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聲的電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娛樂硬糖,作者 | 魏妮卡,編輯 | 李春暉

各種類型、各種國籍的電影正在影院內超額供應,電影院外的觀眾,卻大多對它們茫然不知。

春節檔後,稍微出圈的電影似乎就只一部《鈴芽之旅》,其他電影則集體失聲。票房大盤持續冷清,只在清明節當天衝到了2億。

明明每周都有不少於5部新片上映,愚人節的周末甚至一口氣上了11部。引進片、國產片、重映片齊上陣;喜劇片、懸疑片、超英片、動作片、家庭片也是應有盡有;老一輩的成龍、馮小剛,大ip的柯南、超級馬力,愣是沒有一部能炒熱市場、帶動大盤。

莫非有量沒質,都是爛片?令人驚訝的是,上映影片近乎清一色的好口碑。國產片《忠犬八公》《宇宙探索編輯部》等都是豆瓣8分以上,引進片《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龍與地下城》《名偵探柯南》等也都在豆瓣7分以上。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電影大盤如此之冷?若說人們被疫情進化掉了看電影的習慣,明明春節檔還打得熱鬧啊。

硬糖君隨機問詢幾位普通觀眾,他們大多表示,除了《鈴芽之旅》,都不知道還上了什麼片。

普通觀眾對新片消息的閉塞,與硬糖君的業內朋友圈形成了鮮明對比。看著朋友圈裡每日刷屏的各種電影文案、路演活動,硬糖君實在懷疑這些宣發是否只是市場、公關和媒體的自嗨。原以為電影宣發終於恢復如常,現在看來,老辦法已經解決不了新問題。

陳舊的宣發模式

近期的高分國產片,幾乎都採取了統一的宣發模式:提早開啟點映,然後群星參與辦首映禮,繼而兵分三路跑全國路演,在各大平台安排上幾個熱搜,以及各平台的官方賬號運營。

可奇怪的是,就沒有一部新片能通過點映、首映、路演等活動,達到口碑拉動排片與票房的效應。

賈樟柯監製、新導演王晶(不是我們熟悉的港導王晶)導演的《不止不休》,是2020年平遙電影節轟動一時的高口碑電影,不少人將其視為「《我不是葯神》2.0」,對其票房抱有很高期待。影片宣發也複製了當年《我不是葯神》的路線,提前一周開啟大規模點映,點映城市達到58個。

該片還有個意外之喜,就是主演之一張頌文剛因為電視劇《狂飆》走紅。張頌文親自跑全國路演,大家都以為會對票房有所加成。但最終,這部電影只是讓黃牛賺到了路演的高票價,電影票房只賣了六千萬不到。事已至此,連張頌文自己都忍不住發微博質疑——「電影路演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在過去,點映、路演都算是性價比較高的營銷方式。點映能依靠首批觀眾的自發口碑出圈,路演則以影院包場形式做活動,不僅成本低,還能製造新聞話題。這些線下宣發在疫情三年中多有掣肘,如今再次恢復,卻似乎只是「為了做而做」,新意了了,效果缺缺。

事實上,在疫情之前,這種模式的宣發效果就越來越受到質疑。

這些活動剛興起時,不僅能吸引圈內人關注,圈外人也同樣感興趣。畢竟,花一張電影票錢就能看到明星,在那會兒還算新鮮事。但經過疫情三年,普通人對電影的關注度已大不如前。尤其很多電影路演幾乎被黃牛與粉絲這條產業鏈攻陷,最後變成「飯圈自嗨」的電影和電影宣發。

當《了不起的夜晚》的黃牛把高價路演票賣給范丞丞粉絲時,恐怕也想不到,這部有小鮮肉參演的喜劇片連文藝片《宇宙探索編輯部》都賣不過。

除此之外,電影這些年高度依賴的短視頻宣發也進入了倦怠期。在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煽情短視頻營銷後,短視頻用戶似乎也開始對「哭」免疫,票房轉換率極低。

《龍馬精神》與《忠犬八公》都是動物題材,故事走得都是煽情路線,在抖音都做出了很多個百萬贊視頻,抖音電影話題播放量遠高於《鈴芽之旅》,分別達到了34億、29億次。但兩者票房加起來,還不足《鈴芽之旅》一半。

而《鈴芽之旅》大概是鑒於自身的二次元屬性,這次營銷側重的並不是短視頻,而是轉戰b站、小紅書,新海誠相繼入駐了這兩家平台。尤其在小紅書上,《鈴芽之旅》影片元素椅子、蚓厄的病毒營銷貼算是達到了有效的圈層傳播。

而且,《鈴芽之旅》後期能維持住票房日冠,應該是有逐漸破圈、觸達到下沉觀眾。只是這一次,觸達下沉觀眾的渠道,不再是短視頻了。

電影需要新話題

這段時間口碑電影的票房低於預期,我們可以說是因為宣發「偷懶」、一味沿用舊模式,但絕不能說他們不「努力」。因為很多主創都出來寫小作文,甚至上演「發瘋文學」。各方顯然是不滿意當前票房成績,還想靠炒作再搏一搏。

比如,《不止不休》的導演王晶在微博上給「認為不好看的觀眾」退錢。「鋼炮」馮小剛在宣傳《忠犬八公》時候,連連語出驚人——「分不清迪麗熱巴和古力娜扎」、「公眾人物只能罵不還口打不還手」等等,甚至還回應了他此前的移民爭議,稱「我人就在北京」。

「大哥」成龍在《龍馬精神》路演時,還「口誤」說出「說很高興和爛演員合作」,把兩位年輕主演劉浩存、郭麒麟推至輿論風口。

電影圈兩位大佬都如此努力地製造話題了。這要放在以前,無論是捆綁流量的話題、討論年輕演員演技的問題、或是創作者與大眾關係的話題,都能引起一陣多方激辯或口誅筆伐。如今卻不過是「炒冷飯」,作為八卦談資都有些索然無味,更別說轉化為是實際票房了。

相形之下,新海誠對比在中韓工作的餐食差距,《保你平安》讓辟黃謠的明星順帶宣傳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做線下快閃活動與掛牌儀式等等,都算是有趣的新操作。

雖然這些話題也不一定能帶來票房轉化,但起碼首先能讓觀眾產生好奇,進而注意到「最近上了這麼一部片」。

說白了,電影圈的話題不能再圈地自嗨了,需要更落地、和普通人的生活產生關聯。這些年大家誤入流量明星營銷的歧路,但互相「扯頭花」的爭議話題、過於「圈內」的話題,只能引起飯圈女孩的注意,普通觀眾不感興趣,搞不懂、也懶得搞懂你們在爭什麼。

電影需要新的話題,也需要新的流行文化。以前的宣發模式與話題炒作,就像超英電影一樣,之所以曾經管用、能在電影市場「呼風喚雨」,是因為它確實掀起過流行文化的浪潮,吸引了很多來湊熱鬧的路人觀眾。但隨著這些模式與話題的過氣,電影宣發勢必要推陳出新,給觀眾一個看電影的新理由。

觀眾正在迭代

其實經過疫情三年,人們的很多消費習慣都被改變了。春節檔的票房高潮,是趕上了疫情結束初期的報復性消費。到了眼下的冷檔期,才能真正看出觀眾對電影消費態度與關注度的變化。

硬糖君身邊的影迷朋友就表示,以前便宜的早場電影上座率不高,現在便宜的早場電影近乎滿場。習慣性消費電影的影迷圈層尚且在消費降級,更不用說普通觀眾了。

疫情前,電影票價就在逐年上漲,已經引起很多消費者不滿,疫情後還又漲了一輪。硬糖君身邊的業內朋友們按說還有點小福利,但即使拿著70元通兌券的贈票,也只能去北京老破或者偏遠的電影院了。

《鈴芽之旅》能從冷檔期脫穎而出,除了有效營銷,與其強大的發行與票補也不無關係。《玲芽之旅》上映首日平均33.9元的票價,遠低於同期影片——比如《保你平安》的42.2元、《忠犬八公》的37.1元、《龍馬精神》的41.5元。直到現在,《鈴芽之旅》的平均票價也低於同期很多影片。

更何況,從《鈴芽之旅》首日退票率高達12.6%來看,首日票房高漲、預售破億背後很可能有資本助力。要知道,當年「退票門」事件主角《後來的我們》,那也才9%的退票率。

除了電影消費的變化,觀眾也正在經歷迭代。大學生作為電影觀眾的主力人群,現在都已經迭代到05後了,00年的人都步入社會或者讀研了。

近期上映的電影里,24歲以下觀影「想看」人群達到50%以上的電影,只有《鈴芽之旅》《忠犬八公》和《保你平安》。尤其是《鈴芽之旅》,它的比例高達68%,18歲以下比例更是高達35%,證明該片的高票房並非來自新海誠老粉,而是出自更年輕的新觀影群體。

而且顯而易見,這批新一代中國年輕觀眾與國外觀眾的審美很割裂。他們不僅不喜歡超英電影,就連打破全球影史動畫首周末票房紀錄、也成為2023年以來全球首周末票房最高電影的《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他們也不待見。《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上映11天,國內票房才剛破1億,而其全球票房已突破32億人民幣。

當然,當前電影市場的片子整體口碑高、存在感低,也與片子本身體量小,投注的宣發成本低有很大關係。任素汐、劉敏濤主演的《迴廊亭》成本3000萬、票房破2億,便開始敲鑼打鼓地慶祝賺錢了。證明很多引進片、國產片原本對自己票房預期就不高,只想通過「長跑」賣片模式,在冷檔期跑出個一兩億票房,就心滿意足了。

但抱有同樣心態的小片子多了,每周5部以上新片上映,市面上40多部電影擁擠在一個賽道里,也就很難再「長跑」出黑馬了——因為很快就沒排片了。所以,即使宣發預算少,也要刀刀花在刀刃上,不能做做套路動作就覺得已經「盡人事」。各平台用戶心理、市場消費環境與觀影群體都在變化,電影的宣發模式也該迭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