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設是靜止的,但生活不是
據報道,曾帶著偏癱妻子跑車4年,感動無數網友的司機聶建文,因公布新戀情,就從被全網誇讚的「深情丈夫」,變成了吃亡妻「人血饅頭」的「負心漢」。有人指責他薄情寡義,甚至罵他炒劇本、蹭流量。
讓他最難接受的一種說法是:「很多人說我們之前就好上了,說我們一起把她(亡妻)害死了。這樣的攻擊簡直太離譜了!」聶建文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他說:「我想做人,不想做神。」
↑聶建文與女友孟小紅
聶建文的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戳中了這幕荒誕劇的痛點:社交媒體時代的「人設」困境。
老實講,生活本身是矛盾、多變和充滿各種意外的,但在自媒體那裡,很難用一句話解釋的複雜性往往不受歡迎,易於傳播的人設才能讓人快速理解,所以,需要貼上清晰、簡單的標籤。
對聶建文來說,因對偏癱妻子的不離不棄而讓人記住了他,於是其抖音賬號下的個人簡介就是「婚前一句承諾,婚後一生守護」,它將聶建文與亡妻之間二十年的婚姻生活濃縮成了一句話,也成了聶建文個人的抽象定義。這既是聶建文大受歡迎,擁有百萬粉絲的流量密碼,但同時也天然構成了一個陷阱——流量的饋贈從來都不是免費的,它附帶的是對人設持續「扮演」的隱形要求。
人設是靜止的,但生活不是。聶建文走出悲傷重新幸福不好嗎?妻子過世,聶建文就得一直背負原有人設嗎?生活不是一出固定不變的舞台劇,聶建文不是演員,當然有權利翻篇繼續前行。但一部分網路圍觀者卻習慣於看那個在視頻里背著妻子、深情流淚的男人,希望他永遠活在他們熟悉的故事裡,當主角將要脫離「人設」的時候,他們自然覺得遭遇了「背叛」。
不排除還有一些人,內心明白聶建文沒什麼可指責的,於是把他的女友說成「小三」,或者質疑他之前的故事是炒作,如此一來,似乎就能讓指責變得更合理。當這些人指責聶建文「吃人血饅頭」時,殊不知,真正消費苦難的,不是經歷了苦難的聶建文,恰恰是那些喜歡看別人流淚,還不許他人走出悲傷、擦乾眼淚的人。
當然,圍觀者中口出惡言的只是少數。只不過,沉默的註定是大多數,留言中哪怕只有幾條甚至幾十上百條惡言惡語,都足以對當事者構成不可承受的「網路風暴」。道德綁架的背後,往往是一部分人對自我價值的焦慮和不安,甚至是某種心理上的失衡。
網路本身容易成為人們情緒宣洩的出口,而匿名機制又為這種宣洩提供了便利,讓人們更容易向他人釋放惡意。這其中,道德評判是最簡單也最省力的一種,不需要複雜的思考,只需揮舞道德大棒,就能迅速佔據道德高地。
社交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在圍觀他人和被他人圍觀著,我們動動手指就可以評判他人,同時也給了他人評判我們的機會。正因為如此,聶建文的那句「我想做人,不想做神」,值得所有人傾聽和思考,人性總是複雜立體的,生活總是參差多態的,別把社交媒體當成「楚門的世界」。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馬青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