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堅如磐石》,我流下了眼淚

2023年10月03日21:49:04 娛樂 1823

#秋日生活打卡季#今天約了閨蜜去看《堅如磐石》。在抖音上刷了很多天的影視推薦,勾起了我對這部電影的興趣。我說說看完之後對整部電影的感受。

抖音里推薦的一些情節在電影中我並沒有看到,但是並不影響我對整部電影給予好評。最重要的一點在於,電影的結尾深深的打動了我,並且流下了眼淚。

結尾為何打動我?就在我們看完電影宣布那些犯罪的人員分別獲得了怎樣的刑罰的時候,大家都已經電影就這麼散場了。結果我們起身離開的時候,又加了一幕。分別是張國立扮演的鄭副市長在牢獄之中與雷佳音扮演的兒子蘇見明的一次隔著玻璃的見面。

他們分別提起了對話的話筒,又分別什麼也沒說,各自回到了自己的方向上。蘇見明是一名警察,與父親的形象,是黑白兩道的水火不容。即使血濃於水,也無法將正義和邪惡混為一談。所以,這一幕,更像是訴說了正義對邪惡的無語和勢不兩立。

接下來是于和偉扮演的黎志田,最後探監的時候,還剩下一分鐘,自己卻期盼著女兒能夠帶著孩子一起來探望自己。就在我們看到他的女兒和外孫女出現在探監室的門口時,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淚。然而,這一切最後導演居然把他變成了幻想和泡影。這,就就深刻的警示我們,犯了錯,就會眾叛親離。雖然黎志田為了女兒生孩子請了專門的醫生,甚至低下自己自以為傲的頭顱,求醫生救救自己的女兒,也不能換來後來女兒對他的原諒。

寫這一段的時候,我就想,或許我都不應該為最後那個畫面流眼淚。雖然壞人最後受到懲罰的時候很可憐,但因為他們而失去的生命又豈是那點鱷魚的眼淚能夠補償的。從蘇見明媽媽的死,到警察李慧琳的犧牲,這中間的30年,多少生命在他們的心中視如草芥。這些,是不值得被原諒的人。

還有一個環節,也許是我理解的誤區,也許是導演刻意為之,那就是劉明利的車禍。原本兩次看到十字架瞄準劉明利家門口的位置,我以為是出門就會被一槍打死,結果卻是突如其來的車禍,這裡給了觀眾比較大的衝擊力。我覺得是導演故意的設計讓觀眾有一種猝不及防的感覺。

另外,就是從一個作家的角度分析。作品中人物的名字,取得都比較有含義。鄭剛,本來應該是正值剛正不阿,卻偏偏是個反面典型,主打一個兩面派的形象。黎志田,犁有志之田,跑錯了方向就一切都錯了。蘇見明,見到光明。

埋伏筆,剛開始的爆炸案,有一句李慧琳的台詞,你爸就敢上前,你卻只能躲在這裡。暗藏著你爸爸其實就是有貓膩。到後來一部部揭露真相,才知道,自導自演的一場戲,自己豈會害怕。可笑的是,自己的親兒子,還信以為真的衝上前去救他。

自己的親身兒子,養在身邊卻一定得說得眾人皆知他是個養子。為官一世卻不能與親人相認,這就是自己的骯髒罪行給自己帶來的陰影和黑暗。可笑得是,自己義正言辭的教育自己的兒子的時候,兒子卻冷冷的說一句:「養子而已。」錐心之痛,這也是拜自己的醜惡行徑所賜。

人生就是這樣,你做過多少次惡,每一次都會變成一把刀,刺向你的心口而無法言說。看起來趾高氣揚的領導、看起來洋洋得意的老闆,卻只能在夜行衣的遮掩下,在炒雜的人群中掩飾自己的模樣,行偷雞摸狗之事。不能生活在陽光下的人生,再怎樣,內心也無法得到光明。

在背後捅壞人一刀的,不是別人,正是他們自己。他們早已為自己打造了千百把刀劍,只待時機成熟,自我了解時使用而已。

今年看了兩部電影,給我的感覺,現在的電影宣傳做得比較好。但其實也有很多虛張聲勢的成分。這部電影,應該說可能是張導演的原因,宣傳陣勢比較浩大。其實幾個宣傳到的男主角,在劇中重點只有三個人物。就是我文中提到的三人。其他的幾位老戲骨的戲份比較少,也談不上具體研究演技如何的深度。

以前可能關注電影比較少,現在還沒開始看,電影宣傳就給自己推薦什麼哪位演員演技如何好,有哪些細節啊,給暴露出來。這樣看的時候大家也會跟著去放大細節。其實如果不是受宣傳的引導,也許觀眾也不會太在意到細節上的演技。所以,大多還是宣傳的造勢比較起作用。#聊聊電影觀後感#

看完《堅如磐石》,我流下了眼淚 - 天天要聞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 天天要聞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過期藥品與保健品:家中的小藥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一些過期的藥品和保健品不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誤服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大掃除時,務必檢查並清理這些過期物品,確保家庭用藥安全。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 天天要聞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上海觀眾以包容態度看待新編劇目,《織造府》演出現場的熱烈感覺撲面而來。」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李曉旭攜新劇《織造府》登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她分飾曹雪芹、賈寶玉兩角,帶領一群年輕演員展示不一樣的《紅樓夢》故事。《織造府》作為畢派小生,李曉旭對上海充滿感情,「我是畢春芳...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 天天要聞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電 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作者 傅天騁 黃梅戲遇上相聲曲藝,歷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聲館裡,每天都上演著傳統曲藝與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劇場創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韻相聲」以來,「95後」至「00後」觀眾佔比突破80%,百餘座位周周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