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嗎?毛主席竟然客串過電影!而且演技十分炸裂!雖然在片中沒一句台詞,卻用自然接地氣的表演,貢獻了片中「名場面」。
導演吳印咸
1942年的延安,黃土高原上刮著呼呼大風,延安電影團負責人吳印咸接到了來自八路軍總政治部的一項重要拍攝任務,拍攝一部反映南泥灣墾荒的紀錄片《生產與戰鬥結合起來》。
這項任務的分量不言而喻,它不僅是對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的真實記錄,更是向外界展示中國共產黨人在艱難環境中不屈精神的重要窗口。
問題是,延安電影團,條件之艱苦超乎想像。沒有像樣的攝影器材,沒有專業的錄音設備,更沒有充足的經費支撐。吳印咸看著眼前簡陋的設備,心中五味雜陳。
吳印咸召集了電影團的成員們,在一間簡陋的窯洞里召開了緊急會議。昏暗的油燈下,大家的臉上都寫滿了凝重。「同志們,任務艱巨,但我們不能退縮。」吳印鹹的聲音堅定有力,「困難就像彈簧,你強它就弱。我們要想辦法克服一切阻礙,把這部紀錄片拍好。」成員們紛紛點頭,眼神中燃起了鬥志。
吳印咸,1900年9月21日出生於江蘇沭陽,原名吳蔭誠,是中國內地攝影師、導演。1919年,他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在校期間,花三塊銀元購置一台勃朗寧方匣式舊照相機,自此踏上自學攝影之路。1934年,作品《田螺》獲瑞士攝影沙龍榮譽獎,嶄露頭角。
1930年代中期,吳印咸迎來創作轉折,他參與拍攝抗日題材電影《風雲兒女》,運用精湛技巧展現人物,此後其創作關注現實與民眾。1937年,他掌鏡的《馬路天使》成為影史經典。1938年,吳印咸奔赴延安,擔任延安電影團技術及攝影負責人,拍攝諸多反映革命生活的佳作,如《白求恩大夫》定格了白求恩手術瞬間。
1943年,他完成紀錄片《南泥灣》。也就是本期要講的故事。
艱苦條件
接下來的日子裡,吳印咸和團隊成員們開始了艱難的籌備工作。他們四處搜羅能用的器材,哪怕是一個小小的零件,都視若珍寶。有人從老鄉那裡借來了破舊的木箱,改造成了簡易的攝影機架,有人把廢棄的鐵皮敲敲打打,做成了遮光罩。大家群策群力,用智慧和汗水彌補著物資的匱乏。
拍攝工作要開展,底片是關鍵中的關鍵。當時團里唯一剩下的感光膠片,只有兩千英尺16毫米正片,更讓人揪心的是,這些膠片早就過了期,感光度極差。用這樣的膠片進行拍攝,成像質量根本無法保證。這就好比戰士們即將奔赴戰場,卻發現手中的槍早已生鏽,根本無法正常使用。
吳印咸拿著這些過期的膠片,心情沉重。他知道,沒有合格的底片,一切努力都將白費。他召集了團隊里經驗豐富的老攝影師,一起研究這些膠片。「我們不能放棄,必須想辦法讓這些膠片『起死回生』。」吳印鹹的語氣不容置疑。大家圍坐在一起,反覆試驗,一點點摸索這些正片的感光特性。
他們把膠片分成了若干份,在不同的光線條件下進行拍攝測試。白天,他們頂著烈日,在延安的山坡上、田埂邊進行試驗,夜晚,他們借著微弱的燈光,仔細觀察膠片的成像效果。每一次試驗的結果都被認真記錄下來,密密麻麻的筆記寫滿了好幾本。
為了獲取更多關於膠片處理的知識,他們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但凡遇到來延安的攝影師、外國記者,他們都會主動上前請教,哪怕只是隻言片語的經驗,都能讓他們如獲至寶。
有一次,一位來自國外的記者路過延安,吳印鹹得知後,立刻帶著團隊成員找上門去。那位記者被他們的執著打動,詳細地向他們介紹了不同膠片的特性和處理方法,還給了他們一些珍貴的資料。
洗片工作同樣困難重重。沒有自來水,他們就組織人員到附近的河裡挑水。冬天的河水冰冷刺骨,隊員們的手伸進水裡,不一會兒就凍得通紅髮紫,但他們沒有一句怨言,一趟又一趟地往返於河邊和洗片的窯洞之間。挑回來的水需要沉澱、澄清後才能使用,他們就耐心地等待,確保每一滴水都符合洗片的要求。
沒有專業的剪輯台,這又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剪輯是紀錄片後期製作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直接影響著影片的節奏和敘事效果。吳印咸看著窗外的陽光,突然靈機一動。他想到了利用鏡子反射陽光的辦法,把太陽光反射到膠片上,這樣就能在光線充足的條件下進行剪輯了。
於是,大家找來幾塊破舊的鏡子,小心翼翼地調整角度,讓陽光正好照射在膠片上。在那微弱而又不穩定的光線下,剪輯人員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剪接片段。每一個動作都必須精準無誤,因為一旦出錯,就可能毀掉珍貴的膠片。他們的眼睛長時間盯著膠片,酸澀難耐,卻只是用手揉一揉,繼續工作。
錄音設備的缺失也是一個巨大的難題。沒有同步錄音的條件,他們就想辦法在後期進行配音。他們找來手搖馬達、擴音器、留聲機、音樂唱片等看似不相關的物件,一點點嘗試組合。經過無數次的失敗,他們終於摸索出了一套獨特的配音方法。
在放映現場,有人搖著手搖馬達提供動力,有人操作擴音器調節音量,有人播放留聲機和音樂唱片配合畫面,硬是讓這部無聲的紀錄片「有聲有色」起來。
拍攝過程中的艱辛遠不止這些。南泥灣的地形複雜,有時為了拍到一個理想的鏡頭,攝影師們要扛著沉重的器材翻山越嶺,走幾十里的山路。
晴天還好,遇到陰雨天,道路泥濘不堪,腳下的每一步都異常艱難。有一次,為了拍攝戰士們開墾荒地的場景,攝影師們凌晨就出發,扛著器材在崎嶇的山路上跋涉。到達拍攝地點時,他們早已渾身是泥,累得癱倒在地,但當看到戰士們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時,他們立刻精神抖擻地架起器材,投入到拍攝中。
戰士們的墾荒生活也給拍攝帶來了不少素材。他們揮舞著鋤頭,汗水順著臉頰流下,滴落在乾涸的土地上。雖然條件艱苦,但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樂觀的笑容。這些真實而生動的畫面,被攝影師們一一捕捉到膠片中,成為了紀錄片中最動人的片段。
毛主席客串
在拍攝即將結束的時候,吳印咸卻又陷入了沉思。他反覆看著已經拍攝好的素材,總覺得缺少了點什麼。「這部紀錄片記錄的是南泥灣大生產運動,而這場運動正是在毛主席的號召下開展起來的。」
吳印咸心中閃過一個念頭,「要是能在片中放上毛主席的鏡頭,肯定會更有感染力,也更能體現這場運動的精神源頭。」
可這個想法剛冒出來,就被吳印咸自己壓了下去。毛主席是黨的領袖,日理萬機,每天要處理無數的國家大事,怎麼會有時間參與紀錄片的拍攝呢?而且,讓毛主席出鏡,是否合適呢?吳印鹹的心中充滿了猶豫和忐忑。
經過幾天幾夜的思想鬥爭,吳印咸還是決定試一試。他覺得,為了讓這部紀錄片更完美,為了更好地傳遞南泥灣精神,值得去爭取一下。於是,他懷著緊張的心情,來到了毛主席的住處。
毛主席的住處同樣簡陋,一間普通的窯洞,裡面擺放著一張木桌、一把椅子和一張硬板床,牆上掛著幾幅地圖。看到吳印咸進來,毛主席放下手中的文件,微笑著招呼他:「吳同志,快請坐。有什麼事嗎?」
吳印咸定了定神,鼓起勇氣說道:「主席,我們正在拍攝一部反映南泥灣墾荒的紀錄片,目前已經快要結束了。我想,要是能有您的鏡頭出現在片中,肯定能讓更多人感受到這場運動的意義。所以,冒昧地來向您請示,不知道您是否願意出鏡?」
說完這番話,吳印鹹的手心都冒出了汗,緊張地等待著毛主席的答覆。他心裡做好了被拒絕的準備,畢竟毛主席太過繁忙了。
沒想到,毛主席聽完後,爽朗地笑了起來,毫不猶豫地說道:「好啊,這是好事嘛。南泥灣大生產運動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我也應該為它出一份力。」
吳印咸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激動得差點跳起來,連忙說道:「謝謝主席!謝謝主席!」
拍攝那天,陽光格外明媚,灑滿了延安的大地,彷彿連老天都在為這場特殊的拍攝助興。毛主席穿著一身樸素的灰色中山裝,精神矍鑠地坐在桌前。他面前擺放著一張宣紙和一支毛筆,硯台里磨好了墨。
吳印咸和攝影團隊早早地就架好了設備,雖然器材簡陋,但他們每一個人都全神貫注,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珍貴的瞬間。隨著吳印咸一聲「開始」,毛主席拿起毛筆,蘸了蘸墨,面對鏡頭,嘴角上翹,露出了親切的微笑。那笑容里,有對南泥灣大生產運動成果的欣慰,有對中國共產黨人自力更生精神的自豪,更有對未來的堅定信心。
隨後,毛主席揮毫潑墨,在宣紙上寫下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8個大字。
筆鋒剛勁有力,每一個字都透著一股磅礴的氣勢,彷彿在向世人宣告著中國共產黨人戰勝困難的決心。這一幕被吳印咸精準地捕捉下來,成為了影片中最為經典的畫面。
拍攝結束後,吳印咸緊緊握著毛主席的手,激動地說:「主席,太感謝您了,有了您的鏡頭,這部紀錄片一定會更加精彩。」毛主席笑著說:「這是大家共同的功勞,希望這部片子能讓更多人看到我們的努力和決心。」
傳唱經典
這部紀錄片《生產與戰鬥結合起來》,後來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南泥灣》。它的誕生,凝聚了延安電影團全體成員的心血和汗水,也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人在艱難困苦中創造奇蹟的能力。
影片上映後,在延安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人們爭相觀看,當看到銀幕上戰士們在南泥灣辛勤勞作的場景,看到毛主席寫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那震撼的一幕時,無不熱淚盈眶。這部紀錄片像一盞明燈,照亮了人們前行的道路,讓大家更加堅定了戰勝困難的信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紀錄片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它不僅在國內廣泛傳播,還通過各種渠道傳到了國外。許多外國人通過這部片子,第一次真正了解到中國共產黨人在延安的真實生活,看到了他們在困境中所展現出的堅韌和樂觀。
毛主席的這次「客串」,雖然沒有一句台詞,卻勝過千言萬語。他用最自然、最真實的狀態,向世人展現了一位偉大領袖的親民與擔當。那微笑,那揮筆的瞬間,成為了永恆的經典,深深烙印在人們的心中。
如今,當我們再次回顧這部紀錄片,看著那些泛黃的畫面,依然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