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部《牧馬人》而走紅的叢珊,遠走法國之後她做了一個普通人

在改革開放以後,觀眾們對於電影的需求量逐日劇增,市場的開放讓眾多導演又重新開始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

此時的導演謝晉正處在創作的旺盛期,他急需一個完美的女孩來飾演他電影當中的王昭君。這個女孩一定是一個一臉書卷氣,大家閨秀的模樣,且對於琴棋書畫都要樣樣精通,還要足夠年輕。

這樣的女孩只能出現在中戲北電當中,當時的謝晉通過很長時間的選拔,將呂麗萍叢珊定為了候選人。

步入北緯飯店,叢珊顯得有些緊張,這是她第一次和影響力如此巨大的導演見面,這樣的場合多少顯得有些嚴肅,而謝晉也非常有經驗,看到兩個女孩有些拘謹,他便主動打開了話匣子,先是和她們一起聊一聊學校的生活,平時的愛好,家長里短,直到兩個女孩開始放鬆下來,謝晉才開始進入主題。

兩位小姑娘給謝晉現場做了幾個無實物的表演,謝晉非常滿意,讓她們回去等結果,最終叢珊在和呂麗萍的這場競爭當中勝出,得到了謝晉的青睞。

接到電話的當天其實有個小插曲,原本叢珊是被當做王昭君去選擇的,但這部電影最終未能成行,而謝晉明確告訴她:「電影還是要拍,你也還是要用,只不過《王昭君》變成了《牧馬人》」。

這是一部在八十年代前期非常轟動的電影,和叢珊一起走紅的還有和她演對手戲的朱時茂

在此之前叢珊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在學生時代就能夠與如此重量級的導演進行合作,要知道在考入中戲之前,她身邊包括父母在內的所有人都不看好她的選擇,儘管她出生於文藝世家,從小就受到父母的熏陶,但這個孩子過於靦腆,不善於表達自己。父母覺得她不適合從事演員這個職業。

然而內向的叢珊卻很有主見,她認定的事情別人誰也攔不住,為此她和父母還常常爆發激烈的爭論,最終在父母無奈的妥協下,叢珊考入了中戲。

在《牧馬人》開拍之前,叢珊還遇到了一個不小的阻力,因為當時的中戲有明文規定,大一和大二的新生不允許離開校園去外面拍戲。叢珊的請求被駁回,正當她一籌莫展的時候,謝晉親自出馬,約了校長金山,請求他為叢珊開一次綠燈。

校長金山的意思是,年輕的演員們正在學本事,她們還都只是一張白紙,如果現在就讓她們出去接戲,讓她們光鮮亮麗地出現在銀幕前,讓她們獲得了一切,那她們哪還沉得下心來去學習,去修行?去提高自己?

而謝晉的意思是,我們需要一個清純的女孩,是一個毫無表演經驗的女孩,演技可以以後再去修鍊,但一個女孩的19歲就只有這一年,一個女孩的青春與天真就只有這麼幾年,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沒有演技的19歲的叢珊,而不是一個24歲演技高超的叢珊。



校長最終被說服了,中戲第一次為叢珊破了例,畢竟來者是謝晉,他的面子還是要給的,這關乎於整個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

叢珊自然也沒有辜負謝晉的提攜,她提前到劇組進行準備,熟讀劇本,進入角色,有時候叢珊走位置能走上20遍,在片場吃,在片常住,那段時間她和片場的演員及其他工作人員都成為了親人,彷彿一家人一樣,這哪裡是拍戲,大家簡直就是在搭夥過日子。

經過了整整八個月的拍攝周期,電影《牧馬人》終於成功上映,觀眾們反響異常的好,這部片子最終創造了一個1.2億的票房紀錄,朱時茂和叢珊也成為了當時名副其實的「大眾情人」。

當時的朱時茂出門要戴墨鏡,而叢珊每天也要收到從全國各地寄來的厚厚一沓子情書。

在社會上取得的成功讓她在校園當中顯得更加與眾不同,同學們看待她的眼光都變了,她似乎已經逾越了這個階層,連老師對她也會有更高的要求。有一次她上學遲到了,遭到了老師嚴厲的批評,老師對她別樣的態度使她有些不解,而老師的解釋是:「你和她們不一樣,在這個班級當中誰都可以遲到,唯獨你不能」。

叢珊多少顯得有些委屈,她認為自己和別人並沒有什麼不同,不該被區別對待,而實際上此時的叢珊已經接拍了三部作品,她確實是特殊的一個。

畢業那年,叢珊受到了法國藝術學院的錄取,拿到獎學金的她打算遠走法蘭西,到那裡繼續深造,在80年代中後期,正值出國熱的潮流,張瑜和陳冲都在自己事業最輝煌的時期選擇了出國深造,叢珊自然也就沒有任何猶豫。

80年代的女明星都有一個特點,闖勁兒十足,叢珊甚至都沒有想過,她不會說法語,不懂得如何跟法國人溝通,不懂當地的習俗和文化,她甚至都不知道到了法國該和誰聯繫,怎麼聯繫。一切她應該考慮到的困難是她在戴高樂機場下了飛機才意識到的,所有人都沖著不同的方向前進著,只有叢珊一人站在人流當中不知所措。

這個時候的叢珊才真正頓悟,原來這是一個完全不同於中國的國家,在這裡的所有人,所有的景物,所有的食物,一切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沒有人認識她,也沒有人看過《牧馬人》。她想要取得成就就得從零開始,這個開端不僅僅從舞台劇表演開始,而是從最基礎的學習法語開始。


五年的法蘭西生活讓叢珊真正認識了世界,也感知了自己的渺小,當然,叢珊也在這裡完成了對自我的突破,她成為了第一位在法國圓頂劇場演出的中國演員。

但一個說著蹩腳法語的中國演員始終只能是邊緣人,偶爾的閃光也註定是流星一瞬,過去了就過去了,沒有人再去提起。

後來的叢珊也嘗試過在港台的影視劇當中出演角色,反響也都一般,畢竟在香港最輝煌的八九十年代,它們的電影工廠開動馬力的時候是僅次於好萊塢的世界第二大電影產業,被稱為東方好萊塢。在這個時段香港優秀的演員呈井噴狀態,叢珊在這個人群當中並不顯得比別人更特殊。而《牧馬人》的光環也早已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被磨滅。

新千年之後,叢珊回到內地,時隔20多年叢珊和朱時茂再度攜手,在路學長的電影《兩個人的房間》中他們繼續飾演夫妻,只是相比於20多年前,兩人不再稚嫩,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沉穩和老練。

儘管叢珊與朱時茂從「茫茫草原」走到「水泥森林」的重逢足夠讓那一代人感慨,但此時的年輕人卻完全不懂其背後的意義,在他們眼中,這只不過是兩個中年人婆婆媽媽的家庭瑣事罷了,這樣一部電影註定不會掀起太大的波瀾。

有人問過叢珊,在你事業最鼎盛的時期,你選擇去法國,放棄了最輝煌的職業生涯, 你後悔嗎?

叢珊的回答是:我不後悔,我19歲成名,那是人最容易飄的時候,是人最容易迷失自我的時候,在這樣一個時刻,我能夠作為一個普通人選擇出國進修,多學習,多進步,多反思自己,這對我來說比成名更加重要,我很為我自己的選擇感到高興,我把持住了自己。

叢珊從不為別人忘記了她而感到焦慮,她曾說過,她演戲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別人都認識她,自己從事這個職業也不是為了要出名。

的確,人想要成名,很難;但成名之後又能夠棄這一切而選擇歸於平靜,更難。總有人有不同的追求,也許我們不該為叢珊的職業發展感到可惜,因為這才是她選擇的最理想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