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她穿了一條時髦連衣裙,25歲還沒嫁人,便成了全村人恥笑的對象。
今天要介紹一部早期女性視角的紀錄片《回到鳳凰橋》,它的英文名叫做《Out of Phoenix Bridge》(走出鳳凰橋)。
影片講述了4個農村女孩逃離農村,在大城市掙扎求生的故事,然而最終結局卻讓人忍不住陷入沉默。
鳳凰橋,是安徽省一個偏僻的村子。
影片的主人公,是四個從鳳凰橋到北京的打工妹,她們可以說是90年代的第一批北漂。
導演李紅和她們在一間不到6平米的出租屋裡同吃同住了幾個月,聽她們聊關於她們的故事。
沒想到,當真正走入這些女孩的生活後,導演卻產生了一種失語的感覺:
「對於這些來自鄉村的女孩子,我作為一個城裡人,有許多想當然的理解。幾乎所有這些理解都在真實面前變得啞口無言。」
走出鳳凰橋
四個女孩剛到北京的時候最小只有18歲,最大的也不過21歲。
家玲和阿鳳是一對姐妹,霞子是她們的表妹,小汪則是她們同村的好友。懷著滿滿的憧憬和希望,四個女孩坐上火車來到北京。
由於沒有上過學,也沒有學過技術,來到大城市之後,她們只能出賣勞動力,做一些社會最底層的工作。
霞子在早點攤工作,一個小時掙三塊錢,還能免費吃一頓早餐。其他幾個人都在做保姆,阿鳳幹得最賣力,一天要干六家的活。
她們的月收入大約在800-900元左右,扣除45元的房租和100元的伙食費,剩下的錢幾乎全都要寄回家裡。
家玲和阿鳳大弟的新房剛剛蓋好,她們便又要開始為小弟賺錢娶媳婦了。
和許多農村女孩一樣,即便是逃離農村外出打工了,她們也很難逃脫被家裡吸血的命運。在重男輕女思想觀念的裹挾下,她們生下來就註定是家庭的犧牲品。
四個女孩當中,霞子是最有個性和想法的那一個,只有她沒把自己辛苦賺來的血汗錢寄回家裡,而是全部自己攢著。
她當初之所以來北京,是因為家人逼她相親嫁人。性格剛烈的霞子,一怒之下便直接跑了出來,整整5年都沒有回去。
霞子的性格似乎和小時候的經歷有關。
她有個小姨,在七八十年代那會兒,小姨曾為自己做了條時髦的連衣裙,沒想到穿上之後卻遭到村裡人的指指點點,被人罵做「不正經」。
外婆一氣之下,便把裙子給撕碎了。小姨不哭不鬧,默不作聲的把裙子補好後又穿在了身上。
小姨還說,自己不僅要穿出去,以後還要穿到尼姑庵里去。此事傳開之後,再也沒人敢來家裡提親。
於是,小姨也成為了村裡最「大逆不道」的「異類」,成了男人們口中「活該沒有男人要的老女人」。
和小姨敢於向傳統禮教反抗不同,霞子母親的性格簡直是另一個極端。
從懂事起,霞子母親就默默接受了身為女人的命運,她把自己活成了一個沒有思想的、一心一意為家庭服務奉獻的工具人。
15歲就聽從家裡的安排,嫁給了一個從未見過面的男人。
結婚後,霞子父親不僅家暴,還不學無術,在接連生了兩個女兒後,居然把霞子母親趕進牛棚。
不堪忍受的母親,終於選擇了離婚。
但是為了兩個女兒,她又選擇了再嫁,可結果還是一樣,男人打她、罵她、命令她幹活,沒有任何尊重可言。
在鳳凰橋流傳著一句無比粗俗的話:
女人結婚前是金NT,結了婚是銀NT,生了孩子就成了狗NT。
完成了生兒育女的工具屬性後,女人們的地位有時連牲畜都不如。
在接連見證了母親兩段失敗的婚姻後,霞子的內心開始對婚姻感到深深的恐懼。
同村有一個和她要好的女孩,前一天還一起高高興興去縣城照相,後一天相親結束後,女孩就被家裡人嫁出去了。原本特別愛笑的她,結了婚之後臉上再也沒了笑容。
這讓霞子感到十分可悲,她不再對愛情和婚姻抱有任何希望,而是一心想要逃離那個讓她窒息的環境,她拼盡權利逃出鳳凰橋,就是希求能夠靠自己的雙手改變命運。
「我以前就跟自己約定,我要像我媽這樣,我就去死。」
其實,在北京的霞子過得並不好,住著擁擠的小房子,不能經常洗澡,因為會被房東罵;身為外鄉人,她們還處處遭受冷眼和歧視。
導演問霞子,後悔嗎?
霞子特別堅定的對著鏡頭說:「從來不後悔。」
因為只有離開家鄉,她才能逃離和母親相同的命運。
回到鳳凰橋
來到北京的第五個年頭,四個女孩的命運發生了轉變。
小汪在北京找了一個男朋友,兩人感情很好。但小汪父母不同意,因為男友是外地農村的,而小汪父母還指望用女兒換彩禮給兒子娶媳婦。
小汪和男友打算一起回家跟父母好好商量。
家玲也接到家裡來的電話,說只要花2000塊錢買個縣城戶口,就可以去城裡的工廠上班了。名額只有兩個,機會難得。
眼見嘉玲已經25歲,父母其實是為了讓她老老實實回家嫁人,於是便花錢為她買了一個名額。
另外一個名額是留給霞子的,但不願回家的她,把名額讓給了自己的妹妹。
也許是預感到這次離開很可能就是永別,坐上離開北京的火車後,家玲哭得很傷心,妹妹阿鳳似乎也預感到了姐姐的命運。
躺在出租屋的小床上,阿鳳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自己一點也不稀罕進廠,更不想嫁人生子,給別人一輩子當牛做馬」。
拍攝過程中,李紅一共送過三個女孩回鳳凰橋,家玲、小汪、以及霞子。
霞子回去是要做一件讓她很痛苦的事情,相親。
霞子母親說:「今年必須定一家,女孩子到了25歲以後就難嫁了」。
這次是和一個縣城的男孩相親。可到了縣城,對方卻找了個借口拒絕和她見面,這讓霞子又生氣又委屈。
自己當初明明是為了逃避相親才離開這裡的,沒想到命運弄人,如今回來竟然也是為了相親。
為了回來相親,她辭去了北京的工作,介紹人覺得有點對不起霞子,又幫她找了一個在工廠的工作,月工資只有50塊錢。
大概是想到接下來就要留在老家,過著像母親一樣的生活,心有不甘的霞子苦笑了一下,隨即便默默流下淚來。
這是她在片子里唯一一次流淚,她說:
「我感覺失去了自己,真的。」
回到家中,繼父罵她,「你24歲了,現在錢不是最重要的,嫁人才是。」
家人的態度徹底傷了霞子的心。第二天,霞子帶著行李再一次離開鳳凰橋來到北京,故事也到此落幕。
《回到鳳凰橋》是由導演李紅跟拍三年,上映於1998年的紀錄片。導演用細膩的女性視角,講述了四個農村女孩逃離農村,最終卻又無奈回歸農村的故事。
在豆瓣簡介里,關於她們是這麼介紹的:
「過去在家鄉,她們是女兒,屬於父母;將來回到鳳凰橋,她們是妻子,屬於丈夫。只有在北京,她們才可能有一絲企圖改變命運的「非分之想」。」
什麼是「非分之想」?
不想結婚生子的念頭?還是在外打拚屬於自己的事業?
或許,除了回家結婚生子之外的一切想法,都是「非分之想」。
影片看起來平淡樸實,內核卻充滿著悲劇色彩。
她們輕描淡寫的笑著說出的每一句話,都透露著身為女孩的心酸和無奈。
她們也曾試圖掙扎反抗,然而兜兜轉轉一圈後,還是回到了原點。
不管是離開還是回來,鳳凰橋直到今天還是在那裡,而且之後的很久還會是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