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樂與怒:他說「我能想起的最大罪惡便是欺騙人們」

2022年10月09日00:03:01 娛樂 1061

銀川樂與怒:他說「我能想起的最大罪惡便是欺騙人們」 - 天天要聞

2001年,香港導演張婉婷導演了一個以中國搖滾為主題的電影《北京樂與怒》,後來改名《北京樂與路》。

十一期間,突然想起這部電影,又看了一遍。

十一年過去了,電影里的台詞現在看來,依然等同於今天。

比如這一段對話:

你吃飯跟你唱歌的樣子很像。

怎麼像?

都特別……狠,是北京搖滾的特色嗎?

不,北京搖滾的特色才不是狠。

那是什麼?

窮。

比如這一句:

能紅起來的樂隊,都是在外面反叛,裡面聽話的。

比如這一句:

自殺的方式有一百種,其中一種就是嫁給唱搖滾的,保證死得痛苦,又痛又快。

銀川樂與怒:他說「我能想起的最大罪惡便是欺騙人們」 - 天天要聞


很多年過去了,我們這一代打口青年也步入中年,臨近遲暮,卻越來越不知搖滾樂是什麼?

我們只是很聽話,一輪輪地在疫時代中,陷入麻木,並無所適從。

不過,有意味的是,在《北京樂與路》上映那年,痛仰樂隊以「痛苦的信仰」為名,發行了專輯《這是個問題》,專輯中這樣寫道:

「我們相信,當你在聽這張新專輯的同時,你也參與了一個時代的開始。再造一個痛仰,再造一個充滿鬥爭的未來,我們的隊還要排多久?」

如今的痛仰,大紅大紫,即便是在疫情當下,痛仰頻繁出現於全國各大音樂節,台下是樂迷的聲嘶力竭和大合唱。

他們還有什麼問題嗎?

銀川樂與怒:他說「我能想起的最大罪惡便是欺騙人們」 - 天天要聞

這讓我想起在1994年4月5日自殺的Nirvana(涅磐)樂隊主唱科特·柯本的遺書,遺書中他寫道:

我已經好多年都不能從聽音樂,寫音樂以及讀和寫東西中感到激奮了。對於這些事我感到了一種難以形諸文字的負罪感。比如說,當我們來到後台,燈火熄滅,人們狂躁的咆哮響起,這一切對我的影響就遠不如對Freddy Mercury(「QUEEN」樂隊主唱,1991年因艾滋病辭世。)影響那麼大,他似乎喜歡而且把玩那些從人群中而來的愛與讚美——那正是我讚賞與嫉妒的一切。
事實上我無法欺騙你們,無法欺騙你們中的任何一人。那對你對我都不公平。我能想起的最大罪惡便是欺騙人們,裝模作樣,做出一副我100%的快樂的樣子。

十一長假,其實於銀川人而言,是惶惶不安的一個假期。

看不懂的疫情,是蔓延還是退卻,一切模糊著。一輪輪核酸做著,不知何時是個頭。

有幾日我一直在讀今年《三聯生活周刊》策劃的一個關於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專題「茨威格與世紀之交的維也納。」

對茨威格,我們並不陌生。他的中篇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至今是很多人的枕邊書,被改編成電影。

銀川樂與怒:他說「我能想起的最大罪惡便是欺騙人們」 - 天天要聞

《昨日的世界》,讀的人不多。

《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在流亡期間,也是臨終前完成的自傳體文學作品,寫於1939年至1941年間茨威格自殺離世以後,1942年在斯德哥爾摩出版。茨威格從出生的城市維也納和自己的猶太家庭寫起,一直寫到1939年9月已滿60歲的時候,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認為,這是「我們這些六十歲人的時代徹底結束」。

今年是茨威格逝世80周年。

1942年,流亡巴西的茨威格與妻子一起服毒自殺。

為何自殺?

茨威格懷著對自由的最強烈憧憬流亡在各個國家,但無論在英國還是在美洲,懷疑、驅逐、審查等讓茨威格飽受精神摧殘。

因此,在《昨日的世界》中他暗示了自己的理想破滅:「一切看來都已飄逝,該是徹底放棄的時候了。人的尊嚴在這個世紀里丟失了多少啊!」

而今天,疫情時代,是否是我們七十年代生人的夢想時代徹底結束?

茨威格說:

「我之所以讓自己站到前邊,只是作為一個幻燈報告的解說員;是時代提供了畫面,我無非是為這些畫面做些解釋,因此我所講述的根本不是我的遭遇,而是我們當時整整一代人的遭遇——在以往的歷史上幾乎沒有一代人有像我們這樣命運多舛。」

而我們,應該是幸運的。

沒有經歷所謂的遭遇,也沒有經歷飢餓的年代。

但我們經歷的又是什麼年代?

在這個年代,我們有多少人會像科特·柯本在遺書中所言:

我已經沒有任何激情了,所以要記住

「與其苟延殘喘,不如從容燃燒!」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74歲張紀中杭州開車送娃上學撞車,聊天感嘆養娃負擔重 - 天天要聞

74歲張紀中杭州開車送娃上學撞車,聊天感嘆養娃負擔重

5月7日,網路熱搜榜突然被一則充滿戲劇性的新聞點燃!起因是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家媽媽在杭州街頭的奇遇:原本普通的駕駛途中,竟意外與大導演張紀中的車發生碰撞。這場意外碰撞就像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不僅激起一連串令人捧腹的對話漣漪,更讓公眾窺見這位影
楊志剛:無數次我想單飛,不跟哥哥混了 - 天天要聞

楊志剛:無數次我想單飛,不跟哥哥混了

楊志剛的哥哥是大名鼎鼎的郭靖宇導演,眾人皆知的寵弟狂魔,為弟弟私人定製適合他的角色,重要的一點,是人家楊志剛大膽承認這份好多人都羨慕的資源。有很多人成功靠了親戚,還遮遮掩掩,不想承認,怕承認了,別人會否定了他(她)的本事。
五十年來,電影里的虛幻與真實由他們重新定義 - 天天要聞

五十年來,電影里的虛幻與真實由他們重新定義

電影《E.T.外星人》(1982年)中的場景。資料圖當小男孩騎著自行車沖向天空,巨大的月亮襯出他瘦小的剪影,車籃里還載著一個脆弱無助的外星人,《E.T.外星人》中的這個畫面成為科幻電影史上的經典。創造這個畫面的既是影片編導的大膽創意,也是具體執行這個創意的特效公司——工業光魔(ILM)。該片導演斯皮爾伯格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