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清明上河圖密碼》,一種新的歷史劇樣式成了

2024年12月22日18:33:03 娛樂 1405

又一部優酷熱度值破萬的劇誕生,它就是年末重磅之作——《清明上河圖密碼》。

到《清明上河圖密碼》,一種新的歷史劇樣式成了 - 天天要聞

這部劇根據作家冶文彪同名小說改編,主角是宋朝東京城雀兒巷一角生活的趙不尤(張頌文 飾)、溫悅(白百何 飾)等性格迥異的一家五口。這家人意外捲入轟動四方的梅船大案中,就此開啟了一場破解各類懸案的奇妙之旅。

目前《清明上河圖密碼》正在CCTV-8、優酷、咪咕視頻熱播,並即將登陸江蘇衛視、浙江衛視、TVB播出。自開播以來,關於劇中宋朝服飾、美食、娛樂生活的討論熱度始終居高不下,而觀眾們對如何理解劇名里的「密碼」二字也各抒己見。

從項目啟動到跟觀眾見面,時間過去了五年多。這五年間,一座東京城夢幻般從歷史深處重現熒屏,走向觀眾。劇集的一眾主創跟我們講述了這段難忘的歷程,關於劇名的疑問,也在交流中逐漸清晰……

打造有生活感的古裝懸疑劇

2019年8月10日,工夫影業總經理陶昆接到了一個電話,內容是關於《清明上河圖密碼》的劇集改編。兩年前他曾計劃將小說改編為電影,陰差陽錯沒能實現,如今這部小說又以劇集改編的形式和他重逢,他將成為這部劇的總監製。

到《清明上河圖密碼》,一種新的歷史劇樣式成了 - 天天要聞

《清明上河圖密碼》的改編難度之大,看過原著的人心裡都有數。小說篇幅浩繁,有6部之多,字數達到200多萬字。作者冶文彪依託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寫法上包羅萬象,故事分散,對宋代衣食住行和市井生活的描寫不厭其煩,力圖還原宋朝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作為小說讀來精彩,可拿來改編,實在令人頭大。

如何既能吸收原著優點,又能形成完整的故事線,成了劇本階段最令人頭疼的事。劇本反覆打磨,不算小修小補,光整體推翻重來的情況就有兩回。

對於這部劇的氣質,主創團隊內部有過多次討論。

無論原著還是那副宋朝名畫,生活氣息都很濃郁,跟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幾經論證,大家決心做一部有生活感的古裝懸疑劇。

到《清明上河圖密碼》,一種新的歷史劇樣式成了 - 天天要聞

在以往的古裝劇里,觀眾見多了帝王將相的朝堂爭鬥,但是對於普通百姓是如何生活的,其實所知不多。

張擇端當年潑墨揮毫,以散點透視的手法對北宋市井生活做全景式呈現,畫的正是普通百姓,這種對百姓生活的看重造就了《清明上河圖》的藝術價值。如今劇集改編同樣強調對生活感的呈現,讓今天的觀眾能夠看到古代百姓如何生活。

作為東京城裡的普通貼書小吏,趙不尤對妻子疼愛,對工作認真,一家人會為能到解庫(相當於今天的銀行)借錢買房而攢首付……這些細節,其實和今天普通人的生活無異。

到《清明上河圖密碼》,一種新的歷史劇樣式成了 - 天天要聞

趙不尤、溫悅一家居住在趙家小院,除了夫妻兩人之外,還有老爹趙離(侯岩松 飾)、弟弟趙墨兒(張耀 飾)以及妹妹趙瓣兒(夏夢 飾),他們之間的溫情互動,不僅推動了故事進展,更為劇中貢獻了溫馨的生活化片段。

除了古裝屬性,這部劇還有另一重屬性:懸疑。生活感同樣滲透進了劇中的幾個案子里。

「帽妖案」里的章七娘,其經營的業務是炒地皮和借貸。當年她為了低價拿地獲利,不惜編出帽妖的傳聞打壓楊樓街地價,令許多倉促賣地的人損失慘重。這樣的橋段除了令人感慨章七娘的殘忍冷血之外,也讓觀眾見識了「宋朝女企業家」的商業手腕。

到《清明上河圖密碼》,一種新的歷史劇樣式成了 - 天天要聞

在「科考案」中,權貴世家在科舉考試中找人替考,憑藉權勢和財富堵塞了寒門子弟上進的道路,令觀眾理解劇中角色鋌而走險的緣由,也揭示出古代科舉制度的腐敗一面。

在眾多案件中穿梭的趙不尤,堪稱劇中生活感最突出的角色。他多年來始終在貼書小吏的崗位徘徊,勤勤懇懇可就是晉陞無門,最後甚至被迫替領導背鍋而被辭退,這樣的遭遇,怎能不激起廣大打工人的共鳴?

這些細節的設置,比起朝堂權謀,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通過這些鋪陳,令觀眾感到,原來「卸妝」之後的古人,在生活中也要面對各種困難,也有各自想要守護的事物,這讓現代觀眾達到一種情感上的同頻共振。

有文化的劇集背後都是硬功夫

「東京城,真繁華。」

趙不尤站在虹橋上的這句感嘆並非虛言。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從美學角度來看,承唐而來的宋朝是中國漢文化美學藝術的巔峰,此後隨著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一切不復舊觀。

到《清明上河圖密碼》,一種新的歷史劇樣式成了 - 天天要聞

當年的東京城,其繁華程度是空前的,由於沒有宵禁,市民夜生活異常發達。拍這部劇,繞不開這樣的繁華場面。雖然依靠電腦特效可以盡量實現,但導演楊帆為求質感真實,依然決定帶領團隊對劇中的主要場景進行還原。阿里和崑山當地合作,為一部劇,造一座城。

劇組在周庄耗時247天專門搭建了146畝的外景地,搭景8萬平方米,相當於190個籃球場的面積。對於虹橋這樣的重點場景更不能含糊,劇組等比例復刻了東京城的虹橋,包括河道、兩岸地貌,甚至連河道走向都跟畫里一致。

到《清明上河圖密碼》,一種新的歷史劇樣式成了 - 天天要聞

「我們的美術組都要住在博物館了」,楊帆的這句話聽起來誇張,但了解《清明上河圖密碼》的拍攝過程之後,只能說這句話更接近寫實。

為了在劇中精準還原宋朝風貌,美術組多次前往河南省博物館,對那裡「跟家裡一樣熟悉」。在進行過細緻的考據工作之後,劇組根據《清明上河圖》復原了樹木136棵,花草灌木3500餘株,5000餘件道具。

對細節的追求,為的是能讓人物和故事在環境中生根,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趙不尤的房子。

趙不尤心心念念的就是買一棟自己的宅子,這樣的執念往往讓觀眾會心一笑,但是觀眾可能不會留意,劇中出現的民居都是劇組精心做舊的。為避免搭景呈現的那種「新」,劇組復原時還專門收集老房子的木料和瓦片,以求質感的真實。

為了能讓演員在趙家小院表演時更有生活感,美術組還專門入住數日,為的是將手巾手帕、牙刷牙粉這些生活物件放在合適的位置,讓民居更有「人氣」。

到《清明上河圖密碼》,一種新的歷史劇樣式成了 - 天天要聞

《清明上河圖密碼》把視角從帝王將相身上挪開,觀眾也由此可以看到,原來宋朝的衣食住行如此豐富多彩。

宋朝不同階層服飾差異很大。溫悅的衣服上運用了手工印花的工藝,好看的同時也符合這個角色勤儉持家的特質。而像船工這類體力勞動角色,穿著的都是未經染色的本白布料。

章七娘的造型就比較奢華,那頂造型獨特的銀鎏金鏨花團冠,就參考了白沙宋墓壁畫。據監製汪啟楠透露,劇組全程參考3000餘古墓古畫,製作了900多件衣服。

宋朝飲食文化發達,劇中就出現了環餅、魚膾、獨下饅頭……共計還原宋朝美食102道。由此,觀眾感受宋朝食物的雅緻。

作為劇中重要娛樂場所的「瓦子」,劇組經過考證後進行復原,從歷史記載和非遺中精心挑選了一批表演節目,有觀眾熟悉的像皮影戲、「葯發傀儡」,也有「血社火」「撞肚皮」這類不太了解的非遺傳承。

到《清明上河圖密碼》,一種新的歷史劇樣式成了 - 天天要聞

為了便於觀眾理解,在每集結尾還貼心設置了小百科,對劇中的內容進行科普。如此種種,令宋朝的生活氣息和文化底蘊,透過屏幕傳遞給觀眾,那些知識點背後,都是主創們下的硬功夫。

劇中出現的衣食住行各類道具,背後都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今天的觀眾可以無障礙的去欣賞它們,這代表著中國文化的傳承,也意味著從宋代至今中國歷史的延續。藉助這傳承不斷的文化血脈,讓今天的觀眾透過屏幕,思接千載,和古人建立起連接。

硬核的技術,走心的內容

《清明上河圖密碼》給觀眾的感覺很獨特,這種獨特除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外,還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硬核向的技術運用,另一個則是偏軟性的內容設計。

虛擬拍攝是這部劇在技術上的一大亮點,陶昆對新技術向來積極擁抱,這也是工夫影業一貫的態度。

初期的磨合異常痛苦。拍攝團隊熟悉傳統拍法,可對於虛擬拍攝卻掌握不多,順利拍攝成了難題。

到《清明上河圖密碼》,一種新的歷史劇樣式成了 - 天天要聞

「只有用了才知道問題在哪兒,不要怕出問題,創作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最終在技術團隊的配合下,劇組成功解決難題。對相應的拍攝場次來說,拍攝效率提高了近40%,人力成本節省了60%。

在軟性的內容方面,《清明上河圖密碼》也做了新嘗試。

懸疑故事好看是一方面,但如何傳遞內在的文化價值,同樣是《清明上河圖密碼》要考慮的。不光讓觀眾看到燒腦的故事,還要沉浸在劇里的文化氛圍中,一些走心的內容安排很有必要。

劇中第一集那段戲中戲《群妖博魅》,觀眾覺得非常有趣。它的造型取材於故宮博物院館藏宋畫《大儺圖》,由劇組完善內容精心編排而成。

對於為此耗費心血的主創團隊來說,由於時長和敘事節奏的關係,劇中沒能完整體現《群妖博魅》,略顯遺憾。

到《清明上河圖密碼》,一種新的歷史劇樣式成了 - 天天要聞

這種埋在內容里的小彩蛋,觀眾都能感知到嗎?其實未必,但只要有人能捕捉到這類細節,那主創的心血就沒有白費。但從舊典拈佳句,願向紅塵覓解人,這就是工夫影業做劇的心態。

此前工夫影業就曾推出過多部懸疑類作品,像狄仁傑系列電影,《河神》系列網劇,主角從大唐宰相到民國奇人,各有亮點。如今《清明上河圖密碼》則以宋代普通人為主角,用一種生活化的質感來豐富傳統的古裝探案類型。

從業30年,陶昆深知行業沒有百試百靈的方法論,有的只是腳踏實地的向前推進。據他介紹,目前工夫影業的科幻電影《群星閃耀時》剛剛殺青,還有一部涉及偷窺產業鏈的電影正在籌備。這些作品類型差異很大,他調侃這就是工夫影業的氣質,一直在迎接挑戰,一直在嘗試做新的東西。這些電影如此,《清明上河圖密碼》這部劇同樣如此。

回到開篇的那個問題,所謂清明上河圖密碼,這個密碼究竟是什麼?答案不言而喻,那就是市井煙火,是所有的普通人的喜怒哀樂。

結語

字正腔圓適合傳統歷史正劇,嬌憨清亮的聲音適合古偶劇,而隨性的吐字發聲適合微觀歷史劇

到《清明上河圖密碼》,一種新的歷史劇樣式成了 - 天天要聞

古人可以辯論式,可以扮可愛,當然也可以生活流,文無定法,自洽就成。

何為微觀歷史劇?帝王將相退隱,小人物為主人公。征伐和奪位的權謀退隱,民生細節和市井氣息上位。重歷史考據,講男女平權,察人性灰度。

過去兩年,經過《顯微鏡下的大明》《繁城之下》的接力探索,到現在熱播的《清明上河圖密碼》,微觀歷史劇終於大成。

【文/忠犬七公】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 天天要聞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過期藥品與保健品:家中的小藥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一些過期的藥品和保健品不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誤服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大掃除時,務必檢查並清理這些過期物品,確保家庭用藥安全。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 天天要聞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上海觀眾以包容態度看待新編劇目,《織造府》演出現場的熱烈感覺撲面而來。」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李曉旭攜新劇《織造府》登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她分飾曹雪芹、賈寶玉兩角,帶領一群年輕演員展示不一樣的《紅樓夢》故事。《織造府》作為畢派小生,李曉旭對上海充滿感情,「我是畢春芳...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 天天要聞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電 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作者 傅天騁 黃梅戲遇上相聲曲藝,歷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聲館裡,每天都上演著傳統曲藝與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劇場創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韻相聲」以來,「95後」至「00後」觀眾佔比突破80%,百餘座位周周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