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你好,李煥英》為例,從電影的畫面和文字中分析敘事技巧

文/縱觀人間事

編輯/縱觀人間事

前言

《你好,李煥英》自首映以來,便以驚人的速度在今年的春節檔大賣,截止到四月十五日,已經達到了五十四億的總票房,比《神奇女俠》還要多,賈玲更是獲得了世界上最大的票房冠軍。

為什麼《你好,李煥英》會有這麼高的收益?影片能夠獲得巨大的成功,除了先期的市場推廣,以及影片本身的新奇之外,還有很大的原因。

然而,筆者覺得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在於它在敘述過程中採用了一種特殊的敘述技巧,從而使得情節變得更加感人。

為此,本文從敘述學的視角,並與電影相關的相關理論相結合,對影片的敘述技巧進行了分析和總結,希望能對編劇們有所啟示。

敘事素材的下沉與主題的回歸

主題決定了素材的選取,同時素材也凝練著主題。一部沒有題材得文學作品,就是一部沒有生命得文學作品。

本文從《你好,李煥英》的主題確定和素材選取兩個角度來看,本文提出了兩個主要的特色。

新時代的新聞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貼近群眾服務群眾。同理,就文藝作品而言,同樣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貼近群眾服務群眾

唯物論認為,「藝術來自生活,又高於生活」,因此,要創作出一部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必須要將文學作品與實際之間的關係問題,尤其要將文學作品以人民為中心。

毋庸置疑,影視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文學創作形式,所以,評判影視好壞的只有大眾。

《你好,李煥英》是一部基於賈玲個人生活經驗而創作的小說,它描述了賈曉玲和年輕的李煥英之間的一段感情。

在一般人看來,這只是一段平凡的人生。雖然影片中的角色相隔很遠,但是由於劇情的平民化,使得影片和觀眾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親密。

普通的視頻,讓人有一種近在咫尺的感覺。這些影視作品的發行也是在寫人們,表達著人們共有的情感--親情。

《你好,李煥英》是一部基於「母愛親情」的小說,它圍繞著「母愛」與「親情」展開的小說。

「原型指的是一種具有一定穩定性的、典型的、反覆出現的意象、象徵、人物、母題、思想或敘述模式,也就是情節。

它擁有約定俗成的語義聯想,它是一個能夠單獨進行交流的單元,它的根基不僅來自於社會心理的因素,還來自於歷史文化的因素。」

《你好,李煥英》以「親情」作為敘述的主題,通過對人性的認知,構建出一種「同心圓」,將人性的認同與最基本的情感結合起來,對觀眾群體的潛意識進行了很大的刺激。

它既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族群的共有的精神回憶,也是一個國家或族群產生的精神與文化背景。

換言之,「母愛親情」的原型,正是人們共同擁有的情感基礎。由於受到感情的影響,人性中的理性知識往往會臨時戰勝感性知識。

《你好,李煥英》是一部以「母愛」為主題的電影,它表達了人類最基本的情感-家庭情感。

尤其是通過「時間倒流」,讓電影穿越時空,以「現在」的身份和體驗,再一次體驗並體味「母愛」,更能喚起大部分人的情緒回憶和共鳴。

懸念敘事的生成:時間、空間和邏輯

自從短視頻的出現和繁榮發展以來,很多以剪輯電影作為創作內容的短視頻用戶,已經開始了快速的擴張,並快速佔領了觀看影片的市場。

這種短視頻的特點是時間短,內容豐富,可以將一部電影中最重要的、最吸引人的內容集中在一起,所以,短視頻吸引了更多的觀眾

由於影片的時間長度比短片要長得多,因此,影片想要獲得更多的觀看時間,就需要抓住受眾的心理。

從時間、空間和邏輯三個方面來看,《你好,李煥英》在敘述手法上強調了對懸疑的創造。對此,筆者稱之為「懸念敘事」。

《你好,李煥英》的故事發生在二○○一年,一個立志要做媽媽自豪的初中生賈曉玲,因為媽媽突然遭遇重大事故,傷心欲絕

賈曉玲的心情很低落,她居然又一次穿越到了1981。從2001至1981年的短片,是從時空角度來看。這種時間轉換是通過語言文本來實現的,它主要體現在時間的跨越與空間的跨越兩個方面。

賈曉玲於1981年後,意外地撞上了李煥英,後來賈曉玲被一位保安攔住詢問,向門衛了解目前是1981年。而在空間變化方面,可以通過周邊的環境和人的衣食住行來體現。

還有一個重要的效果因素是畫面顏色發生了彩色—灰色—彩色的轉變在電影中,當賈曉玲的視線轉移到其他地方的時候,灰色的屏幕就會慢慢地變為彩色的屏幕,而這種灰色的屏幕也是一種敘述手法,可以用來實現時空的轉換。

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影視資源不斷湧現,影視資源日趨豐富,影視資源的同質化也日趨明顯,給影視資源的開發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人們的目光永遠都會被新事物所吸引,在電影呈現邏輯上也是如此,一部影片的故事呈現邏輯越是別出心裁,越有特色,就越能獲得觀眾的注意力和喜愛。

然而,如果用普通邏輯來表現影片中的情節,那麽影片就會令人感到單調乏味,無法激起觀眾觀看的興趣。

如果這些片子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在這個影視作品層出不窮的時代,這些片子很快就會被影視作品的浪潮吞沒。

《你好,李煥英》打破了影片中的因果關係,使得影片中的因果關係在多個片斷中反轉,由因到果變換成由果到因

影片《你好,李煥英》在敘述過程中突破常規邏輯,設置了一種前因後果的懸疑,這一點很能引起人們對這部影片的關注。

在一部關於排球賽的電影里,李煥英和王琴的排球賽進行到白熱化,然後李煥英的一名排球賽球員由於脫髮而害羞地離開球場,賈曉玲趕緊去追趕和勸說。

此時,有幾名排球隊的球員,已經準備棄權了,而當賈曉玲回到球場的時候,他們還在做著熱身運動。這個時候,人們就會懷疑,他們到底是怎麼想的了。

講述人忽略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情節,而在電影結尾李煥英和一位排球隊球員的談話中,則讓觀眾看到了這一情節。

從觀眾心理來看,《你好,李煥英》在劇情敘事時對因果進行倒置,實際上是為了抓住了觀眾的好奇心理,從而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情感敘事的呈現:慢鏡頭、語言與非語言符號

《你好,李煥英》以20年後從現實中穿出的一位年輕女孩,通過對她的「媽媽」經歷的一次又一次的「穿越性」的敘述方式,為影片的敘述提供了更為寬廣的想像力與創造性的空間。

從敘述的角度來看,這種「穿越」讓情緒敘述變得更加藝術,它通過慢鏡頭、語言和非語言的結合,將母親和親人這兩種主要的情緒表現在了電影中。

慢動作是一種影片的表達方式。通常來說,投影機與照相機的轉換頻率是一致的,也就是每秒拍攝24張照片,在播放的時候也是每秒24張照片,此時屏幕上顯示的是普通的速度。

如果攝影師在拍攝時加快拍攝頻率,每秒拍48幅,放映時仍然是每秒24幅的話,銀幕上就會出現慢動作,這就是通常意義上的慢鏡頭

慢鏡頭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它重視對情節細節的展現,其畫面不僅展現了角色的可見動作,還讓角色在那一刻的真實心理可被感動。

所以,很多時候,最能感動人,最能影響人的就是細節。在電影《你好,李煥英》中,賈曉玲想起了自己在穿越之前和姑姑的一次談話:媽媽李煥英,如果贏了一場排球賽,她就會得到一份「驚喜」。

賈曉玲想要知道那時姑姑所說的「驚喜」是什麼,便千方百計地說服李煥英,讓她的排球隊成員加入到排球賽中,幾經周折,她們總算到達了場地。

開場後,李煥英的女排被擊敗,賈曉玲想讓媽媽贏得這場球賽,竭盡所能地用自己的身軀來接住球,此時慢動作呈現。這個緩慢的視頻,將賈曉玲戰勝對手的堅定意志和她對李煥英的深情展現給了所有人。

電影《你好,李煥英》以緩慢的速度播放,儘管只有短短的一小段,但其所蘊含的情感與寓意卻十分深刻。

人既是理智的,又是感性的,在受到共同情緒的影響時,這種共同情緒就是人們在潛意識中表達出來的情緒。

人類的情感認識可以短暫地支配人類的思維。而在影片中,「慢動作」的敘述方式更能引起人們對影片中角色的情緒認同與情緒共鳴。

電影《你好,李煥英》中,當賈曉玲第一次看到年輕的李煥英的時候,李煥英給賈曉玲縫褲腳的時候,她的眼神,她的行為,都是一種情緒的表達,而且往往會通過一種感情的表達,從而對人產生一種感情上的觸動,這是感情的延續。

此外,在影片的敘述中,一些非言語性的聲響,例如,背景音樂等,也成為了不可或缺的因素。

音樂反映出了人類的普遍情緒,它可以讓觀眾與影片中的角色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好,讓觀眾的情緒體驗得到更多的提高。

從而引起人們的情緒共鳴,在情緒渲染、營造氛圍方面,將其具有很強的藝術表達能力充分地展現出來。

在小說中,角色之間的對白不僅是推進劇情發展的一個關鍵環節,而且是突出角色感情和個性的一種藝術表達方式。

在《你好,李煥英的》中,角色間的對白也是一種表達感情的方式。音像製品和圖書的不同之處在於,音像製品同時具有圖像和文本的雙重作用。

正是由於《你好,李煥英》中的畫面、文字和同步聲音的結合,使得在每一句台詞都能讓聽眾感受到情緒的溢出。在這部電影中,有些角色的對白不僅僅是為了增加感情。

敘事人用圖片和文本為觀眾和電影中的角色搭建起一條情感的橋樑,然後又用文本中的有聲語言,再次引領著觀眾從情感上確定了影片中的角色。

結語

在現代中國,文學並不缺少,而缺少的卻是傑出的文學。網際網路上的大量資訊,使文學藝術的創作呈現出高度的同質化現象。

影視作品是文學藝術的一個分支,同樣無法避免其在內容上的同質化問題。同時,觀眾對於影視作品的需求也越來越高。

所以,克服影視作品同質化的最基本辦法還是要保持影視作品的原創性,而重視影視作品的敘述方式則是影視作品在創作上的創新。

在新時期,雖然使用好了特效技術,但更關鍵的是,影片的主題內容要與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相匹配,要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還要注意影片的敘述的方式和技巧。

《你好,李煥英》正是在這兩點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從而贏得了觀眾們的廣泛認可與喜歡。

參考文獻:

[1]葉舒憲探索非理性的世界

[2]藍愛國《好萊塢製造娛樂藝術的力量》

[3]王守平《動畫視聽語言與分鏡頭腳本設計》

[4]楊洪濤《論電影音樂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