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青史耀華
編輯|青史耀華
«——【·前言·】——»
中國動畫電影的創作是根據當下的創作方向和創作條件來決定的。進入新世紀,中國動畫電影無論是創作方向還是創作條件都有了極大的變化。
首先在創作方向上,受眾目標由「低幼化」變成了全齡化,而且受到國外動畫電影的多種影響。在這種環境下,我們應該順應當下的創作方向,打造受大眾歡迎的動畫電影。
在創作條件上,傳播平台的增加,技術水平的進步,極大地便利了動畫電影的創作環境,更有利於動畫電影的發展。但是無論是創作方向的改變,還是創作條件的便利,對於動畫電影而言都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受眾目標的全齡化·】——»
自《寶蓮燈》後,針對低齡觀眾的動畫電影不再是獨佔鰲頭,而是出現了以全年齡段、小眾文化和亞文化群體為目標的動畫電影」這體現了受眾目標全齡化的特徵。
新世紀以來,為了進一步拓展營銷面,電視動畫的目光轉向電影的不在少數國產電視動畫片的典型之作《熊出沒》與《喜羊羊與灰太狼》在電視上收穫了眾多低齡粉絲,在轉向電影之後,這兩部電視動畫改變了目標年齡定位。
針對不同的群體《熊出沒》的預售分別以「小手拉大手」「大手拉小手」、「大手拉大手」這三種不同的渠道進行銷售,「據深圳華強文化副總裁丁亮介紹,這是為了滿足「全年齡」的觀影需求」。
《熊出沒》自 2012 年以來推出了 5 部動畫電影,這些動畫電影在定位上都清晰的定位在了全齡化。
在《熊出沒之奪寶熊風》中加入陰謀、高科技、財產爭奪等成人劇情,但這些劇情也是低齡兒童可以部分理解的,在觀看的過程中大人可以給孩子進行進一步解釋,這推動了大手拉小手家庭式觀看模式的形成。
2009-2015 年《喜羊羊與灰太狼》陸續推出了9 部動畫電影。2009 年到 2012 年推出的動畫電影《喜羊羊與灰太狼之我愛灰太狼》在類型上定位為「喜劇兒童動畫」,從定位類型上,我們可以看出它的目標觀眾是兒童,屬於兒童動畫電影。
但 2014 年到 2015 年這兩年《喜羊羊與灰太狼》在定位上發生了明顯的改變,2014 年的《喜羊羊與灰太狼之飛馬奇遇記》和 2015 年的《喜羊羊與灰太狼 7:羊年喜羊羊》在類型上都定位為「動畫奇幻家庭」,這一類型定位明顯是朝著全齡化的方向發展。
在目前的最後一部動畫電影《喜羊羊與灰太狼 7:羊年喜羊羊》中,在電影分級上明確寫著「所有年齡段」。從《熊出沒》《喜羊羊與灰太狼》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動畫電影正在發生變化,把所有年齡段的人囊括其中,拓展觀影人群,是《熊出沒》《喜羊羊與灰太狼》獲得利潤的有效方法。
另一部系列動畫電影《洛克王國》,它在四部動畫電影中都定位為兒童動畫電影比如《洛克王國聖龍的心愿》在題材上定位為兒童冒險題材動畫電影,《洛克王國 4:出發!巨人谷》宣稱打造好萊塢式標準中國兒童動畫電影。
低齡化的兒童定位即使有騰訊、萬達、大地等大公司的出品,在市場上也激蕩不起太大浪花,難逃沒落的結局。此外動畫電影改編的《黑貓警長之翡翠之星》《新木偶奇遇記》《白雪公主之神秘爸爸》等,因為定位的低齡化,也沒有收穫太多的觀眾。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全齡化定位是動畫獲得成功的要素之一,也是未來中國動畫電影發展的趨勢。互聯網進一步向中老年群體滲透,中國動畫電影觀看人群年齡層次向高齡化發展。我國動畫電影要想突出重圍,最需要抓住的是佔網民數量巨大的成年人。
我國動畫電影根據形勢,及時扭轉策略,把目光也對準了成人。新世紀出現了成人向的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羅小黑戰記》《大世界》《白蛇緣起》等。
其中《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成功,與該電影的導演兼編劇田曉鵬的創新意識不無關係,他認為《西遊記》這部文學作品中所呈現的價值觀與現代人和現代社會的觀點大相徑庭。
«——【·技術水平的進步·】——»
他立志編著一個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價值觀,並帶有魔幻特點的「新西遊故事」口,因此在電影中我們看到的大聖已經不是那個英氣十足可以大鬧天宮的美猴王,而是一個被壓在五行山下沉寂 500 年的頹廢的中年大叔。
他脾氣暴躁、自怨自艾、無精打采、自我懷疑,有和現代被生活壓迫,生活一團糟的年輕人一樣的心態和外在表現,他不是一個讓人可望不可及,令人仰望但又充滿距離感的超級英雄。
孫悟空雖然已經看不出來美猴王的「美」,甚至看起來還有些「丑」但是在深眼窩的長形臉上充滿了倔強、剛正不阿的精神氣,正是現代年輕人不服輸精神的真實寫照。
另一部動畫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同樣塑造了一個黑眼圈的「丑」哪吒形象。這個哪吒任性頑劣、無法無天,但是也孤獨落寞,面對天生的宿命發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吶喊。
在哪吒身上體現了現代年輕人不向命運低頭,不相信牛鬼蛇神相信自我的倔強精神。
《哪吒之魔童降世》同樣是一部帶有現代精神,成人向的動畫電影。《大護法》這部動畫電影的年齡分級,明確分為 PG-13,明確規定不適用於 13 歲以下兒童觀看。裡面的話語比較深刻。
比如「到處都是頭戴假花的亡靈,他們微笑著舞動他們的頭顱向我示好」等充滿含義的隱喻,加深了這部動畫電影的複雜感。
且這部電影中的暴力、髒話、隱晦色情、陰謀與慾望是對現實的諷刺和對人性的反思,是部典型的成人向電影。
《大世界》是典型的批判現實主義動畫電影,電影對這個世界喋喋不休,絲毫不迴避現實。這部動畫電影中深刻的現實內容,顯然不適合需要進行正能量教育的低年齡的兒童觀看。
這些成人化的動畫電影,打破了動畫電影就是兒童觀看的電影的偏見,新世紀中國動畫電影在數量和質量上的提升,使動畫電影成為中國電影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我們在驕傲的同時,也應該清楚的意識到存在的問題,中國動畫電影出現了全齡化的趨勢,但是上映的月份大多在寒暑假時期,在寒暑假時期上映的動畫影片也最多,低齡化的受眾群體定位還是佔了主要的-部分。
中國動畫的技術開端來自於萬氏兄弟,萬氏兄弟在中國動畫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勇敢的開始了試驗和探索。
萬氏兄弟剛開始只能用模擬實驗的辦法,通過一張張的畫稿來替代一格一格的電影,之後萬氏兄弟找到了視覺效應讓動畫連續這一關鍵問題之後,動畫才真正活了起來。
在動畫活了起來之後又用賽璐珞透明片解決了動畫背景靜止不動的問題,另外用真人和動畫合拍的方法解決了工作量的問題,在解決了一個個技術問題之後萬氏兄弟的動畫技術逐漸成熟。
«——【·傳播平台的增加·】——»
1995 年,美國皮克斯公司利用CG 技術製作的三維動畫影院長片《玩具總動員》,標誌著一個新的動畫品種的誕生,這也是世界 CG 電影的里程碑。
這部動畫電影既沒有對真人物體的拍攝,也沒有繪畫,是全部靠電腦製作完成的。新世紀以來,在美國技術的影響下,2001 年中國上映了第一部 3D 動畫電影《小虎斑斑》。
之後為了提高影片視覺效果,中國動畫電影紛紛加入 3D 動畫的行列,如《魅拔 3》《熊出沒之奪寶奇兵》《太空熊貓歷險記》《潛艇總動員 4: 章魚奇遇記》《哪吒之魔童降世》《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姜子牙》等均是以3D 的形式呈現的。
目前中國動畫電影已經擁有 2D 動畫、3D動畫、CG 虛擬特效、數字圖形圖像、交、模擬及動畫捕捉等技術能力,並且不斷朝著 VR、嶄新的數字虛擬動畫的方向發展,以期跟上時代的步伐,革新觀眾的觀影方式,提高動畫電影的視覺效果。
如今我們的技術水平與美國動畫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這種差距顯然在逐漸縮小,國內能做電影級三維動畫的人才越來越多。比如「《姜子牙》的動畫製作幾乎全由國內團隊完成,動畫工作人員數多達七八百人。
相比《哪吒》需要從各個地方湊齊軍團,才半年時間國漫就又多了一批正規軍叫,這顯示了國漫不僅做動畫的技術得到了提升,而且有了做動畫的專業人才,我們已經逐漸培養出了我們自己的技術隊伍,相信所做出來的動畫將更加精良。
中國動畫電影在技術上緊追世界水平,是因為「決定著一部動畫電影質量的好壞,動畫對美學的追求,要建立在發展技術的前提之下,一部動畫的構思和製作都與動畫技術水平息息相關」。
技術水平對於動畫電影的發展非常重要,是中國動畫電影趕超世界水平的硬性要求。
技術是動畫電影的第一要義,可以說技術成就了好萊塢的票房傳奇,「科幻的發展對科幻動畫不但提供了表現內容,而且提供了技術支撐」。
«——【·結語·】——»
好萊塢的科幻動畫電影《超人總動員》《機器人歷險記》《拜見羅賓遜一家》等都是用技術來打造影片。
在中國動畫電影的技術與世界水平有差距的時候,國內觀眾選擇觀看國外動畫電影的很大原因就是想要一睹動畫電影的國際水平,享受震撼和逼真的畫面效果。
這意味著中國動畫電影要有更高的技術追求,我們還要加緊追上世界動畫技術的步伐。
過去,中國動畫電影的創作素材主要來源於民間寓言、神話傳說、古典小說等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比較出色的動畫電影《大鬧天宮》和《鐵扇公主》均來自於中國神話故事。
新世紀,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信息實現了互通互聯,人們獲得內容的渠道變得更加的多元,一部動畫電影的誕生變得容易的多,也擁有了無限可能。
在電影誕生之前,有些會以另一種形式先在網路上傳播,比如《十萬個冷笑話》《魁拔之十萬火急》《秦時明月》在上映前是連載在網路上的漫畫,《賽爾號》《洛克王國》是由遊戲改編而成,《羅小黑戰記》是在網路上連載的動畫片,《全職高手之巔峰榮耀》是由網路連載小說改編而成。
這些動畫作品在網路上收穫了大批粉絲,有了粉絲基礎之後再進行動畫電影的製作,是進一步擴展動畫市場的策略。這些動畫電影的出現是因為互聯網的交互性加大了小說網站、漫畫網站、遊戲等平台的快速傳播,促進了動畫電影的誕生。
«——【·參考文獻·】——»
[1] 劉浩東.動畫電影的空間[J].文藝研究,1991(03):56-59.[2] 陳建憲.論比較神話學的「母題」概念.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01):40-44.
[3] 崔月琴,呂方.回到社會: 非政府組織研究的社會學視野J1.江海學刊,2009(05):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