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個人真正被「聽」見,她為春晚無障礙轉播出謀劃策

打開手機看春晚,手機屏上部播齣節目,下部更大區域佔據三分之二屏幕,手語演員帶著令人印象深刻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用手語傾情演繹。

「這是一屆具有顛覆性創新的春晚,真正做到了『平等、參與、共享』的文化傳播無障礙,讓每一位聽障人士都能聽得懂、看得到。」1月29日,春晚無障礙轉播結束後,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鄭璇難掩興奮。

在這台春晚背後,她作為深度參與策劃的專家,多次受邀給予節目建議指導,見證這台春晚變成一場讓殘障人士難忘的盛宴。

趙智暉導演、鄭璇教授、手語翻譯員遲耀明(左起)共同探討無障礙春晚。

聽障朋友吐槽過

手語翻譯小窗口看不清、看不懂

鄭璇和記者線上語音溝通,她的表達清晰流暢,語速偏快反應敏捷,完全感覺不到她是聽障人士。「我佩戴了助聽器,還使用了網路會議的字幕功能。」她的聲音熱情而自信,「我是口語和手語的雙語使用者。」

小品的內容由聽障演員進行地道的手語演繹。視頻截圖

鄭璇兩歲半時因藥物注射過量永久失聰。在父母的悉心陪伴和社會愛心支持下,她通過助聽器和讀唇來探索發音,經過多年如一日的刻苦訓練,練就了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先後叩開了武漢大學復旦大學的校門,成為中國首位自主培養的聾人語言學博士。

2007年,她被評為武漢市自強模範,後來又獲得全國最美教師、全國自強模範等。2020年,鄭璇調入北京師範大學任教,目前還是國家手語和盲文研究中心成員。

憑藉這樣的勵志經歷和專業水平,鄭璇在特教界廣受關注。在春晚無障礙轉播籌備階段,特教專業出身的央視編導趙智暉,通過大學時的老師戚克敏教授介紹聯繫上鄭璇。作為特教人,趙智暉和鄭璇的想法完全一致,「應該把活生生的手語呈現在屏幕上,讓聽障人士能真正看懂」。

「屏幕一角的手語翻譯窗口太小,看不清。」鄭璇說,過去常有聽障朋友向她吐槽。而且,由於新聞翻譯的特殊性,一些專業詞語並不能夠被各種文化程度和生活經歷的聾人普遍理解。

手語也是一門語言,只不過它是視覺語言,不以聲音為載體,而是通過手勢動作來傳達。鄭璇向記者娓娓道來,手語也有語種的區別,如中國手語、美國手語、日本手語等,還有方言的差異。她說,自己最開始學的是武漢手語,後來移居上海、重慶、北京,每到一個地方都要重新熟悉當地的手語。

聽障譯員走向前台

用手語表達戲曲、歌曲、小品

鄭璇和趙智暉一起探討,他們認為,讓有條件有經驗的聽障人士自身擔任手語翻譯或演繹手語節目,效果會更好。鄭璇說,這也是國際手語翻譯界的趨勢,把聽障譯員推向前台。

聽障演員傾情演繹歌曲《孤勇者》。視頻截圖

這次春晚進行了一次顛覆性的革新,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聽障演員和手語老師們用聽障人士看得懂的手語,將整台春晚重新演繹。除了高質量的手語翻譯之外,還出現了手語歌、手語舞、手語戲曲等創新形式。「這是從來沒有過的嘗試,比單純增設一個手語翻譯小窗口更有意義。」

許多之前的盲區得到了覆蓋。鄭璇介紹,之前的春晚常通過屏幕下方的字幕來介紹每個節目的相關背景。但由於書面語水平的限制,許多聽障者並不能真正地看懂大段的文字。這次的轉播中,由聽障者自己站在鏡頭前,用熟練的手語將其同步翻譯出來。

小品和相聲這類節目,如果簡單地加字幕,很難區分人物角色,這次的轉播嘗試對其直接進行改變,每位聽障演員「盯」一個角色,把口語版的對話演繹成指尖傳情的手語版。

京劇崑曲豫劇等傳統戲曲,之前沒有人嘗試過用手語去呈現念白和唱詞,而這次在鄭璇的建議下,導演也下定決心做了大膽的嘗試。

歌曲《孤勇者》的手語版此前已經在網路上廣泛流傳。這次,聽障演員郭家聚和陳靜以手語押韻的方式,將這首歌重新演繹。

2021年,鄭璇曾和邰麗華一起主編《中華手語大系》,她和郭家聚、陳靜一同研究過手語唐詩的押韻。「他們特別聰明,我講一遍,他們馬上可以把我的意圖呈現出來,然後我們一起研討修改。那時候他們都叫我鄭導。」鄭璇笑著說。

看完春晚,許多聽障人士激動不已,紛紛在微信群里表達心聲,「原來以為是點綴,沒想到變成了一整台手語版的春晚」。

無障礙支持

將從「手」到「心」

目前這段時間,鄭璇把主要精力放在為殘障群體及家庭提供更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服務上。「無障礙支持,應當從『手』到『心』。」

手語翻譯佔據了屏幕的主要部分,而不再是過去的一個小窗口。視頻截圖

年前,她接到了國家心理健康與精神衛生防治中心的感謝信。信中感謝北師大協助開展《在特殊教育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服務的模式研究》課題工作,特別感謝鄭璇「彰顯出新時代工作者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精神風貌」。

「殘障者的心態很微妙,一方面,我們確實有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我們希望這種特殊性被看到、被承認,得到支持,另一方面又希望從人格上被平等相待,不需要被憐憫。這是看似矛盾的一體兩面,心理諮詢師如果不了解這一點,就很難真正地去共情。」鄭璇表示。「武漢是心理諮詢事業的重鎮,希望將來能有殘障群體心理服務的相關項目在武漢落地。」

(長江日報記者劉睿徹)

【編輯: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