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片方宣布,將該片上映期延至4月30日。紅火的春節檔過後,該片餘溫不減,連續蟬聯單日票房排行榜冠軍。與此同時,3月電影市場陷入低迷,當月全國票房僅17.99億元,同比減少近10億元。部分網友將此歸結為「《哪吒2》榨乾了市場」「一將功成萬骨枯」,業內人士則認為此種說法失之偏頗,造成「冰火兩重天」局面的直接原因在於缺乏有吸引力的新片而導致供需兩端失衡。

3月影市,《哪吒2》延續強勢,拿到11億元票房,佔全月全部票房的61.7%份額,其他影片均表現不佳。引進片《美國隊長4》僅1億元收官,《疾速追殺4》以及口碑較好的《還有明天》《初步舉證》等都在5000萬元左右;國產片《天堂旅行團》拿到6000多萬元票房,《怒水西流》接近3000萬元。這一成績相較去年同期的《周處除三害》《沙丘2》及《哥斯拉大戰金剛2:帝國崛起》相距甚遠。
由於《哪吒2》的強勢,各大影城均將排片向該片傾斜,多半新片排片率不足5%,即使觀眾想看也因為排片少而放棄,這種「贏家通吃」現象折射出市場對熱門片目的過度依賴。
此外,片方「惜售」也是導致3月影市不盡如人意的原因之一。去年票房排行榜的前10部影片中,8部來源於春節檔、暑期檔、國慶檔,加劇了片方過分看重熱門檔期效應,不肯在淡季將重磅作品投放市場。《哪吒2》雖然短期內吸引觀眾重新走進影院,但熱鬧之後,缺乏佳作留住觀眾,導致影院上座率下跌。
針對淡季影市表現不佳,中國影協副主席傅若清表示,電影行業需要多維度協同改革,首先需打破重磅影片過於扎堆春節、暑期、國慶等熱門大檔期的慣性,加大對電影消費的支持力度。此外,要出台長線惠民觀影政策,不僅補貼熱門檔期,也要扶持小微檔期和周末檔,鼓勵多元題材開發,增強補貼的精準性,側重對潛在需求的刺激與挖掘,結合常用線上電商或生活服務平台,拉動新觀眾進影院,推動觀影習慣回歸常態化。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胡建禮認為,春節檔、暑期檔、國慶檔是中國電影市場的「大動脈血管」,清明檔、中秋檔等小微檔期與周末檔共同構成市場的「毛細血管」,前者通過節日經濟與文旅共鳴破局,後者以常態化供給穩定市場基底。二者結合,既避免大檔期資源內耗,又為類型片創新、觀眾分層服務提供空間,推動電影消費從「爆髮式」向「可持續」轉型。他說:「有關部門通過政策來扶持,充分挖掘小微檔期和周末檔的市場潛力首先能激活市場,擺脫對熱門檔期的依賴;其次是類型片差異化突圍,豐富觀眾觀影選擇;第三是為行業注入信心,增強市場韌性,這種韌性有助於緩解熱門檔期後的市場疲軟,形成『淡季不淡』的良性循環。電影市場的春天不能依賴於一部現象級爆款影片,而在於能否讓每顆種子都有破土的可能。」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