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前辛苦您點下「關注」,方便討論和分享,為了回饋您的支持,我將每日更新優質內容。
文丨肖茲探秘說
編輯丨肖茲探秘說
作為反映改革開放政策下社會大變革的類型劇,改革開放題材電視劇自然是興起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後。
自1980年第一部改革開放題材電視劇《喬廠長上任記》播出至今,湧現了一大批兼具思想性和藝術性,甚至具有標杆性意義的優秀改革劇,在這當中有直接/正面反映改革開放過程政治、經濟等層面的改革,也有從側面把握改革開放下社會深層次的文化與心理變革。
由於審美觀照和藝術表現視角不一,以及表現領域和題材挖掘的維度有所側重,所以對於改革劇的概念界定眾說紛紜,暫未有一個明確的規定性說法。
現實主義存在的一切基本前提是「真實」,即所呈現的現實是對客觀現實的真實反映。
孕育於現實主義之上的溫暖現實主義美學,真實性必然也是其核心內涵。然而對於藝術創作中的「真實」定義一直存在著爭議,並未有一個明確的規定。
而近代中國以來,對於藝術的真實性定論影響最廣的是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發表的言論,他認為藝術中的真實性必然是比現實生活更強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
也就是傳統認知的「藝術來源生活,並高於生活」。文藝理論學者以群在其主編的《文學的基本原理》中,同樣贊同藝術中的真實並不等於完全照搬生活現實,實際生活只不過是「生活表象」,認為藝術的真實是「選取那些既富有個性特徵而又比較完整的、有社會意義的事件,放棄那些表面的、瑣碎的、沒有多大社會意義的東西,經過集中、概括和提煉」超越生活表象的一種現象。
由此給我們的啟示是,對於藝術的「真實」,可以從生活表象、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這三個逐漸深化的維度來認知。而溫暖現實主義美學超越現實主義美學的地方在於,它遵循客觀真實性原則的同時,更加強調回歸日常化,因而也更加深耕於生活的細節,更加聚焦於平凡的個體,更加順從社會客觀發展規律。
生活表象在哲學意義上可以理解為「現存」,也可以理解為「存在」、「實在」、「實存」,它指的是「現在存在或實際存在的一切事物、現象及其過程、性質、關係等等事實的總和。」
生活表象對我們認識現實世界的作用重要性在於,黑格爾指出了表象真實對於認識內在真實的前提性條件,因此我們要對「本質真實」的把握首先需要依靠對生活表象有基本的認知。
影視作為一種視聽綜合的藝術,主要依靠「聲畫」語言、人物形象來承載對現實的反映,所以影視的生活表象主要凝結在視聽語言、人物形象之中。
改革開放題材電視劇《大江大河》,主要通過平民化視角下的人物,生活化視角下的畫面,來刻畫改革開放人民的生活,體現出溫暖現實主義「小而輕」的美學風格。
生活表象是對生活原生態的捕捉,是純客觀的存在,而生活真實一方面來源於生活表象,「依據客觀存在的生活表象而產生的,不能脫離生活表象而獨立存在,否則將會成為個人的主觀臆想,可以隨意歪曲捏造」;另一方面是對於背後錯綜複雜的現實關係和發展規律的揭示,是對生活本質的理解和社會歷史規律的把握。
總的來說,生活真實是生活表象和生活本質的辯證統一。
因而在文藝創作中,生活真實是形塑藝術形象與構建藝術意境的根本力量。《大江大河》電視劇對於生活表象的選擇不是隨意的,也不是主觀地選擇和刻意地美化,而是在建立在對社會生活與歷史發展的廣泛觀察和深刻的體驗之上,以一種審美的與建設性的眼光洞察改革時期的人物、現象以及事件,進而透過這些生活表象來揭示出現實生活的矛盾與問題,創造出更加廣泛的社會意義,這正符合溫暖現實主義中「現實」的意義——「直面生活,揭示真相」。
「在社會形成和發展的每個階段,個體的成長都是核心的人文話題。個體必須與社會和他者的協調中,自我辨識、磨合、修正,逐漸成為一個有主見、有較穩定的價值觀的主體。這是哲學、歷史的命題,也是再現類的藝術創作中主要表現的命題」
在《大江大河》中,將「改革」這一宏觀歷史的變化,透過微觀個體的命運與成長曆程來具象呈現。
這種敘事架構,一方面能夠削弱宏觀且抽象歷史政策的理解困難,另一方面這種遵循人物成長的客觀規律來形塑人物的方式,能夠更加真實地、具體地、立體地展現時代變遷的確切意義,讓觀眾更加信服改革能夠帶來的真正意義。
從第一部到第二部,個體的成長與社會發展步伐的一致性,彰顯出改革開放背景下,個體與家國二者不可分割的「共同體」性,個體伴隨著環境變遷而隨之成長。揭示出改革開放發展所帶來的積極意義,彰顯出改革開放政策的正確性。
劇中三位男主人公的成長路徑正是詮釋了這種「共同」發展性。宋運輝的成長路徑從其不斷變換的身份中,可以窺見:下鄉青年——第一批大學生——車間工人——技術員——副科級車間主任——東海化工廠副廠長。
伴隨著身份的晉陞的是宋運輝的個性與心境的變化。
劇集一開始時,是一個認死理卻不知道變通的青年,所以他會因為政審問題堅持背一千遍人民日報;但也恰恰是這種認死理的個性成為他日後的羈絆,導致在金州化工廠的技術改革之中,雖然作為技術理論的核心貢獻者,但因為不懂得處理人際關係,淪為領導者們權力鬥爭的棋子,最後被下放到偏遠的東海化工廠。
不過也正是經歷過金州這樣的權力內鬥、技術調整、經營管理的學習,以及水書記、劉總工、程廠長、徐書記等人的教誨與指導,和國家改革政策的引導,宋運輝才從一個不知輕重,只認死理的青年,慢慢學會處理人事關係、學會人才管理,與經營管理之道,逐漸成長為一位能夠獨當一面的領導幹部。
影視作品既是創作主體的創作對象也是接受主體的鑒賞對象,成為連接導演與觀眾的媒介,所以說導演對現實生活的挑選、想像、重構和再造的具象作品,要被觀眾所體驗到其中的情感,需要依賴於作品及其表現出來的生活真實。
這種真實必然不是充滿主觀性和假定性的,它是以客觀且冷靜的理性態度審視現實的基礎上,依循著生活本身規律的自然展開的,並不因為藝術的虛構性而損害了現實的、歷史的真實性。因而抓住了生活真實,藝術所呈現的情節、情感與故事,自然是經得起人的考驗,符合人的慣常認知,也就能夠達到藝術真實的境界。
改革開放題材既然是建立在反映改革開放的故事之上,作為實際發生過的重大社會歷史事件,真實成為這個題材最為核心的本質。
《大江大河》中所反映出的改革開放故事,雖然是經過藝術層面的加工,但是它並沒有被介入過多的創作者的主體臆想,而是遵循著社會客觀發展規律,以一種超越生活真實的力量,自然地展開中國社會由傳統轉向現代的大變革過程。
文藝理論家童慶炳指出,「藝術真實是對生活真實的超越與飛升,作家只有在廣泛觀察與深刻體驗社會生活的基礎上,認識和感悟其內蘊——主要是本質性的東西,並加以提煉與集中,
才能創造出藝術的真實」在《大江大河》中也是貫徹了這一點,它並沒有泛泛而談改革,而是選取了高度涵蓋整個中國變革的事件——國營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外資經濟,這四種在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全部的經濟模式,將不同的階層不同的文化背景囊括其中,個體的命運與整體民族的命運在細膩真實的敘事下得以被關照。
改革開放本身就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環境,它是我國從一個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時期,不可避免要歷經一個持續性否定與重構的過程,既定的價值觀念、運行機制、發展倫理必然遭遇衝撞,在這樣典型的「改革環境」之下,必然孕育出典型的「改革人物」。
另外,作為需要戲劇衝突來塑造人物,表達情感的電視劇而言,還會生髮出各式的情節,由此,典型的「改革情節」自然會產生。
作為以全景式的手法反映改革開放的史詩題材,《大江大河》中所呈現出的「典型」則是具有明顯的「傳奇」色彩,個體形象是更具有代表性的、社會環境是更具有特殊性的,故事情節也是更具有戲劇性的。
改革開放題材電視劇《大江大河》所呈現的溫暖現實主義美學,廓清了在此類劇作中的溫暖現實主義美學的具體含義,明晰了溫暖現實主義美學是對現實主義美學的超越。
它在保持現實主義三大本質——真實性、典型性、批判性的基礎之上,注入了生活化、傳奇化、詩意化的色彩,因而它在反映真實的過程之中,並不是選擇宏大的、向上仰視的、全景的敘事視角,而是選擇微觀的、向下平視的、個體的敘事視角,呈現出人民性的立場,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能夠讓觀眾在日常化的敘事之中更加具有代入感,不僅能夠共情故事裡的相似經歷的個體,更能夠認同所傳達的價值理念;
此外,它在揭露社會矛盾的過程之中,也不是選擇以傳統現實主義冷峻、嚴肅的口吻,而是選擇以一種充滿詩意化色彩的筆觸循序漸進地鋪開深藏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傷口,並從不會以沉重又灰暗的情節來深化矛盾,反而是以輕鬆詼諧的方式化解苦情,消解痛苦,給予現實解決的路徑。總的來說,溫暖現實主義的「溫暖」不僅來自於「小而輕」敘事手法,還來自於社會持續向上的改變。
參考文獻
- 胡智鋒,尹力,滕華濤,王一川,饒曙光,尹鴻,丁亞平,薛曉路,喬梁,鍾大豐,王海洲,潘若簡,程檣,吳冠平.新時代影視創作的溫暖現實主義[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22(06):4-23.
[2]戰迪.當下電視劇創作的現實主義取向及其對「社會溫度」的建構[J].中國電視,2017(04):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