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來訪者講述她的婚姻:
結婚七年,吵得幾乎過不下去。為了孩子,她決定好好學習經營。參加了很多課程,讀了親密關係的書,覺得自己的心態有了很大改變,懂得如何考慮男人的自尊,如何樹立他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但在某天晚飯後,她想讓丈夫去買個西瓜,丈夫說上班累了,不想動。她瞬間崩潰了。
她感覺到一股強烈的恨,恨不得把眼前這個男人殺了。
她說:「我這一年多不斷學習,調整溝通方式,營造家庭氛圍,可是他做過什麼呢?人都要成長自己,可我學習了成長了,看到男人還在原地心安理得,只會覺得更生氣!」
這些聲音如此熟悉。曾經的我,也很長時間陷在這種狀態里。
我也曾經在某個深夜,聲淚俱下地對伴侶發出控訴:
「我看了那麼多書,聽了那麼多課,做心理諮詢,做自我反思,關注你和孩子的感受,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你呢?你為這個家做了什麼?我推薦給你的書你一頁都沒看,轉發給你的文章你愛搭不理,你以為你就沒有問題嗎?你就不需改進嗎?你覺得你就是完美的嗎?!」
可能很多女性,都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了這樣的卡點和瓶頸。
本來,選擇成長自我,是為了更加幸福,結果卻是看男人更不順眼,更來氣了,同時又生出一股巨大的委屈:憑什麼學習的、自省的、成長的都是我?男人就一動不動、心安理得?
我是在走過了這個階段之後,才明白這背後的真相——讓人痛苦的並不是成長本身,而是掉入了「成長的誤區」。
誤區一:我做這些都是為了你。
在關係中,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的學習和自我成長是為了另一方才做的,那從一開始,就陷進了受害者心態。
比如,婚姻出現問題,妻子選擇了學習親密關係課程,如果她的心態是「我是為了你才學的」,那麼這個過程中就會充斥著各種憤怒、不滿和委屈,也很難有好的效果。
自省,是一個人看到自己該承擔的那一部分責任。成長,是一個人對自我的全盤負責。
真正的成長,是從內心清楚地知道,我做這一切只是為了自己,我對我自己的選擇負全部的責任,無關任何人。
誤區二:我進步了,所以要指出你的問題。
有一次,我給一位朋友推薦了《愛的五種語言》這本書,她看後覺得很受益,與老公的相處模式也做了一些調整和改變。
原本是件好事,但她好為人師,晚上揪著老公一起研讀,並逐條分析:
「你就是對我『肯定的言辭』太少了,我每天操持這個家,你就應該多鼓勵我、表揚我。」
「你看看什麼叫『服務的行動』,就是上次從老家開車回來我主動給你捏肩捶背,你卻一次也沒為我做過。」
「還有『精心的時刻』,你為我準備過生日派對嗎?紀念日連儀式感都沒有,這一點你是很欠缺的!」
從聊天,變成了指責。
從指責,變成了批鬥。
男人快被她搞崩潰了,她還要求他把全書看完,還要記筆記、畫重點、談讀後感。
誰受得了?
學習是好事,但學完就想給別人分析和上課,那就意味著,我們成了關係中的評價者。
關係里不需要法官和教導主任,不需要評價者和審判者。
把學到的東西用於自己的實踐,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別人不需要的時候,不去妄加分析和評判。
誤區三:我都變了,你憑什麼不變?
如果按等價交換原則,在一段關係中,一方做了a,另一方就應該做b。但成長遵從的不是這個原則。
我改變了,是我對自己負責,我讓自己歡喜。你改不改,變不變,那是你的事。
如果一味糾結對方憑什麼不改,憑什麼不變,就永遠無法體會成長本身的樂趣,隨之而來的只有不甘和抱怨。
那如果對方缺點滿身,忍無可忍,我成長就是為了永遠忍受嗎?
當然不是。
成長的目的,在於我們越來越能夠遵從自己的內心,越來越清楚自己要什麼,越來越能看清事實和真相,越來越能衝破桎梏走齣劇情。最終,有勇氣為自己的所有選擇負責。
你選擇了自我成長,有可能從此婚姻會更幸福,因為你可能會放下一些不必要的執念,改變以往固執的做法,重新調整與伴侶的相處模式,真正看見和接納對方。
也有可能將這段關係終結。因為清楚了自己要什麼,擁有了一個全新的自我和更強大的人格,更加忠於自我。
真實的成長是:你變不變,我都會對自己持續負責。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自己,而不是向任何人邀功或者乞憐。
其實,一個人無論學了多少心理學,學了多少技巧和方法,如果他身邊的人,尤其是親近的人,沒有感覺到他的變化,那基本只能說明,他的學習只發生在頭腦和意識之中,只是「知道了」的層面,人格並沒有獲得真正成長。
如何驗證自己是不是真正的成長了?
有人說過一句話:一個人到深山老林里修鍊是容易的,但到底修鍊得如何,看他回去和他媽住兩個月就知道了。
越是親密的人,父母、伴侶、孩子,越能感知到我們的生命狀態。他們的感受,是照見我們成長與否的最直接、最真實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