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雜技碰撞搖滾風音樂劇,《扶搖直上》迎來首輪演出

古老的雜技團如何面對當代觀眾的審美變遷?4月3日至10日,音樂劇《扶搖直上》在北京天橋演藝區·萬勝劇場迎來首輪演出,北京雜技團用音樂劇的形式詮釋傳統技藝的現代轉型與新生。

音樂劇《扶搖直上》圍繞青獅雜技團展開,這是一個曾憑舞獅絕技名震四方的古老雜技團,卻在當代經營艱難。年輕的團長阿姜頂著壓力試圖振興雜技團,卻遲遲不見起色,團內演員也越來越懈怠。這時,另一雜技團的藝術總監大勇,帶著不為人知的秘密來到青獅雜技團。團長阿姜與演員們之間的心結、阿姜與大勇之間的故事,以及一個古老雜技團的興衰故事逐漸揭開。

《扶搖直上》劇照。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方非攝

《扶搖直上》的音樂劇風格以搖滾風為主,11位專業音樂劇青年演員帶來充滿青春感的演出,23首歌曲中既有激昂動感的旋律,亦不乏抒情優雅的唱段。以現代舞為主體的舞蹈設計也讓音樂劇的整體風格年輕化。高空綢吊、草帽、空竹、跳圈等雜技技巧融入音樂劇表演,不時出現的雜技項目讓觀眾充滿驚喜。

「這部劇中,許多雜技技巧的融入是為劇情服務的。」該劇導演李佳軒介紹,劇中女主角阿姜是青獅雜技團的綢吊演員,「雜技綢吊具有極強的力量感,也能給觀眾帶來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在劇中象徵著旺盛的生命力。」青獅雜技團最著名的絕技舞獅則在全劇最後時刻呈現,當阿姜努力學會了舞獅技藝,青獅雜技團的演員們重新集結,雜技團也擁有了再出發的勇氣。在舞獅場景的熱烈氣氛中,《扶搖直上》也迎來了全劇的劇情高潮。

《扶搖直上》劇照。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方非攝

劇中,主要角色由音樂劇演員與雜技演員共同飾演,各自完成各自領域的表演。李佳軒透露,前期主創在挑選演員時,特意選擇了身形較為相似的演員飾演同一角色,並通過場景和燈光的變換在場上完成換人,讓觀眾欣賞音樂與雜技的「無縫銜接」。北京雜技團演員孫雨彤就在劇中飾演雜技版的女主角阿姜,在她看來,傳統雜技節目表演更注重技術的演繹,這次《扶搖直上》的表演還要兼顧情感。「在劇中我需要用肢體語言講故事和傳達感情,並把這些完整地傳遞給觀眾。」孫雨彤說。

《扶搖直上》劇照。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方非攝

舞美設計上,《扶搖直上》的舞台簡潔而多變。舞台主體是一個可以翻轉的多面結構,「我們推翻了5版方案,最終形成的舞美造型像一個時間和空間的『魔方』。」該劇執行製作人邢曉靜說,這個「魔方」可以在劇中旋轉、分開、碰撞、組合,不同角度的造型都不相同,構成了不同的舞台場景。演出中,隨著燈光和演員走位的設計與變化,同一個舞台上還構建出不同的時空。

北京雜技團是北京市非遺項目「天橋雜耍」的傳承保護單位,1957年誕生於北京民俗文化聖地天橋,賡續著新中國現代雜技的起源——天橋雜技的文脈。近幾年中,北京雜技團創演了一系列雜技劇,嘗試創演傳統與現代美學風格交融的雜技作品。「伴隨著時代的變遷,北京雜技團嘗試了多種形式的創新,希望通過這些創新吸引年輕人進入劇場,了解雜技藝術。」李佳軒說,主創團隊也想通過這部劇目和觀眾分享,「無論生活有什麼樣的困苦都不要自怨自艾,強大的生命力可以帶著大家衝破困境。」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韓軒,方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