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窮人看富人演窮人的戲碼。」
如果不是看到這一句評論,我估計都不會打開電視機。
陳曉童瑤出演的電視劇《小日子》播出之後,口水和熱度齊飆。
目前,豆瓣上的差評已經「脫穎而出」,迅速佔領了高贊領地。
作為現實主義題材,這一部作品是不合格的。
編劇和導演站在自己構建的「空中樓閣」上創作,沒有下凡到人間來看一下,真正的中年家庭「一地雞毛」是什麼樣子呢?
到底有多誇張呢?
童瑤和陳曉扮演的是一對上海的小夫妻,還有可愛的女兒。
婆婆在家帶孩子,小夫妻睡在主卧,而小夫妻蝸居在客廳的上下鋪。
根據女主的陳述,每個月幾乎月月光,想換個大點的房子都很困難。
看著好像也沒有啥問題。
不過,她們的日常生活和花銷,是這樣的。
過母親節,女主給媽媽和婆婆一個一個奢侈包,兩萬多一把付。
還被婆婆扔進了魚湯裡面。
一瓶茅台酒,直接被砸到地上,豪橫。
小夫妻嫌棄家裡小不夠折騰,跑到高檔酒店去開房。
兩個小時八百塊的那種,比五星酒店還要貴。
婆婆拿著一堆票據去找女主對質,這票據看起來有好幾十張。
拿20張算的話,光開房,就花掉了一萬六。
叫一餐外賣,花掉1800元,這也不怪公公生氣了。
這還不算啥。
女主的女兒在辦公室把客戶的畫弄髒了,本來價值6萬,女主豪氣地說,賠給他們8萬。
打開手機,卻發現錢遠遠不夠,那你的底氣哪裡來的。
也是正經學校畢業的吧,你有多少錢從來都不看一下嗎?
哦,也許是不用查看,因為有她父母給她兜著底,可以隨時啃老。
女主要買房子,她媽媽一口氣直接打過來260萬付首付。
算一下房子的總價,上千萬了。
打算住著上千萬的房子,卻說自己是「窮人」,緊緊張張,試問一下,這麼稀碎到一塌糊塗的劇本是誰寫出來的。
處處飄浮著一種「何不食肉糜」的風氣。
事實上,真正在上海生活的都知道,寸土寸金的地方有車有房,隨便一花就是好幾萬的生活,都算是經濟頂配了。
想不通家裡有什麼可以吵的。
你眼中的「火柴盒」,很多人都不配擁有。
婆婆這一句話,堪稱是劇中最正確最接地氣的一句。
你們吵鬧的瑣事煩惱,那是普通人中產家庭羨慕都羨慕不來的奢華生活了。
現實主義題材,你不接地氣,站在雲端寫劇本,編劇和導演應該要被永遠禁止再去做這種題材了。
查了一下編劇的資料,最受好評的作品,也只有6.8分。
大多數都是四五分。
這就不奇怪了。
你指望這樣的編劇能寫出什麼劇本?
《小日子》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版的,它的初衷是想要展現新時代小夫妻,如何在雙方父母裹挾下突出生活的重圍並收穫幸福。
然而,在播出的劇集中,除了邏輯不通之外,對於人物的塑造也極盡扁平和老套。
劇中的媳婦傲嬌,丈夫脾氣好在中間受「夾板氣」。
強勢婆婆這一次變成了強勢公公了。
動輒就大打出手。
給媳婦立規矩,立了24條,連在家放屁都「不能出聲音」。
公公也是體制內的退休幹部了。
再怎麼折騰,這麼奇葩的要求會存在嗎?
而丈母娘和老丈人是大城市明事理的老人。
這種婆媳之間的衝突,大家也屢見不鮮了,至少在20年前的《雙面膠》中就已經有了。
這麼多年了,展現中年人困境的優秀作品也很多,為啥還要停留在狗血劇情中。
既想要展現大城市的精緻生活和人設,那完完全全可以效仿郭小四,做一版《小時代》啊。
那什麼還要立足於老百姓關心的這些買房,生活,雞毛蒜皮的小事上做文章呢?
左右互搏的意義在哪裡。
感覺導演編劇一直在和自己擰巴著。
影視劇是有導向作用的,想要展現普通人的生活,那請你停下不切實際的想法,真正深入到老百姓們,看看他們的生活是怎麼樣的。
了解他們,才能夠做出讓人共鳴的電視劇。
不然,你感動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