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BBC看看:你們在外面轉了一圈就敢抹黑的工廠,裡面是啥樣

一朵朵潔白的棉花,在反華勢力眼中已不僅僅是禦寒之物。近來,他們發現了棉花的更多「用途」,這種在新疆隨處可見的農作物成了西方所謂「強迫勞動」的新「載體」。英國廣播公司(BBC)15日的報道以「中國被玷污的棉花」為題,引用反華學者的所謂「研究」,稱「中國正迫使數十萬維吾爾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人群在新疆地區廣闊的棉田中從事艱苦的體力勞動」。《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在阿克蘇、庫爾勒等地採訪發現,新疆的棉花生產早已實現高度機械化,BBC的報道與事實嚴重不符。

庫車石榴籽服飾公司外景(劉欣 攝)

「每年50萬拾花工」?新疆棉花機械化生產戳破反華學者謠言

「新的證據表明,每年有超過50萬少數民族工人被調派參與季節性采棉工作,他們的工作環境可能存在很高的強制性。」BBC的報道引述美國反共組織「共產主義受害者紀念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鄭國恩的所謂「研究」作出如此結論。鄭國恩近年來依靠炮製反華議題的虛假學術成果成名,是美國情報機構操縱設立的反華研究機構骨幹。在此之前的12月2日,美國國土安全部宣布,該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人員將在美國所有入境口岸扣留來自中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棉花和棉製品貨物,理由是兵團「存在強迫勞動」。

庫車石榴籽服飾公司的生產車間工作場景(范凌志攝)

BBC的報道還稱,2018年,阿克蘇及和田地區「通過勞動力轉移派出21萬名工人」,為「中國准軍事組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採摘棉花,「有很多跡象表明,這種參與並非完全自願」。

然而《環球時報》記者在新疆採訪發現,BBC的報道存在巨大的事實錯誤:新疆的棉花生產已經實現高度機械化,即使在忙碌的採摘季節,也根本用不到大量的「拾花工」。當地棉業從業者告訴記者,如果按照人工采棉的效率,每年到12月都常常采不完。但記者走訪的數家「軋花廠」(棉花加工企業)里,棉花的採收均早已完成,加工過的棉包被一排排整齊碼放,等待運往下游企業。

庫車石榴籽服飾公司生產車間里生產的小學校服(范凌志攝)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泰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李成俊負責公司的農業板塊已經12年。他22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從2015年開始,巴州地區的農業棉花產出已經大部分是機采棉,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機械化實現得更早,「2016年以前采棉用工量很大,最多的時候要從河南、四川等內地省份招3000多職工采棉,效率低下,現在,一台棉花收割機一天能收400畝,公司的6萬多畝地,機采15天,基本上就采完85%了。清掃田間地頭的棉花只需要一二百人就夠。」

李成俊並非誇口,記者了解到,高度機械化的棉花生產在新疆確實不再新鮮。新疆昊星棉麻有限公司多年來一直收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產的棉花,該公司業務經理人高瑞楠2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兵團的機械化比地方要更早,現在兵團棉花機采率已經超過九成,有的地方甚至已達100%。

BBC記者稱「在公共區域拍攝被阻」,當事人回應

BBC的報道還充滿了想像。報道稱,新疆「許多工廠出現在『再教育營』的圍牆內或相隔不遠處,表明大規模就業和拘留是兩個平行進行的目標」。報道還配發阿克蘇庫車市的衛星圖片,以證明「工廠和營地如今似乎已合併成一個大型工廠綜合體」。

「我可以很鄭重地說,『教培中心』2019年就已經結業了。」24日,在BBC所稱的「大型工廠綜合體」——庫車石榴籽服飾有限公司,廠長黃丙友直截了當地作出回應,「我們就是一家普通工廠,管理人員都是從內地聘請來的,不是政府派遣。」

庫車石榴籽服飾公司食堂在等待開飯,午餐是拉條子(范凌志攝)

有趣的是,或許擔心採訪素材不足以支撐其臆想,撰寫該報道的BBC記者沙磊(John Sudworth)大肆渲染自己「多次被警察、當地宣傳官員等阻止拍攝,並不斷被大批不明身份的人駕駛的車輛尾隨,跟蹤數百公里。」沙磊及其團隊還發布了其在石榴籽公司外與多人發生爭吵的片段,一名中年人用手阻擋其鏡頭被說成是「儘管BBC團隊僅在工廠外的公共道路上拍攝,但還是多次遭到不同身份的官員阻攔。」

「這完全是顛倒黑白!」《環球時報》記者採訪到視頻中阻擋鏡頭的男子,他叫蔣勇,並非是BBC所指的「政府官員」,而是石榴籽公司後勤安保部部長。蔣勇向《環球時報》記者還原了當天的情況:「11月19日上午,我們的保安發現有外國人拿著攝像機拍攝工廠車間里的情況,我走出來對他們說不要拍,誰知他們立刻把攝像機轉向我。我作為工廠管理人員,有責任保護工廠的安全,作為個人,我也有自己的肖像權!」

《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沙磊等人被發現後,其車輛迅速開走,不斷在附近兜圈子並偷偷拍攝,直到被接到報警的交警截停。蔣勇告訴記者,當時沙磊等人不斷聲稱自己是在「公共區域」拍攝,他感覺這個邏輯很荒謬:「你看他們站的這裡,距離車間只有幾十米,按照他們的邏輯,如果那邊不是工廠,而是我家,我在家裡洗澡上廁所,是不是也可以讓他們在『公共區域』隨意地拍?」

蔣勇說,最讓他氣憤的是,其中一名記者曾在道歉後表示蔣勇的形象不會出現在任何公共平台上,結果報道發出來後,他用手擋鏡頭的畫面就被斷章取義成「當地官員阻擋採訪」,還被稱「這種阻擋舉動更顯可疑」。對此說法,蔣勇感到很可笑:「我們沒什麼好隱瞞的,裡邊就是職工在勤奮工作,我之所以當時情緒激動,是因為此前也曾有過外媒來偷拍,然後發出的報道完全是污衊。」

石榴籽廠長:完全不存在「強迫勞動」,最頭疼員工跳槽

石榴籽公司的車間里到底有什麼?謎底或許會讓BBC記者「大失所望」,《環球時報》記者24日走進這裡時,看到的情形跟新疆很多地區的服裝企業一樣:一塵不染的車間、嶄新的機器以及身穿整齊工作服的員工。根據公開資料,2020年3月成立的石榴籽公司主要製作校服、箱包等產品,訂單多來自新疆本地。

23歲的車間組長阿力也·阿巴百克日是一位愛笑的姑娘,這是她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每月工資大約2500元左右。她對記者說,最重要的是,在這裡能實現小時候的夢想:學會設計服裝。工廠提供給工人的宿舍是寬敞的小區房改造而成,暖氣、熱水、獨立衛生間等設施一應俱全。女工熱娜古麗·古哈拉木帶記者參觀她的宿舍,牆壁上貼滿的紙花吸引了記者。她說,這是她和室友在空餘時間剪出來的。

女工熱娜古麗·古哈拉木溫馨的宿舍

為了強化外界對新疆「強迫勞動」的聯想,BBC報道中特意強調工廠招收員工的過程有「政府的動員和組織」。對此,廠長黃丙友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並不屬實。他說,工廠剛建立時,管理人員拿著招工廣告到周邊各村散發,每個村都會有一個聯絡人。招來的員工家住得近的可以早上來晚上回,住得遠的有宿舍,一開始招了1800多人,到最後通過培訓引導,自願留下來的有500多人。工廠還會在培訓期間補貼一部分薪水,以達到最低工資標準,「完全不存在強迫一說,現在我們做企業的,最頭疼的是員工私下打聽其他企業的薪水,剛剛培訓好的員工要跳槽,企業真沒辦法。」

庫車石榴籽服飾公司員工宿舍外景

培訓工作技能相對較低的工人,還要補貼薪水,本來應該「利潤至上」的企業為什麼要千里迢迢到新疆來開廠?在被《環球時報》記者問到這個問題時,黃丙友表示,「我們的企業一旦掙錢了,就應該向社會投入,去幫助解決更多的低收入人群的困難,讓他們能夠一起富裕起來。這是我們中華文明傳承下來的東西。」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