評論員 李長需
對美麗的孔雀下死手,這個孩子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個孩子」,姓甚名誰,並不清楚。只是在1月28日的一則視頻中,他演繹了驚人的一幕:突然衝進無錫動物園的孔雀活動區域內,抓住一隻孔雀的頭部使勁扭,又抓住孔雀尾部,朝地上摔打多次,還拔羽毛。工作人員趕過來後,他才鬆手並試圖逃離現場,隨後被疑似家長的一個男人接走。
「這個孩子」雖然被接走了,但他的殘忍粗暴行為,被永遠定格,引發了人們的憤怒。我們無法理解一個這麼小的孩子,為什麼會對一隻美麗的孔雀下重手?即便在眾目睽睽之下有人不斷喝止,他也沒有收手的意思。
這個孩子的行為動機,不太好理解,說他是「熊孩子」,好像也沒有深入到他的內心深處。這讓人想起一系列的虐待動物行為,比如前年江蘇南京的一位11歲的男孩,用小刀刺戳小貓、用門夾擊小貓;比如清華大學學生在動物園用硫酸潑熊、復旦大學研究生虐貓等,做法都很殘忍。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虐殺動物的行為,是一種心理障礙,存在認知和情感上的障礙。這種障礙表現出的,是涉事者大多在童年有過心理創傷,導致心理鬱結,繼而發展成為需要迫害、虐殺「更弱的」動物來排解。在演變成「極端虐殺動物」之前,一般會有很長一段由輕到重的發展階段。
回頭再看無錫這位「抱摔」孔雀的男孩,可能就存在著這種認知和情感上的障礙。看到美麗的孔雀不是去欣賞,而是要虐摔它,這種心理如果不及時進行干預,出現「極端虐殺動物」行為的可能性,會很大。
我們並不清楚這位男孩究竟經歷過什麼,但從他「抱摔」孔雀時,家長並沒有及時出面制止,直到他試圖逃跑被工作人員抓住時,才有疑似家長的男子把他接走,可以看出,他的家庭教育,存在著某種缺失。
弗洛伊德童年決定論指出:「童年的經歷影響我們一生。」這也提醒我們做父母的,家庭教育,不應只是把兒女撫養長大,也應該給他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及行為標杆,並在他出現認知和情感偏差時,及時給予心理引導,這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關鍵,也是避免孩子走極端的必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