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昔日長影廠一位老演員進行交流,談到了過去長影廠許多老藝術家的故事。其中說到王春英這個名字的時候,她說了這樣的一席話,「他(指王春英)是個好演員,形象好戲路也寬,但因為一些事,他被取消了演戲資格,除了他個人的原因,也跟複雜的人事競爭,有一定的關係。」
我從她的語氣中,聽出了她對這位曾經老同事的惋惜之情。
我說,王春英如果一直演戲的話,那麼他說不定也成一位「老戲骨」了。
她對此表示認同。
但很多事情,一旦發生,便無可挽回。
人的命運,也隨之發生巨大改變。
比如昔日長影廠老演員王春英,他一生中的三次「轉身」,就讓他品嘗到了人生的百般滋味。
尤其是到他晚年的時候,他的處境,也著實令人感到「一聲嘆息」。
可是,想當年,他是怎樣一個意氣風發的小少年啊。
一、16歲就出道
1948年,新成立不久的東北電影製片廠,在成功舉辦了第一、二期幹部訓練班後,準備繼續開辦第三期。於是就在齊齊哈爾、哈爾濱、佳木斯等城市,尋找和發現適合從事文藝工作的好苗子。
而富錦小伙王春英,就在老師的推薦下,出現在了佳木斯的考場上。
那年他才只有16歲,雖面龐稚嫩,但身上的那股虎虎生威的勁頭,卻令主考老師們頻頻點頭。
就這樣,16歲的他,就算正式出道了。他如願以償地進入到了東影廠舉辦的第三期幹部訓練班,和後來成為電影明星的安琪,成為同期學員。
這是王春英命運的第一次改變。他由一名青年學生,一下就成為了新中國所培養的第一代電影人。他也算是東影廠的元老之一了,根紅苗正。
為期三個月的培訓和學習,節奏很緊張。但全新的集體生活卻使王春英倍感欣喜和興奮。當他穿上統一發放的藍色文藝兵制服後,他的心裡,甭提有多高興了。
那時,他和其他同學每天早上6點出操,吃完早飯便開始學習,晚上是開生活會,9點就寢,每天都過得無比充實。
訓練班結業後,所有學員會被充實到東影廠的各部門。領導任問王春英有何志向?他就回答服從分配,於是他就成了演員組的一員。因為他不僅長得眉清目秀,而且極具表演熱情。
正好這年年底,東影廠籌拍建廠後的第一部長故事影片《橋》,他被安排到劇組進行藝術實踐,在片中飾演「電爐工人乙」,甚至還得到了一句台詞「組長,你太累了,你歇一會吧,我們都學會了」。
王春英在電影《橋》中
這是王春英在銀幕上所說的第一句話。他坦言當時很緊張,但總算在陳強、王家乙等人的幫助下,順利完成了拍攝任務。
因為王春英在鏡頭中形象顯小,少年感很強,所以接下來他在多部電影中,被分配出演通訊員、小戰士和青年工人之類的角色。儘管在《高歌猛進》、《白毛女》、《人民的戰士》等劇組他只是處於「跑龍套」的位置,但還是積累了一定的表演經驗。
王春英(左)和張瑩在電影《白毛女》中
1954年,22歲的王春英,終於得到了一個有名有姓的角色,在電影《英雄司機》中,出演一個思想「保守」的年輕修理工小廖。我覺得他在鏡頭前的表現非常鬆弛,完全做到了「真聽真看真感受」,所以表演相當真實自然。
王春英(中)在電影《英雄司機》中
這之後,他又出演了《結婚》中的李東和、《上甘嶺》中的傷員、《馬蘭花開》中的李孩、《尋愛記》中的來賓、《母女教師》中的小劉等角色,但都屬於戲份很少的小人物,基本上沒給觀眾留下太深的印象。
王春英(左)在電影《馬蘭花開》中
我第一次留意到他,是看到他在反特片《國慶十點鐘》中扮演青年公安人員小余,站在印質明的身旁,擔任辦案的助手。
他的台詞也不多。但出場次數卻很頻繁。雖然站位總在銀幕一角,但我們的視線還是會停留在他的身上。我發現這位演員,信念感很強,表演很有分寸,既不搶主角的戲,但也能讓觀眾感受到角色的存在。
1958年,他又在王炎執導的《三年早知道》中塑造了青年農民虎子的形象, 較好地體現了虎子一心為公但性格火爆的一面。
而在《徐秋影案件》、《懸崖》、《黨的女兒》等電影中,王春英所扮演的隋福、馮為民、小程等角色,也給我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王春英在電影《康庄大道》中
尤其是《黨的女兒》中小程,他在幾個特寫鏡頭中,都通過克制的表情處理,準確地表現了角色的內在情緒,顯得真實可信。
其實王春英作為電影演員在外形上佔有一定的優勢,他的辨識度較高,容易讓觀眾記住他的那張輪廓分明的臉。並且在表演方面,他也體現出了鬆弛、自然、到位的特點。按理說他已具備出演主角的條件,但遺憾的是,他仍在不同電影中,不斷地「打醬油」。
前排右一為王春英
像《試航》中的小李、《前哨》中的林海、《金玉姬》中的游擊隊員、《康庄大道》中的小炮、《朝霞》中的學生家長等,都屬於可有可無的小配角。
演員這份職業,的確非常被動。尤其是在統一分配的年代,演員的表演任務,完全由上級統籌安排,演員基本上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
但哪個演員不想演主角呢?王春英就曾說「他非常想演主角」,並且認為自己能夠演好。
1959年,王家乙接到執導《五朵金花》的任務。他對王春英很了解,兩人早在拍攝《橋》時,就建立了友情。王家乙覺得王春英的形象很有特點,而且他的身上,又具有勞動者的氣質,所以就對他說,片中的男主角阿鵬,我考慮由你來扮演。
王春英一聽高興壞了。
但沒想到不久劇組又從北京電影學院找到了正在讀大三的莫梓江,認為由他和來自雲南歌舞團的楊麗坤組成「情侶檔」,更為合適。於是王春英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出演了影片中的男二號小楊。
儘管這一次仍然沒能站到「c位」,但王春英還是非常認真地完成了小楊的戲份,並將這個「醋罈子」,塑造得活靈活現。
王春英認為自己這輩子大概就沒有「主角命」了。卻不料不久他又接到了一份邀請,又再次在他的心中,燃起了希望。
二、30歲意外走紅
1962年,長影廠導演趙心水,接下了執導電影《冰山上的來客》的任務,在選擇演員時,他覺得王春英的長相,很有少數民族的特點,所以就擬定由他來出演片中的塔吉克族戰士阿米爾。
王春英一聽,又欣喜萬分,而且為了能夠演好阿米爾,而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
可當定妝照出來,連他自己都忍不住笑了,因為感覺顯得「不倫不類」。於是他又只好忍痛割愛,將這個「到手的角色」,讓給了在新疆排球隊當運動員的阿木都力力提。
趙心水覺得很對不起王春英,所以還是將他留在了劇組,並安排他飾演了偵察員「卡拉」一角。
結果沒想到,正是因為「卡拉」這個角色,使得王春英這個「萬年龍套」,一炮而紅。
卡拉其實在片中的戲份也不多,但編導卻在這個角色身上傾注了大量心血,使其更為豐滿、鮮活、生動。而王春英的表演,也為這個角色,增添了太多光彩。
首先在人物造型上,他身穿長袍、頭戴氈帽、臉龐一圈鬍鬚的扮相,就毫無違和感。其次他又通過敏銳的眼神,和瀟洒的動作,準確地呈現了這個角色的軍人特徵。所以當他在銀幕上一出現,就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
並且卡拉在影片中的好幾場戲,都令我們無比動容。
一場是卡拉接到上級布置的任務來與楊排長進行告別時,他熱情爽朗的性格,和臉上燦爛的笑容,都令我們心頭一暖。
一場是卡拉彈著熱瓦普唱著《冰山上的雪蓮》這首歌安慰黯然神傷的古蘭丹姆。悠揚的歌聲,再配合王春英,顯得相得益彰。
另一場戲便是卡拉為護送古蘭丹姆逃出匪穴而不幸犧牲。王春英的表演是那麼冷靜而剋制,但卻引發了觀眾的集體動情。當卡拉將琴弦一個個拉斷時,我們無不流下了傷心的淚水。
那句「我們太年輕了」的台詞,也永遠銘記在了我們的心中。
王春英出演卡拉時,已經30歲了。電影《冰山上的來客》上映後,他也一下子就品嘗到了走紅的滋味。有一段時間,他無論出現在什麼地方,都會被熱情的影迷,親切地稱為「卡拉」。
但這個角色的成功,卻並沒有改變王春英「萬年龍套」的命運,他依然只是在《英雄兒女》、《景頗姑娘》、《特快列車》等電影中,出演一些小角色。
而且發生於1973年的一件事,使他的演員生涯,也被迫中斷。
三、41歲那年為何被取消演戲資格?
1973年,長影廠恢復了故事片的拍攝,眾多演員在經歷了好幾年的漫長等待之後,終於又盼到了演戲的希望。
但當時電影廠的拍片任務非常有限,根本無法滿足所有演員的上戲要求。所以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一個角色無數個演員來競爭,便成為一種常態。
哪怕是那種只有幾場戲和幾句台詞的小配角,也會有很多演員來爭取。
這一年長影廠所拍的第一部影片是《艷陽天》,導演由林農來擔任。片中有一個名叫焦克禮的青年農民,就有兩位演員,想要飾演。他們一個是王春英,另一個是劉彤彥。相比之下,王春英的表演經驗更為豐富,而劉彤彥呢,則在年齡上,更為接近焦克禮。
當時廠里建議由王春英上,擔任攝影師的王啟明,也更看好王春英,但導演林農卻認為劉彤彥更加適合。
這種事情在電影廠時有發生,不足為奇,通常解決方案就是安排備選演員去試妝和試戲。結果當王春英和劉彤彥穿上紅背心藍褲子去拍完定妝照之後,林農還是選擇了劉彤彥。
而王春英呢,還是留在了劇組,但出演的角色,變成了沒名沒姓的大龍套(其實劉彤彥扮演的焦克禮,後來經過不斷修改,戲份也幾乎少到可忽略不計的程度)。而且王春英還擔任著演員組組長的職務,劉彤彥是副組長。
演員組的領導除了要組織大家政治學習之外,還有一個任務,那就是給劇組的青年演員,傳授表演經驗。
當時《艷陽天》劇組的青年演員比較多,像來自北京青年藝術劇院的張明子,出演焦淑紅,而長影廠剛招的年輕學員劉衍利則出演韓小樂,另外像遲志強等人也都參加了拍攝。
王春英就負責教張明子如何表演。有一次兩人在一輛解放牌大卡車裡進行交流的時候,被人看到了,於是就被認定為有「作風有問題」。
這在當時,那可是了不得的一件事情。所以劇組立即召開群眾大會,來對王春英和張明子進行批判。劉彤彥說「人家是青杏子,你是有家有室的人,你這是怎麼回事」?導演林農決定將王春英送回廠里,但演員劇團的領導王延盛為王春英講了幾句話,才使他得以繼續留在劇組。但此後,帶年輕演員的擔子,就落到了劉彤彥的身上。
而王春英在拍完《艷陽天》之後,也就再也沒演過戲了。
也許是廠里的決定,也許是他自己不願再出現在幕前,總之,這之後,他就被迫息影了。
他也只是在廠里做一些幕後的工作,從此在觀眾面前消失了。
那麼王春英最後為何會離開長影廠呢?
這是十幾年後所發生了事情了。
時間進入90年代之後,他的人生,再次發生了改變。
四、晚年做起了小老闆
王春英的這一次的改變,與長影廠的興衰有關。
其實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長影廠曾經創造過另一次輝煌,拍出了《人到中年》、《不該發生的故事》等眾多經典的影片,一直到1986年達到巔峰。但這之後,隨著電視業的蓬勃發展,我國電影事業每況愈下。許多電影廠拍了電影也賣不出去,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
尤其是進入90年代之後,長影廠的狀況更是直線下跌。在這種情況下,許多職工便紛紛下海,自找門路。
王春英便是其中之一。
他來到北京,開了一家民族傳統工藝公司,專門製造和銷售工藝品,做起了一個小老闆。
他是頗具表演天賦的一位演員,多年的從影經歷也在銀幕上塑造過一個又一個令人難忘人物形象。其實他如果能夠得到更多展示才華的機會,那麼他成為備受觀眾喜愛的老戲骨一點也不成問題。
但因為時代的變革,卻使他不得不離開自己所鍾愛的事業,轉而經商謀生。這不得不令人對他,以及那些被長影廠「勸退」的老演員的處境,感到一聲嘆息。
而且這之後,就有越來越多的人,將他給忘記了。
2005年春節之後,有上千名昔日的長影人被召回到長影廠,辦理買斷工齡的手續。據說簽字解除勞動關係的員工排起了長長的一條隊伍。
隨後,大型旅遊項目長影世紀城投入運營。
誰也沒有留意到,就在這之前的2005年2月17日,有一位曾經的長影廠老演員,悄然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他就是王春英,享年73歲。
他去世的消息,沒有驚動任何新聞媒體。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一些老影迷還以為他在某處安度晚年呢。但其實他已經去世很長一段時間了。
說起來,他也不算是特別耀眼的明星。但因為喜歡老電影的緣故,我們對過去光影中出現過的演員,總是懷有一種親切感。對於王春英,也是一樣。很喜歡他在過去那些老電影中的表現,不論戲份多少,他都演得那麼認真,演技精湛,表演樸實。
我相信今天當我再次說起他的時候,各位的眼前,也一定又再次出現了他所扮演的卡拉、小楊、小程等角色。只是沒想到,他的一生,竟然也有那麼多遺憾,難以彌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