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雲英一直在跟自己的原生家庭格格不入,再加上丁雲英本身認知水平就遠超常人,不被理解太正常。他就像一個在俗世修行的哲人,在自己的世界裡遨遊。他不是特意寡言少語,只是沒有辦法,想多說兩句,都會被家人嫌棄,或者針鋒相對。
無獨有偶,尷尬的是,丁雲英去吃個面都遇到嫌棄他的老闆。
丁元英在古城定居後,經常去附近的一家小麵館吃飯。麵館老闆對固定時間來到麵館吃飯的丁雲英覺得好奇,認定他不是上班族,因為來的時候都是上班時間。
有一次,麵館老闆在端上面和熱湯之後,主動與丁元英聊天,問丁元英做什麼工作的?是做大買賣的嗎?
丁元英回復:「如果老闆同意,可以過來打工嗎?」
麵館老闆一臉不屑地走開了,還冷言冷語地說:「光吃飯不幹活。」丁雲英沒搭理,只是後來再也不去麵館了。
丁雲英為什麼不多解釋自己,那恰恰是因為他看得透,也懶得跟非同頻的人多說話,說多了純粹是浪費口舌,還可能遭來更多誤解或者禍事。
那麼是不是丁雲英本身脾氣怪,才會遭到周圍人誤解呢?非也,他有自己的圈子,但他交朋友的門檻不低,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成為他的朋友。
他的好友圈都是重量級的人物居多,隨便列舉兩個:一個是正天集團的總裁韓楚風,一個是德國經營中餐的酒店老闆鄭建時,還有在德國投資界混得開的詹妮。
丁雲英不是嫌貧愛富的人,他交的就是心,不需要酒肉朋友,需要的是能聽得懂他的話、願意和他進行思想交流的人,可是按照他那種思維超前、見識非凡的風格,一般人確實難以企及,聽他說話轉不過彎,雲里霧裡一樣。
通過丁雲英的系列遭遇,其實也可以給我們啟示:人與人的社交,其實多半就是同頻共振,頻率不同,難有交集;頻率相同,才能彼此靠攏。
社交的本質,拋去功利性的利益交換,剩下的就是同頻共振,找那些同頻的人,欣賞你的人,和他們建立好的關係,方是屬於成年人的清醒。彼此有著思想、行為的共鳴或者協同,能互相理解,我懂你的一顰一笑,你明白我的一言一行。
正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酒逢知己千杯少,說的就是這個理。誰的時間都很寶貴,圈子要懂得自己定期篩選,沒必要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無謂的人和事上面,沒必要給自己添堵。
最後想說:和同頻的人共舞,看什麼風景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誰一起。不長的餘生,就該和真朋友一起,讓快樂翻倍,讓痛苦減半。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羽扇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