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有不少電影上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第二十條》,而這也是我帶著家人一同前往觀看的電影。
在看完整部電影之後,第一個感覺就是震撼,整部電影很有衝擊力,人物語言的表達,情感的釋放都讓人感覺特別專業。第二個感覺就是感動,劇中3個故事都是實際生活中可能會發生的例子,導演組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描述現狀,給出解決方案,然後伸張正義,雖然過程很憋屈,但結局很舒適。
所以,如果要用3個詞語來高度概括,那麼我首先想到的便是:有歡笑、有感動、有深度。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其中的一個校園霸凌的案例,而這也是作為家長的我們最關注的一個點。
劇中的霸凌者名為張科,是學校教導處主任的兒子,然而張科不知道是因為父母離異缺少教育和關注,還是之前就已經形成的壞習慣,反正劇中給他的人物設定就是霸凌者。
一天,張科夥同其他幾位同學在廁所內對一名男生拳打腳踢,韓雨辰進入廁所發現後便主動上前制止這種霸凌行為。
平日里囂張跋扈的張科還從未遇到過有人來壞他好事的情況,於是便和韓雨辰動起手來。不過尷尬的是,張科沒打過,反而被韓雨辰打傷。
而問題恰恰就出現在這裡。韓雨辰原本是見義勇為,但是因為不小心誤傷,於是張科的父親張主任便以為自己的兒子被同學欺負了,還被打傷了。為了給兒子討回一個公道,張主任便決定報警。
從張科的傷情來看,如果警方立案,那麼見義勇為的韓雨辰就很可能會被行政拘留。
韓雨辰的父親韓明是一個檢察官,母親李茂娟雖然沒有上班,但是他哥是市刑警隊隊長。按理說要處理這件事並不複雜,也很簡單,但對於他們而言,遵規守紀是底線也是原則。
張主任報警之後,他的訴求其實很簡單,就是想讓韓雨辰給自己兒子張科道歉,因為在張主任心中,自己的兒子不可能會校園霸凌,所以張主任認為,自己兒子張科就是被韓雨辰給欺負了,而不是因為打人沒打過導致的。
韓雨辰和他父親韓明上大學時很像,特別堅持原則和真理,他始終堅持自己沒做錯,所以自始至終都不願意道歉。
考慮到自己孩子將來的前途,韓明和李茂娟都在極力說服孩子道歉,甚至主動給張主任說了很多好話,甚至還曾嘗試送禮(雖然被拒絕了)。
因為韓雨辰的堅持,道歉這條調解之路一直沒走通。因為遲遲沒有道歉,韓雨辰便遭到了張科的報復。一天張科找了幾個校外混混,在路上堵住了韓雨辰,並對其進行了毆打。
不過這幾個混混很懂得分寸,他們知道導致怎樣的後果會被立案,什麼樣的尺度不會被立案,於是韓雨辰雖然被打,但是傷情算不上特別嚴重,但確實被4人圍成一圈打了好一會兒。
韓雨辰被打徹底激怒了李茂娟。原來李茂娟一直堅持讓兒子主動道歉,哪怕她知道自己兒子是見義勇為,但她出於孩子前途考慮,還是讓孩子忍氣吞聲,通過道歉的方式大事化小。
然而如今得知自己兒子被張科叫人打了之後,李茂娟徹底爆發,主動找到了張主任,態度也發生了極大改變,從最開始的堅持道歉換取諒解的態度,轉變為在飯桌上和張主任叫板、互不相讓的態度。
而這次糾紛還意外導致張主任不小心摔倒,手部受傷。
在韓雨辰和韓明回家的路上,韓雨辰在車裡問韓明,自己見義勇為錯了嗎,如果是韓明當時遇到這種情況,會出手相助嗎?
這個問題讓韓明無法回答,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慶幸的是,最終張科校園霸凌的事實被查清,張科本人受到了學校的處分,而張主任得知自己兒子確實存在霸凌行為之後,也主動選擇撤案。不過他又重新立案,讓不小心傷到自己的李茂娟進監獄關了7天。
這個案例中存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被霸凌者往往由於各方面原因不願意或者不敢主動站出來說出真相。因為他們心中存在恐懼,擔心被霸凌者打擊報復,擔心自己說了也難以起到較大的效果。
這才是我們最應當關注的。因為校園霸凌存在著很強的隱蔽性,不論是家長還是學校老師都很難第一時間發現。而等到發現的時候可能已經造成較為嚴重的後果了。
所以,我們為了避免類似情況的出現。一方面需要加強學生的教育和管理,讓學生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則應當更加鼓勵見義勇為的行為,讓更多的人心中充滿正義感,在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能夠主動站出來制止或者及時告訴老師,而不是當作什麼都沒發生那般冷漠。
其實,很多習慣較差的學生都有一個並不是那麼幸福的家庭,所以這就提醒廣大家長們,不要把家庭的情緒傳遞給孩子,要對孩子多一些關注和陪伴,讓他們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哪怕將來孩子不能成才,但至少讓孩子做一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