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前辛苦您點下「關注」,方便討論和分享,為了回饋您的支持,我將每日更新優質內容。
文 |立財說
編輯 | 立財說
前言
《向著明亮那方》於2022年在北京電影節首映隨後進行全國公映,並榮獲第25屆紐約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長篇電影獎(GrandPrizeFeatureFilm)。
影片共分為七個段落,其中六個段落由國產兒童繪本改編而來,分別為:《小兔的煩惱》《螢火蟲女孩》《哼將軍與哈將軍》《蒯老伯的糖水鋪》《外婆的藍色鐵皮櫃輪椅》《翼娃子的星期天》,每個故事都劇情獨立,充滿中國味道,具有很強的跨媒介敘事特徵。
一、跨媒介敘事之文本拓展
《向著明亮那方》中六本原著兒童繪本,為文本的跨媒介改編提供了規定性。
由於兒童繪本受眾的閱讀能力較為有限,繪本在敘事時使用清晰明了的敘事策略,故事表述主線單一,故事情節簡要。
因此,在進行跨媒介改編時必須提升各個故事單元的整體性,以此來完善動畫媒介在敘事中的邏輯性,形成一種拼圖式的立體重構。
影片中各導演都根據動畫媒介的敘事功能進行了適量拓展,主要從增加情節、拓展角色、強化粘度三方面進行建構。
增加情節:延展故事世界
《向著明亮那方》中第一個故事《小兔的煩惱》講述了小兔與兔媽媽之間關於成長的故事。
小兔代表所有渴望著長大的小朋友,而兔媽媽就像小兔生命中的人生導師,故事隨著小兔不斷提出的問題而展開,在繪本原著的敘事方法中,採取了平鋪直敘,小兔的每個問題與圖畫一一對應,各自獨立。
在動畫里,導演選擇了將其進行情節上的拓展,把小兔提出的問題在動畫中進行串聯,體現齣劇情的連貫性與故事的完整性。
影片中使用了2分鐘的時間,將小兔的問題對應為相框中小兔形象的變化,幼兒時期的「為什麼要長高」到女孩時期的「我會和媽媽一樣嗎」,到少女時期的「我為什麼會飛走呢」,再到成為母親後的「每個人都會長大嗎」。
不同問題的提出,增加的情節既是對小兔問題的回答,也是對小兔成長的完整刻畫,使整個故事有了更完整的脈絡。
華中師範大學李顯傑教授從不同媒介之間的差異性提出:「一定程度上講,有什麼樣的媒介就有什麼樣的故事,媒介載體的特徵決定了敘事方法的選擇。」
從繪本紙質媒介想像性的特點到動畫媒介視聽融合的特點,其跨媒介敘事的轉化在於利用動畫媒介的特性將原本需要讀者在內心世界進行想像與建構的內容轉變為具體顯著的視聽符號。
在進行跨媒介敘事時應該更好地利用不同的媒介敘事來同時推進一個統一的整體的敘事,劇情看似是將繪本故事改編為動畫,但導演卻通過增加情節,豐富了故事內容,搭建了更完整的故事世界。
拓展角色:尋找現實的情感落腳
影片對角色的適量拓展,為故事的情感鋪設夯實了基礎,讓故事有了現實生活中的落腳點,從而與觀眾產生更多共鳴,在《哼將軍與哈將軍》的段落中,導演對故事主角進行了增加。
原著里哼將軍與哈將軍由於長相和性格十分相似,就連玉皇大帝都無法分辨他們,導致哼哈兩人始終在尋找對方與自己的不同上。
結局時,隨著二人母親的出現並成功分辨出兩人,將各自的孩子帶回家後,才得以圓滿結束,從而升華了親情的主題,在動畫敘事中,導演利用動畫媒介將原著故事改編成了一對現實生活中的雙胞胎在遊戲時所幻想的情節。
雙胞胎角色的增加,映射出雙胞胎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人混淆的煩惱,同時將哼哈二將的故事用主人公的幻想來進行表現,使故事不再局限於原著神話感強烈的敘事風格中,而是為現實生活中的情感找到了出口。
讓原著中的故事變成生活中的情景,找到了現實的對應點,從而豐富了故事的設定與主題思想的傳達。
跨媒介敘事需要利用不同媒介進行共同敘事,在新的敘事環境中對人物角色的增加與補充,讓故事在進行跨媒介後增加了微妙的新鮮感,更能從現實生活中獲得共鳴體驗,展現出更具藝術張力的影視力量。
強化粘度:激活傳統文化因子
閱讀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繪本是兒童的「第一本書」,據北京開卷網2022年1月發布的《2021年圖書零售市場報告》顯示,少兒圖書銷售中繪本碼洋比重達18.4%。
2017年至2021年連續五年繪本在少兒圖書品類規模佔比中穩居前三甲,受眾對繪本的期待推動了國產原創繪本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具有中國文化元素的繪本在市場中逐漸有了一席之地,動畫電影《向著明亮那方》中所選取的六本繪本原著就包含了許多中國元素。
這些中國元素不僅在影片中得以保留,更在跨媒介敘事中有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其多元化使觀眾不但可以通過故事本身及繪畫風格感受到我國的文化魅力,更能通過動畫媒介獨有的展現形式增強體會,激起文化情感共鳴,進而實現段落之間的順利過渡。
如影片中段落與段落之間採用適度改編後的傳統民間童謠進行過渡。
從《小兔的煩惱》到《螢火蟲女孩》的過渡中,童聲吟唱《蟲蟲飛》:蟲蟲飛,蟲蟲飛,飛到南山吃露水,露水吃飽了,回頭就跑了。
傳統民間童謠的出現不僅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引出下個段落中關於螢火蟲的故事,更是在獨立的兩個故事之間,插入了簡短且極具文化特色的「黏合劑」。
童謠以從上至下、從右至左的毛筆書法進行展現,轉場動畫採用水墨畫風格,再配以童聲配音,在視覺與聽覺的拓展下,使得影片在銜接與轉化的過程中,表現出了中國特有的文化魅力。
影片中七個段落從抽象到寫實進行排列,過渡段落中的民間童謠曲目也隨之變化,從《蟲蟲飛》到《小老鼠上燈台》,從溫馨的森林童話,到產生共鳴的祖孫親情,敘事段落的遞進與銜接動畫之間的配合錯落有致,生動活潑。
實踐證明,繪本故事進行跨媒介敘事時,完全可以利用動畫媒介的特性在銜接段落中增加更多的文化內容,通過文本拓展的方式實現文化傳承。
二、跨媒介敘事之視聽體驗
跨媒介敘事重視不同媒介的特性,針對各自特點來展開敘事,在閱讀兒童繪本的時候,紙質媒介就能給予讀者更大的想像空間,而同樣的內容呈現在動畫熒幕上,能將大量的想像空間轉變為更顯著的視聽符號。
動畫電影不僅可以用畫面敘事,還可以用聲音敘事來引導觀眾,許多奇幻、超現實的兒童繪本主題通過動畫媒介的獨特屬性得以跳出讀者的想像世界,進而創作出更廣闊的審美空間。
畫面升華內涵
畫面作為電影最小的表意單元,是表現在屏幕上的影像建構形式,從繪本原著到動畫媒介的跨媒介敘事中,畫面不僅帶來了具象化,所呈現的意蘊比原本所呈現的要豐富與深厚得多。
在影片《螢火蟲女孩》中,畫面採用了鵝黃、粉紅等偏暖色調的色彩設計,同時伴隨著漫天飛舞的螢火蟲以及小動物手牽手的森林舞會等場景設計,給觀眾展現了一種治癒的童話風。
相較於繪本原著較為抽象的繪畫風格以及單一的敘事線條,動畫媒介通過畫面色彩、場景的運用,更輕鬆地營造出了童話感,將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樂於助人」的主題思想,通過畫面進行表達。
與此同時,原著中單一的敘事主題被加深至「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思想內涵中,不僅表現出故事本身具有的童話感,更升華了原著的主題思想。
影片通過媒介的轉變,對故事意蘊進行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表達,同時利用動畫媒介的畫面,將紙質媒介中的深層意蘊進行挖掘與表達,給予了觀眾更全面的體驗。
聲音營造真實感
畫面和聲音的有機配合造就了動畫的特殊品格,聲音豐富了熒幕形象的勾勒,拓展了畫外延續的空間世界,成為視聽語言中最具表現主義特徵的元素。
動畫的聲音元素相較於紙質繪本而言,更能給觀眾帶來沉浸式的感官體驗,基於這一點,原著在經過跨媒介敘事後,利用動畫媒介的聲音,將原本的繪畫場景,通過聲音進行了真實感與立體感的表達,從而產生更立體的共鳴。
段落《翼娃子的星期天》,講述了與家人從鄉村來到大城市的務工男孩翼娃子的故事。
主人公翼娃子隨著父母在城市裡經營著小吃店,為了方便父母的照看,翼娃子在布滿油污的餐桌上寫作業,在吵鬧擁擠的菜市場遊玩。
短片延續了繪本寫實的畫風,聲音的出現將觀眾更順利地帶到了現實世界,「娃子」是川渝地區對孩子的昵稱,動畫將人物配以重慶話,使得主人公的形象鮮明了起來。
在展現故事的背景時,音響系統再現了真實場景,川渝不同地區口音的聊天聲、店外不遠處的叫賣聲等,使觀眾有了身臨其境之感,這不僅使動畫更具有真實感,也對繪本故事背景進行了補充與完善。
聲音的運用從側面刻畫著角色形象,傳達著影片的理念,展現出成千上萬進城務工家庭的縮影,喚起了許多人的回憶。
三、國產兒童繪本跨媒介敘事的價值
隨著國產兒童繪本影響力的逐漸提升,越來越多優秀的國產兒童繪本被改編成不同的形式,進行跨媒介傳播,使得國產兒童繪本展現出全新的生命力。
動畫媒介賦予了繪本故事全新的敘事空間,在技術和審美層面上實現著本土文化與情節結構的相輔相成,動畫電影作為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產物,往往代表著創作主體的創作意圖及其背後的意識形態。
《向著明亮那方》以我國優秀的原創兒童繪本為改編基礎,以中國式情感為文化載體,體現了我們本土文化的特色與人文思考,能更好地服務於融媒體時代下的兒童成長,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拓展了本土文化的傳播方式
影視創作者與繪本創作者處於不同的創作領域,他們各有獨特的審美手段與價值追求,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元素為國產繪本與國產動畫的創作提供了源泉。
如《小兔的故事》片段中,繪本作者在創作原著時就採用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水墨畫進行繪畫。
柔和恬靜的色彩,水墨寫意的畫風,山水鴻雁等傳統意象以及穿著旗袍的兔媽媽形象,無一不象徵著中國味道,這些本土文化元素在影片中進行了完整的保留與延展。
又如《哼將軍與哈將軍》中,原著採用了中國民間傳統藝術紙雕與剪紙的創作手法,極具視覺衝擊感,在動畫敘事中延續了這一創作特點,動畫中的場景設置、畫面創作,都深深地烙印著民族文化內涵。
影片中大量使用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的元素,印證著中國傳統文化在兒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影視化後的兒童繪本消費群體突破原本的受眾局限,呈現出成人化和全齡化的趨向,繪本電影成為本土文化傳播的一種新樣式、新途徑、新手段。
更好地服務於融媒體時代的兒童成長
在媒介融合的趨勢下,許多優秀的內容資源橫跨多種媒介平台進行傳播流動,成為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向,繪本閱讀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是進行情感體驗、觀念塑造、構建兒童認知體系的重要方式。
以優質的兒童閱讀內容為中心,藉助於不同類型的媒介平台組合擴展故事網路,進而營造一個豐富多元的故事世界,成為兒童繪本的發展新方向。
強大的媒介技術不僅改變著兒童對於繪本的接受渠道與閱讀水平,同時也影響著兒童的價值觀與思維方式。
從原創兒童繪本到繪本動畫電影,進行跨媒介敘事後既保留故事優質的內核,更利用不同的媒介特性,實現視聽融合,增強劇情的教育意義,走進了視聽融合的新時代。
媒介技術的發展協助我國兒童繪本更全面地實現其教育功能、認知功能,使其更好地服務於融媒體時代下的兒童成長。
四、結語
動畫電影《向著明亮那方》憑藉獨特的媒介優勢,將繪本故事在動畫的敘事空間中進行了更完整、更宏大的詮釋,讓我國優秀的兒童繪本煥發出了全新的生命力。
通過有效的媒介轉化與融合,優秀的兒童繪本故事在不同的傳播媒介中生髮出不同的意蘊,這一藝術實踐啟示我們,國產兒童繪本應更全力地應用好新的媒介技術,藉助多樣化的媒介平台,充分利用不同平台的媒介語言。
實現我國原創兒童繪本故事的多元化跨媒介敘事,從而有效提升我國媒體對未來一代又一代新人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為融媒體環境下的兒童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