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第3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頒獎典禮,袁泉憑藉《中國醫生》的精彩表現,斬獲影后獎盃。
這是袁泉獲得的第三座百花獎獎盃,也是第一座影后獎盃。丈夫夏雨歡歡喜喜地發微博:祝賀孩兒他媽!
袁泉和夏雨攜手成為夫妻,已有13年,但兩人極少秀恩愛,低調到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們是夫妻。
評論區很多人對此感到意外,這兩人對外形象迥異,一靜一動,有著完全不同的性格底色,怎麼會是夫妻呢?
夏雨好動,喜歡曬滑板、魔術、滑雪和衝浪;袁泉安靜,喜歡拍風景,背影,人群和工作。
從興趣愛好到生活方式都不同,偏偏,他們從校園情侶走到夫妻,已有二十載。
都說,結婚要找和自己相似的人,那為什麼牽手和自己相反的伴侶,也能經營得如此幸福?
一個好動,一個安靜,他們如何走到一起?
夏雨3歲時父母離異,父親將他寄養在姑姑處。他天性好動,嚴厲的姑姑沒少體罰他,這讓他心裡很委屈,時常抱著貓偷偷哭。
「要是我爸媽沒離婚,我就不會這麼慘。」
夏雨覺得自己「像一根小豆芽菜」,弱小又委屈。為了宣洩壓抑,他迷上滑滑板,每天放學後,都約三五男生一起滑。
不同於夏雨的壓抑,袁泉的童年快樂得幾乎沒有雜質。父母和姐姐都很疼愛她,11歲時,袁泉去北京學習京劇,那是她第一次出遠門。
或許是鄉愁激發了她的憂鬱,原本活潑的袁泉越來越安靜。她喜歡一個人待著看書,為了少跟別人打交道,不惜求醫生幫她裝病。
也是在這時,袁泉和夏雨的人生,微妙的錯位了:
袁泉走過無憂無慮的童年,迎來安靜壓抑的青春期;夏雨走過壓抑苦悶的童年,迎來酣暢淋漓的青春期;
16歲時,夏雨被姜文選中拍攝《陽光燦爛的日子》,那是一段住部隊大院、冬天吃冰棍的苦日子,卻讓他第一次發現:演戲原來這麼有趣。
憑藉這部電影,夏雨斬獲威尼斯電影節影帝,壓抑的人生迎來轉機,而且一轉就轉到了頂峰。
年少走紅帶來不少壓力,夏雨進入中戲後,不少人等著看他如何表現。
第二年,袁泉結束了艱苦的戲劇學習,也進入中戲,成為夏雨的師妹。
夏雨萬人關注,袁泉籍籍無名,看似八杆子打不著的兩個人,不知不覺被彼此吸引。那時候袁泉有些微胖,外形不如現在動人,但夏雨和她對視了一眼,立刻記住了她。
夏雨談過三次戀愛,在感情中很主動,而袁泉很保守,夏雨約她十次,八次都會拒絕。
好在,最終夏雨打動了袁泉。
從中戲畢業那一年,兩人就已經成為戀人。
畢業後,夏雨和袁泉都投入忙碌的演藝事業中。
夏雨拍戲時,袁泉經常帶著吃的去片場探班。
活躍的夏雨,抽空也會帶袁泉嘗試各種新鮮玩意,一起滑雪、滑滑板,還稱讚袁泉學得很快。
安靜的袁泉,在夏雨演戲陷入瓶頸時也為他送上鼓勵,和他一起鑽研如何提高演技。
他們性格迥異,卻配合得極好。
2003年,袁泉出演話劇摔傷,住院期間夏雨天天去送飯,出院時還把袁泉接到自己姑姑家,全家人一起照顧她。
在夏雨細緻的保護下,袁泉很快恢復健康;
兩人結婚時,夏雨不想讓父母來證婚,袁泉一眼看出他的心結,企圖逃避面對父母。
於是她告訴夏雨:「公婆也是我的親人」。
夏雨和父母僵硬的關係,在袁泉的引導下慢慢柔和。
他們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在一起也吵過架、鬧過分手,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彼此,共同走過20載。
他們有著不同的眼睛,就像兩塊形狀各異的拼圖,分開時各自完整,拼在一起,就是更大的圓滿。
或許,也正因為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同,才能替對方看到「視野盲點」,在陪伴中完成互補,一起成為更好的人。
互補的關係,讓感情1+1=1
兩性書籍《親密關係》寫道:我們會傾向於選擇相似的人結婚,夫妻共同點越多,越深情;
但如果夫妻有不同技能,彼此互補,也會帶來獎賞價值,讓親密關係和諧幸福。
為什麼呢?
主要原因是:建立互補需要時間基礎,而時間基礎能帶來感情基礎。所以男女一旦開始取長補短,關係就趨於牢固。
夏雨和袁泉的女兒出生後,夏雨媽媽來探望,夏雨對媽媽充滿迴避,臨走時還偷偷把她買的禮物折算成錢,打回給她,這讓媽媽感到自己被「劃清界限」了。
然而,袁泉卻主動和夏雨媽媽聊天,熱絡得像半個女兒一樣;夏雨爸爸來探望時,夏雨拒收禮物,也是袁泉主動收下。
其實,夏雨看似對父母冷漠,每次父母走後都會獨自飲酒,他深愛父母,只是不知道如何面對。
相戀多年,袁泉太了解夏雨了。
當他拒絕吃團圓飯時,袁泉故意激他:「過年兒子探望父母是中國習俗,你難道不是他們的兒子嗎?」
夏雨無話可說,乖乖去探望父母,藏在心裡多年的心結,就這樣在袁泉的幫助下慢慢化解。
原生家庭是夏雨的痛,袁泉作為妻子,一直在引導夏雨修復關係。
同樣的,「愛玩」的夏雨也在幫助袁泉。
安靜是袁泉的保護色,但她骨子裡很活潑,只是不知道如何接納這樣的自己,愛玩的夏雨就手把手教她如何「玩出花」。
他們的關係,用夏雨的那段話來形容剛剛好:
「以前我老想找一個100%,我喜歡又適合我的,現在明白了不可能,所以我覺得最好的辦法不是要找個100%的人,而是兩個人加起來爭取達到100%。」
長時間相知相戀,渲染了兩人的性格基底,讓他們染上了對方的顏色,在不斷磨合的互補中完善成熟。
從兩個50%各有缺憾的人,一起成長為100%更好的人。
知乎一位網友說:「我和男友相戀8年,現在分手半年,我的一切快樂與悲傷都還是有他的影子。
吃冰淇淋會想起我們第一次約會,看櫻花會想起他送的禮物,連看電影看到某句台詞,都會想到他夜深人靜時不為人知的脆弱。
但是,這些東西沒有讓我不好,相反,它們讓我更懂得如何好好生活。彷彿他是我心底缺的那塊積木,完善了我整個人生。」
沒有人100%完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傷:父愛淡漠,母愛缺失,童年不幸……
我們在自己身上,不容易看到問題,可一旦牽手一個和自己不同的人,就會從對方眼中發現「不為人知」的自己。
因為親密關係中的伴侶,也是我們的一面鏡子。
那些不同,那些互補,那些磕碰,何嘗不是以另一種方式加速著我們成長?
如同那句話:最好的愛情是1+1=1。兩個不完美的人,在親密關係的道場中相遇,於是蛻變成了更完整的自己。
相得益彰的感情,是成長最好的樣子
你知道嗎?決定戀愛能否開花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互補性。
這個結論,來自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克克霍夫做過的一項短期朋友和伴侶實驗。實驗發現:短期親密關係中,推動戀人們長期發展相處的驅動力,是互補或相似的性格。
兩人一動一靜,或兩個都靜/都動,關係最容易長久保鮮。
性格相似,讓他們感到被吸引;性格互補,讓他們感到被吸引的同時,能思考一些比激情更深的、自我成長層面的東西。
如果,你也想要從互補中收穫幸福的感情,我有三點建議:
首先,理解對方的不同。
拿一張紙、一支筆,客觀羅列伴侶的人生經歷總覽:原生家庭、成長經歷、生活經歷……儘可能詳細。
圈出TA和自己不同的地方,結合他的人生經歷總覽,理解他為什麼是這樣一個人,為什麼和我不同。
然後,在實踐中練習預判。
發生爭吵時,努力回憶他的人生經歷,試著追本溯源地理解:他為什麼會說這句話?他這樣說時心裡什麼感受?他說的和想的分別是什麼?
這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冷靜下來,向伴侶核對,詢問自己是否理解到位。這樣做的次數多了,我們會對伴侶越來越了解。
最後,做出預判。
當我們足夠了解對方,就可以在對方行動之前,先根據自己的了解做出行動。
比如,知道對方社恐,就幫他迴避一些需要社交的場合;知道對方自卑,時常指出他做得好的地方。
心理學中有一個木桶效應:每個人的內心,都是缺了一塊邊的木桶,在木桶完整之前,再多的愛也會漏出桶外。
深層次的相愛,是可以幫助對方「補邊」,修復好內心的木桶,讓所有的愛與被愛,都有一個安全的地方可以安放。
互補,是一種相得益彰的成全,成全自己,成全對方。
儘管各自都有缺憾,置身在互補的關係里,互惠互利、酌盈劑虛,人就有無限可能趨於完美。
天地之間,遇見這樣的關係,又怎麼會讓人捨得割離呢?
策劃 | 魚甜
編輯 | 魚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