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娛之以理
編輯|娛之以理
前言
誰沒在深夜單曲循環過《十年》!
這歌當年直接把陳奕迅唱成「全民失戀代言人」,街頭巷尾全是哼唱。
但誰能想到,歷經風雨後的陳奕迅,實力依舊不容小覷。
面對娛樂圈的各種塌房瓜,他倒好,一首《孤勇者》更是直接殺瘋。
當別人都在靠熱搜刷存在感時,他卻始終靠作品。
就像網友對他的評價「你可以永遠相信陳奕迅的歌」。
但人紅就怕是非多,哪怕靠作品封神的他,也躲不過娛樂圈的殘酷現實!
人紅是非多
想當初,陳奕迅因打網球中暑休克暈倒,導致腮骨骨裂及下巴皮膚破裂,縫合 30 多針。
為了不讓粉絲擔心,陳奕迅的經紀公司第一時間發布公告,明確傷情為「無粉碎性損傷」,並宣布原計劃的部分場次延期。
然而卻有八卦賬號為博眼球編造「下巴粉碎性骨折,可能毀容退圈」的謠言,引發「歌王隕落」的輿論恐慌。
一時間,「陳奕迅毀容」「樂壇新星隕落」的謠言在社交媒體瘋傳。
甚至有營銷號翻出他早年「古怪造型」的照片,聲稱「早就預示星途坎坷」。
事實上,醫生診斷稱,只要經過三個月休養便能恢復如初。
但這場謠言帶來的傷害遠超身體傷痛。
那段時間陳奕迅出席活動時,鏡頭總會刻意對準他的下巴,粉絲接機時也不停追問「會不會留疤」。
但好在陳奕迅在休養後順利康復,這才讓謠言不攻自破。
然而,重返舞台的他卻再次遭遇職業考驗。
此外,在杭州演唱會時,陳奕迅因連續高強度演出,導致聲帶腫脹,不得不臨時取消兩場演出。
在退票公告發布會上,他對著鏡頭深深鞠躬,聲音沙啞地說道歉。
並且,陳奕迅還為歌迷提供了全額退票或保留票根優先購票的方案。
這段含淚致歉的視頻在社交媒體上迅速傳播,收穫超2.3億次播放。
但是,評論區卻呈現兩極分化。
有粉絲留言「我們等你康復」,也有黃牛黨咒罵「耽誤我賺錢」,更有樂評人質疑「是不是年紀大了唱功下滑」。
事實上,那場演唱會前他已連續在上海、南京開了8場,聲帶使用強度遠超正常負荷。
醫生出具的診斷書上明確寫著「聲帶水腫三級,建議禁聲治療」,但輿論場里卻充斥著「假唱被揭穿」「耍大牌」的謠言。
更有人翻出他2010年紅館演唱會連續18場零失誤的紀錄,諷刺「現在連兩場都撐不住」。
這種用巔峰期表現苛責藝人的現象,正是娛圈「只認巔峰不認努力」的縮影。
無獨有偶,陳奕迅的輿論風波遠遠不止這些。
此前,國際運動品牌阿迪達斯因發布涉新疆棉不當聲明引發廣泛爭議。
作為全球終身代言人的陳奕迅通過社交媒體正式宣布「終止與該品牌的所有合作」,並強調「國家利益高於一切」。
這一立場鮮明的舉動迅速引發輿論兩極分化。
一方面,官媒及網友稱讚其「有擔當」,央視新聞轉發微博力挺「明星就該有這樣的家國情懷」。
另一方面,有大批網友攻擊陳奕迅「忘恩負義」「自毀前程」。
甚至有營銷號翻出他早年在日本演唱會的照片,造謠「早就崇洋媚外」。
而隨之而來的,還有陳奕迅經濟上的損失。
據港媒報道,此次終止代言直接導致他損失巨額違約金。
但陳奕迅曾在後續採訪中明確表示「有些原則問題沒有商量餘地」。
這場風波持續月余,最終以品牌方刪除爭議聲明、陳奕迅商業價值不降反升收尾。
儘管面臨種種爭議,但他始終用實力回擊!
國民歌王
當《孤勇者》的旋律在幼兒園、小學教室反覆響起時,沒人想到這首寫給遊戲角色的歌曲會成為「兒童戰歌」。
甚至引發小學生「對暗號」、班級合唱等現象,陳奕迅本人也在微博幽默回應:「聽說我出了首兒歌?」。
此外,在2025年央視春晚舞台上,這首歌再次被唱響。
春晚上,陳奕迅與與奧運健兒張雨霏、王昶等合唱《孤勇者》。
當背景屏幕呈現運動員訓練的畫面時,他們的合唱更像是運動員的寫照。
而這份直擊人心的感染力,很快從春晚舞台延續到了線下。
此外,在杭州奧體中心,陳奕迅的《FearAndDreams》巡演連開六場,場場爆滿。
六場演出中,杭州接連遭遇颱風和秋雨,但歌迷冒雨揮舞熒光棒的場景成為社交媒體熱搜。
此次巡演不僅刷新杭州體育場館單月演出場次紀錄,更以「風雨無阻的音樂約定」成為當年華語樂壇線下演出復甦的標誌性事件。
票務平台數據顯示,六場門票在開票17秒內售罄,二手市場溢價率超300%仍一票難求,真不愧是「國民歌王」的代名詞。
這位「國民歌王」不僅在票房上展現統治力,更在音樂專業領域不斷突破自我。
在《中國新歌聲第二季》的盲選現場,陳奕迅上演了堪稱「教科書級」的即興表演。
他先是用跑調、破音的誇張方式演唱《十年》前兩句,逗得導師劉歡、那英紛紛疑惑。
隨後,他突然切換至原key,以醇厚嗓音深情演繹副歌,聲線從誇張到深情的無縫銜接震驚全場。
這段「先抑後揚」的表演被樂評人解析為「對聲音的絕對掌控」。
並且這個時長2分17秒的片段在騰訊視頻播放量超1.2億次,彈幕刷屏「這才是歌手的底氣」。
可就是這位實力相當的「歌王」,也逃不過惡性謠言的編排。
輿論現實
近日,陳奕迅「去世」的消息在網上瘋狂發酵。
原因是陳奕迅在高雄巨蛋舉辦的三場演出因藝人確診新冠肺炎緊急延期。
他本人在微博致歉時坦言「等了十二年的高雄巨蛋,沒想到一夜之間就被病毒攪垮」。
然而,這一正常的健康公告卻演變為惡性謠言。
當陳奕迅確診新冠的消息傳出,直接讓「陳奕迅去世」的假消息突然登上熱搜,引發全網恐慌。
歌手葉曉粵第一時間通過助手證實謠言不實,透露陳奕迅目前狀態良好。
據查證,謠言源自部分自媒體對「感染新冠」的斷章取義,甚至編造「搶救無效」等細節。
儘管團隊未公開回應,但陳奕迅確診後的動態更新,和妻子徐濠縈的社交互動,都間接戳破了謠言。
娛樂圈這種聽風就是雨,一旦有丁點消息就會飛速傳播的殘酷現實,真是在陳奕迅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然而,這種謠言風暴並非個例。
當年成龍在澳大利亞拍戲時,被傳「墜樓身亡」,導致香港股市相關影視公司股價暴跌。
儘管成龍團隊第一時間曬出他與其他導演的工作合影,但謠言仍在多平台獲得超百萬次傳播。
此外,劉德華因拍戲受傷住院,竟有人P圖「醫院宣告死亡」更有假冒劉德華的賬號發布悼念內容。
這些謠言的受害者往往是「零負面」的實力藝人。
因為他們缺乏話題性,營銷號便通過製造謠言來獲取流量。
這種現象,正是娛圈殘酷現實的集中體現。
結語
在這個「塌房」新聞層出不窮的時代,陳奕迅的經歷就像面鏡子,清楚的映出了娛樂圈表面的風光和背後的不堪。
他告訴我們,即使是國民歌王,也要面對各種爭議。
但這些謠言,恰恰印證了實力藝人的抗風險能力。
真正的藝人從不怕流言蜚語,因為作品就是最好的鎧甲。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