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立演的《我的後半生》應該改名為「七旬老頭的臨終妄想」

我被騙了,我以為《我的後半生》是馬伊琍靳東主演的《我的前半生》的續集。結果沒想到是張國立演的老年婚戀劇。我當即放棄,奈何我媽喜歡看。電視機在客廳里,走過路過時候就會瞄兩眼,結果就那兩眼把我逗樂了。

劇方宣傳這部是老年人婚戀愛情現狀的電視劇,哪裡反映現實了?我看是七旬普信男吃了菌子臨死前的妄想發作才對。七老八十了還幻想著自己被小自己二十多歲的女性愛慕,在相親市場上狂受追捧。不用說,這種傑克蘇的劇情毫無疑問一定出於男作家之手,女人寫不出這種東西。

果然,這部足足45集長的電視劇改編自作家王蒙的小說集《奇葩奇葩處處哀》中的一篇中篇小說。這本小說的豆瓣評分只有6.7,而王蒙早期作品普遍都在8分以上。王蒙寫這本書的時候已經過了耄耋之間,照理說文筆應該比年輕的時候更加老辣才對,然而這本書的評價下,讀者最常提到的詞是「惡臭」。

偏偏就是這短短几萬字的「惡臭」之作,被注水成了45集的「煌煌巨作」,其中要注入多少臭水,也就可見一斑了。


劇中張國立飾演的退休文學教授深愛髮妻,卻在妻子死後屍骨未寒之際火速和護士長姘居。與護士長分手後,老頭流入老年相親市場,就像是爛肉跌進了蒼蠅隊,被一群春心萌動的老太太追著搶。

笑死,年輕的時候都不一定會被四個女人同時追,老了老了難道還突然點亮了魅魔技能點了?和阿姨們迷戀《霸道總裁愛上干保潔的我》一樣,這部片子完全是老男人的意淫作品,懸空浮誇充滿了傑克蘇氣息。

就這樣,還說反映出了中老年婚姻的實際情況?作者但凡去過一次老年相親角,就知道自己這是在胡編亂造。

上海就有一個著名老年人相親角——徐匯宜家商場。在這裡才能窺見到什麼叫做真正的世間百態。去那裡兜兩圈,就知道什麼「追求愛情」都是屁話,中老年人對婚姻的要求比年輕要來的實惠多了。

滬語紀錄片《梅的白天和黑夜》中,就有相親角的阿軍爺叔坦言道:「來這裡沒一個好東西,我們都學壞了,要求越來越高,不現實了已經。」他說,「都是自己生活圈子翻爛了(還沒找到),才到這裡來(相親)。」

阿軍爺叔一語道破天機,外地阿姨找上海爺叔,通常要求開結婚證,乃至房本寫名。阿軍說,「外地女人這兩年更多了,要求也越來越高。以前,房產證寫了名字,日後把人請走要花5萬塊,現在就要10萬塊。」

上海老頭跟上海老太之間,則是「因利而合」,「短暫結合」。比如旅遊夫妻,只有旅遊時搭伴,又比如周末夫妻,工作日各自帶孫輩,到了周末一起過,以前叫姘頭,現在叫情人。

全國各地的中老年相親角有一個普遍現象,就是姘居率高,結婚率低。和年輕人比起來,老年人少講愛情,多講實惠,更加追求肉體的歡愉。這和中老年人的艾滋病患病率逐年飆升相互印證。

因為生理原因,相親角的老頭數量比老太多,需求更加迫切,而老太太們更多是抱著找同齡人說話聊天的心態去相親角交朋友。

相親角的「常客」在宜家一坐就好幾年,結果沒有找到老伴,卻結識了一群友人。有人幾天不來,朋友上門一看,發現老頭已經腦梗死在家裡,人都硬掉了才是老年相親角殘酷的現實。

基於我國老齡化社會的現實,影視公司試圖開發老年人婚戀題材固然是一個進步,然而罔顧現實,著力描寫一個七十歲老頭被一群女性,還是年輕貌美女性追求,編劇有把老年觀眾當做傻子的嫌疑。


抹茶白金包 |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