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這樣滴
編輯|史這樣滴
前言
《角鬥士》上映於2000年,是著名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所拍攝的一部史詩般的歷史劇電影。
劇中的主要角色馬克西姆斯由拉塞爾·克勞出演,他扮演了一位忠誠的羅馬將軍,但卻被腐敗和貪婪的康莫德斯皇帝所背叛。
也正是因為皇帝的背叛,讓馬克西姆斯不得不為了復仇而成為了一名角鬥士,馬克西姆斯沒日沒夜的在斗獸場中戰鬥,只為了有朝一日能夠成功向康莫德斯復仇,並讓自己重新獲得自由。
《角鬥士》是一部驚心動魄、情感豐富的電影,在這部電影當中,導演雷德利試圖跟觀眾們一同探討關於忠誠、榮譽和正義的相關話題,並引起了不少觀眾的共鳴。
自從上映以來,這部電影就被大家一致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史詩電影之一,不僅如此,這部電影還贏得了眾多獎項,其中就有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那麼,在這部充滿了悲劇色彩的電影之中,主人公馬克西姆斯究竟向觀眾傳達了怎樣的信息?
悲劇理論
雷德利在拍攝這部充滿了悲劇色彩的電影時,充分在電影當中應用了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而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也不是第一次被應用到電影當中,適當是引用亞里士多德悲劇理論可以引起觀眾的共鳴並為觀眾們留下持久的影響。
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是一部講述英雄經曆命運逆轉,最終導致其墮落的元素,英雄的悲劇性缺陷,一般來說都是經歷了命運逆轉的原因,而這些角色的墮落也是對觀眾的一種警示。
畢竟一個角色的墮落極少數是因為他的運氣不好,大多是因為他們自己做出的選擇才導致他們最終走向了墮落。
馬克西姆斯就是這麼一位悲劇角色,他忠心耿耿的跟隨著皇帝卻只能得到皇帝的背叛,甚至還將馬克西姆斯給下放,從一位將軍被迫淪為了奴隸。
這樣的身份變化以及皇帝對自己的背叛讓馬克西姆斯感到十分憤怒,為了能夠復仇讓自己恢復自由,馬克西姆斯心甘情願成為了一名角鬥士,而這一點也正是馬克西姆斯最終形成悲劇的原因之一,馬克西姆斯的墮落都是源於他對復仇的渴望。
但實際上馬克西姆斯的復仇慾望是完全可以被觀眾所理解的,因為皇帝不僅背叛了他,甚至還沒有善待他的家人,也正是因此馬克西姆斯才會被心中的復仇慾望給深深迷惑,甚至忽略了自己的自由以及家人和朋友的安全。
倘若不少馬克西姆斯如此執著於復仇,或許最後就不會走向死亡的結果了。
除此之外,亞里士多德還認為悲劇能夠喚起觀眾心中的憐憫和恐懼之情,並將他們的負面情緒所宣洩出來。
影片中史詩般的戰鬥場面和情感時刻旨在引起觀眾強烈的情感反應,使他們能夠體驗到宣洩負面情緒的快看,還能夠對影片的主題和信息有更深的理解。
命運也是悲劇中的核心主題之一,命運這一主題通常都強調了英雄的墮落並不完全是他們自己的錯。
在《角鬥士》中,馬克西姆斯的命運還和國家的命運交織在了一起,使得他成為了羅馬人民的希望以及劇中正義的象徵,可以說為正義而戰、為腐敗和墮落的社會恢復秩序,就是馬克西姆斯作為主角的命運。
《角鬥士》是悲劇電影中的一個傑作,它為觀眾們講述了一個強有力的故事並通過極其優秀的拍攝手法引起了觀眾的共鳴,讓觀眾們久久不能忘懷。
悲劇人物
馬克西姆斯是一個十分遵循原則的人,也正是因此,馬克西姆斯不僅受到了士兵的尊敬和欽佩,還被擁舉成為了馬庫斯·奧勒留皇帝的潛在繼承人。
馬克西姆斯身上最好的美德便是忠誠,無論何時何地,馬克西姆斯都堅決忠誠於領導著他的馬庫斯皇帝,即使有可能會違背自己的利益。
也正是因為過於忠誠,當馬庫斯皇帝要求馬克西姆斯成為羅馬的保護者並下令恢復羅馬元老院的權力時,馬克西姆斯也毫不猶豫地同意了馬庫斯的命令,哪怕這樣的調任會讓馬克西姆斯無法回家和家人團聚。
但這樣的忠誠並沒有持續太久,馬庫斯下位以後,新的皇帝康莫德斯上任,為了不讓馬克西姆斯威脅到自己的位置,康莫德斯便殺害了馬克西姆的家人,甚至還將馬克西姆斯下發成為了他們的奴隸。
被背叛的感覺讓馬克西姆斯十分憤怒,也是從這時起,馬克西姆斯的心中有了復仇的想法,並逐漸被這樣的想法給淹沒,迷失了本心,從而走上了毀滅的道路。
馬克西姆斯的復仇慾望使他成為了一名角鬥士,每天都要在競技場上為羅馬人民的娛樂而戰鬥,因為心中有著強烈的復仇慾望,馬克西姆斯很快就成為了競技場上的冠軍,獲得了不少羅馬人民的支持和敬佩。
馬克西姆斯最終的墮落同時也是羅馬帝國腐敗和墮落的結果。
整部劇中,相比起腐敗又自私自利的康莫德斯皇帝,馬克西姆斯一直都代表著一個高尚的、有德行的人。
而這樣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最終卻走向了墮落,這無疑不是在警示觀眾,提醒觀眾過於沉迷復仇的危險,以及忠誠、榮譽和正直等美德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在康莫德斯繼位以前,馬克西姆斯和馬庫斯皇帝都對彼此十分尊重和欽佩,作為一個國家的領導者,馬庫斯皇帝在馬克西姆斯身上看到了一個更好的羅馬。
但讓馬庫斯沒想到的是,他的兒子康莫德斯竟然為了皇帝的位子刺死了他,而此後的一系列故事都是基於康莫德斯刺死馬庫斯而展開的,這也是整部劇悲劇內容的開展。
在電影的最後一幕,馬克西姆斯迎來了和康莫德斯最終對決,彼時羅馬的在康莫德斯的治理下已經岌岌可危,馬克西姆斯不得不為自己的自由和羅馬的未來而戰。
中心思想
電影《角鬥士》下給觀眾們傳達的中心思想是善與惡之間永恆的鬥爭,以及腐敗、野心和濫用權力的後果。
這部電影的核心思想是,真正的權力和力量不是來自身體的強壯或政治權威,而是來自自身的正直和正義。
主角馬克西姆斯就是這麼一個人,因為他在整個電影中都體現了忠誠、榮譽和勇氣等美德,對忠誠的信仰給了馬克西姆斯力量和信念,讓他能夠站起來反對康莫德斯皇帝的腐敗和暴政,為正義和羅馬人民的自由而戰。
馬克西姆斯報復康莫德斯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為了能夠順利報復康莫德斯,為家人和馬庫斯皇帝報仇,通過不斷的鬥爭,馬克西姆斯最終不僅大仇得版還完成了自我救贖,給他的家人和馬庫斯皇帝尋回了正義。
在康莫德斯沒有背叛馬克西姆斯之前,康莫德斯曾是他的朋友以及盟友,馬克西姆斯甚至還曾發誓要誓死守護康莫德斯,但康莫德斯並沒有遵守他們之間的約定,背叛了馬克西姆斯。
這種背叛讓馬克西姆斯感到十分憤怒,從而走上了報復康莫德斯的道路,而除了馬克西姆斯和康莫德斯以外,康莫德斯的妹妹盧西拉也背叛了自己的兄弟,試圖恢復羅馬元老院的權力。
康莫德斯在劇中是一個充滿著野心的人,對權力的過度渴望導致他選擇了背叛了,不僅背叛了馬克西姆斯,甚至還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親,這種對於權力的畸形渴望最終導致了康莫德斯的垮台,失去了所擁有的一切。
馬克西姆斯的旅程提醒人們,生命是短暫的是脆弱的,我們一定要充分度過生命中的每一刻,過忠於自己的生活。
傳達的羅馬文化
劇中所涉及到的羅馬斗獸場是古羅馬的一個標誌性符號,斗獸場從公元72年開始建立一直到公元80年時才徹底修建完工。
這樣一個以圓柱為主題的劇場整整能夠容納下5萬名觀眾,斗獸場在古羅馬中可以使用在任何娛樂場和,比如電影中所描寫的角鬥士們戰鬥的場合,值得一提的是,角鬥士也是古羅馬十分珍貴的一種文化。
角鬥士大多都是訓練有素的鬥士,他們會在競技場上進行生死搏鬥,值得注意的是,角鬥士比賽不僅僅是一種娛樂形式,同時也是展示羅馬權力和統治力的一種方式。
在這部劇中,斗獸場都被描繪成了一個極端暴力和殘酷的地方,角鬥士在斗獸場中拚命戰鬥,只為了能夠取悅圍觀的觀眾們,從這一點我們也不難看出,古羅馬人民對於暴力美學的痴迷程度。
也正是因為角鬥士們的存在大多都是為了取悅觀眾,古羅馬斗獸場還反映出了階級所產生的差距。
斗獸場的座位安排反映了羅馬社會的社會等級制度,皇帝和其他有權勢的人物坐在前排,而窮人和奴隸只能坐在後面,這樣的座位安排強調了角鬥士們在古羅馬中所處的社會地位,同時還強化了羅馬帝國上位者所擁有的權力。
除此之外,《角鬥士》這部劇中有關於斗獸場文化的描寫還向我們展示了古羅馬時的宗教文化。
在劇中斗獸場的比賽往往都伴隨著宗教的祭祀活動和其他儀式,在斗獸場中廝殺的角鬥士更是被看作是獻給神的祭品,因此,即便有角鬥士死在了斗獸場中,也並沒有人會在意。
雖然角鬥士比賽的規則十分暴力和殘酷,但不可否認的是斗獸場也起到了將不同人群聚集在一起的作用。
通過角鬥士比賽,斗獸場吸引了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在觀眾中形成了一種社區意識,即便他們之間有著不同的思想和觀念,但斗獸場卻能夠讓他們短暫的聚集在一起並忘掉那些不愉快。
雖然對於古羅馬的文化我們知道的少之又少,但斗獸場和角鬥士比賽的文化遺產直到今天我們都可以感受到,拳擊和摔跤等運動幾乎都是起源於角鬥士的比賽。
從角鬥士的比賽中所萌發的枝椏,可以說,只要是以角鬥士或者戰鬥題材作為主題的電影,幾乎都能從中找到些許的印度文化。
結尾
電影《角鬥士》上映至今,一直都是許多學者研究的對象,大部分學者在研究古羅馬文化的同時幾乎都會觀看《角鬥士》以便自己能夠更加確切的去了解角鬥士的文化。
在這部影片當中,導演對於色彩、燈光和攝影機角度的使用都是促成電影視覺效果的關鍵因素。
除此之外,《角鬥士》當中的配樂也總是能夠讓人感到頭皮發麻,恰到好處的配樂不僅烘託了劇情的氛圍,更是讓觀眾們深深的陷入了整部電影當中,哪怕時刻多年回想起來也無法忘記觀影時的感覺。
毫無疑問,《角鬥士 》是學者對古羅馬文化以及戰鬥電影進行探索的一個豐富的材料來源。
從它的電影攝影到它的主題和信息,這部電影都為學者們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以供分析和討論,相信我們還能夠在《角鬥士》這部電影當中,看到更多更新鮮更有趣的研究內容。
參考文獻
[1] 永恆的馬西莫斯——電影《角鬥士》的淺析[J]. 李婷;王晉華.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S2)
[2] 論亞里士多德的悲劇觀[J]. 熊元義,餘三定.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2)
[3]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性分析——基於亞里士多德悲劇理論[J]. 黃英明.科技信息,2010(34)
[4] 以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賞析《最藍的眼睛》[J]. 閆蕾蕾.品牌,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