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遼、金、元、明、清五朝古都的北京,保留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皇家宮殿故宮,在封建時期它也被稱為紫禁城。故宮自明成祖時期開始建設,於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使用,至今已經有了600年歷史。
故宮的建造按照《周禮·考工記》中的「前朝後市,左祖右社」原則,整體建築造型優美,氣勢恢宏,完全展現了舊時代帝王家族的興盛繁榮之面貌。自從1925年開始,紫禁城被收為國有,改名故宮博物院,正式對外開放。買票參觀故宮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尋常事,但是誰能體會到末代皇帝溥儀多年後再次買票回家時是什麼心情呢?
作為清朝的最後一位帝王,溥儀的一生經歷了幾次大起大落。他出生於1906年的醇親王府,本是醇親王載灃的長子,因光緒沒有子嗣,1909年,3歲的溥儀被慈禧接進宮裡繼承了皇位。但僅僅3年時間,清朝被迫退位,溥儀作為廢帝仍舊在紫禁城中繼續生活了12年。
1924年,馮玉祥帶兵進京,溥儀等皇族被驅逐出宮,他帶著妻子婉容和文綉前往天津生活。自1934年開始,溥儀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前去偽滿洲又當了十一年傀儡皇帝,在偽滿政權覆滅後,也接受了思想教育和改造,成為一名中國公民。
融入普通人生活後的溥儀,被分配到北京植物園工作,他在這裡擔任售票員,除了賣票之外還會對園內的植物進行灌溉修剪。這種靠自己的雙手勞動掙錢的體驗,對他來說是新奇的,也是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滿足和安寧。
因為溥儀的特殊身份,他對於清朝末年的歷史是最為了解的,因此後來還被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聘為一名研究員,當時杜聿明、沈醉等人也是他的同事。為了讓溥儀的生活不那麼單調,當時上級還特意指示他們多陪溥儀出去走走。
有一次,杜聿明等人想去故宮看看,想到溥儀可曾經是這裡的主人,誰都沒有他對故宮熟悉,於是就去拉上溥儀。剛開始溥儀是說什麼也不同意,畢竟這裡曾經是他的皇宮,如今他又不是皇上了,再回去難免感到物是人非,有些凄涼。
但是經不住幾位朋友的軟磨硬泡,最終溥儀還是跟他們一起來到了故宮的門前,看到售票處的工作人員,他還非常不情願地嘟囔了一句:「想不到我回自己的家還要買票。」一時間把眾人逗樂了。
幾個人買票進去後,溥儀再看到記憶中熟悉的建築,心中感慨萬千。不過他也算得上是一個非常敬業的「導遊」了,帶著杜聿明等人在故宮裡輕車熟路地轉悠起來,還給他們介紹各處宮殿,講講自己曾經在這裡生活時發生的故事。
當他們走到光緒帝曾經居住的房間時,溥儀瞬間不淡定了,在大家還沒明白啥狀況時,他大聲喊來了工作人員,說是光緒帝的照片掛錯了。工作人員對此也是一頭霧水,看到他不依不饒的樣子,趕緊叫來了專家。
趕來的專家並沒有見過溥儀本人,還以為是哪個胡攪蠻纏的遊客,於是對他說道,這是我們專家研究考證過的,不可能掛錯,是你不懂。溥儀聽完,非常淡定地告訴他們:「照片上那人不是光緒是攝政王載灃,他是我爹,我就是末代皇帝溥儀。」
聽聞此言,幾位專家才知道是自己鬧了笑話,趕忙讓人把照片換了下來。一生經歷波瀾壯闊的溥儀,雖然也曾犯過錯,但可見他骨子還是保留著實事求是的態度。他生活在一個特殊的時代,半輩子都有著身不由己的處境,所以對他,我們很難用自己的主觀態度去加以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