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湯唯憑什麼》表達了一個疑惑:
湯唯在內娛演戲沒什麼水花,在國外卻一路高歌進戛納。
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其實內娛並不懂怎麼拍湯唯?
沒成想。
娛樂圈還沒給我答案,時尚圈又給我一個肘擊。
《時尚芭莎》9月刊,把剛在國際影壇風光了一把的湯唯接回娘家了。
《時尚芭莎》(22.9 即2022年9月刊)
先科普一下。
在時尚圈,頂級雜誌的9月刊是承接春夏-秋冬兩季的聖經,有著非凡的地位。
在紀錄片《九月刊》中,美版《Vogue》主編,「女魔頭」安娜·溫圖爾就有這麼一句金句
這個有重要到刊登在九月刊上嗎?
簡而言之,這期雜誌的封面不是什麼人都配登的。
而今年的湯唯,有咖位,有作品,有榮譽,有熱度。
坐鎮九月刊合情合理。
但問題是,這拍的是什麼家居園藝雜誌嗎??
《時尚芭莎》(22.9)
從造型到主題到攝影,哪哪兒都透著彆扭,土到讓人絕望。
湯唯抱著一棵樹,扁著嘴眼神渙散,大抵是也不明白自己在拍些什麼。
但如果看到雜誌同一期的另一位封面女郎,舒淇。
湯姐大概還得捂嘴偷笑了。
《時尚芭莎》(22.9)
墊肩西裝,大金鏈子,縣城80年代影樓風也不過如此。
劃重點,這居然還是本時尚雜誌。
人說9月、10月是時尚界的金九銀十,我卻看得又好笑又好氣。
時尚圈的審美消費降級,已經到了這個程度?
這絕不單單是時尚圈或者娛樂圈的問題。
一張醜陋封面的背後,代表的甚至是我們審美的全面崩壞。
為什麼說《芭莎》這封湯唯拍得很失敗?
根本原因其實不是拍得丑。
甚至退幾步說。
不談美感,這輕鬆、舒適的氣氛,其實也對得上湯唯的氣質。
《時尚芭莎》(22.9)
這套寫真的根本問題在於,跑題。
闊別貴圈已久的湯唯,在近幾個月時尚資源爆滿的原因很顯然——《分手的決心》。
朴贊郁執導,助力她衝擊戛納影后的那部年度佳作。
湯唯演的是怎樣一個角色?
一個身背幾條人命,殺夫不眨眼的蛇蠍美人。
而《時尚芭莎》本期的主題,「簡單的力量」。
拉長時間軸來看,或許是契合湯唯近幾年的特質的。
但在《分手的決心》大熱這一特定背景下,卻又完全不著調。
說白了,前幾年她沒工作的時候,你去拍她的「簡單生活」不才合理嗎?
人好不容易靠一個極具特點的角色在國際影壇突出重圍,你就拍她窩在牆角捧著花傻笑?
《時尚芭莎》(22.9)
這張又是什麼意思??
《時尚芭莎》(22.9)
內娛給不了人家一個個性化的角色也就罷了,現在乾脆是連套個性化的寫真都拍不出來。
這時再對比韓國版的《嘉人》上個月給湯姐拍的,差距就來了。
冷冽、危險、素凈、深邃。
電影里那個讓人心裡發毛的異國女子,直接完美復現。
Marie Claire Korea(22.8)
還特意用了一張黑貓的照片,呼應人物底色。
Marie Claire Korea(22.8) Marie Claire Korea(22.8)
更難得的是,這套照片還沒那種國內雜誌常有的「劇照感」。
而是既扣了主題,又沒落下時尚品味。
雖然又素又暗,卻用冰冷華麗的珠寶增添了神秘和質感。
Marie Claire Korea(22.8)
再細瞧她的濕發,藍綠色的色調,貝殼材質珠寶的搭配……撲面而來的是塞壬女妖的味道。
這所有元素從視覺到主題,都是和《分手的決心》的咸腥、陰鬱氣質,完美契合的。
對比之下,可見兩本雜誌對主人公的理解,差得不止一點半點。
甚至可以說,《芭莎》對湯唯本人的理解也很淺薄,依舊停留在很表面的「文藝范兒」上。
《色·戒》演刺客,《晚秋》演殺人犯,《分手的決心》演殺手……
電影世界的湯唯哪種特質最出彩,難道不明顯嗎?
倒是對湯唯愛得真情實感的韓國人,幾次都把湯唯拍得挺有內味兒。
十幾年前的兩張封面當然掩不住審美的過時。
但暗黑深邃的氣質,卻拿捏得很准。
Vogue Korean(11.3) W Korean(08.7)
唯一值得一誇的是中文版《Vogue》。
《服飾與美容》(22.5)
雖然這是一套我前文說的,典型的內娛「劇照感」大片。
但主題至少是能對上電影的。
然而,這恐怕又得歸功於他們2021年從澳洲調來的新主編,章凝。
沒怎麼遭受過內娛審美荼毒的她,自打上任為貴圈帶來不少新氣象。
《服飾與美容》(21.10、11、12)
只可惜做出的東西洋味兒過重,還是不夠本土化。
且細想想,一本時尚雜誌紮根中國十幾年,還得靠外籍主編補給養分。
也夠讓人無語了。
真不是我崇洋媚外。
而是,國內時尚圈對這些咱自己的美人的理解,真的差勁透了。
再看看舒淇吧。
因為本錢就自帶高級感,舒淇屬於塗個大紅唇就夠上鏡,絕頂抗造的類型。
之前為某品牌站台的寫真,感覺就像她偷了爺爺的繡花外套,戴了奶奶的嫁妝金鏈子,連頭髮都沒梳就來趕場了。
但架不住這氣質就是口齒噙香的絕頂。
撒把米在快門上,放只雞去啄,大概都很難把舒淇拍得難看。
可中文時尚雜誌就是做到了。
一張,是頭頂著烘焙紙的川菜館服務員身陷宜家的塑料花叢中。
另一張,是女鬼從井裡爬起來發現自己誤闖了《桃花朵朵開》MV拍攝現場。
《時尚芭莎》(22.9)
拜託,舒淇誒!居然能一丁點氣質都捕捉不到!
簡直讓人匪夷所思。
都不必到外面去找,就對比下前年台灣版《Vogue》同樣玩復古風,甚至用了同款蛇形項鏈的這封。
質感更堪稱一個地下一個天上。
《Vogue》台灣版(20.12)
我也不想刻薄。
可我也真的看不慣這種敷衍。
在一個販賣「美」的行業里,美的含量卻如此低,這是何等的諷刺?
更讓人無語的是,這種醜陋盛宴並非偶爾開席。
而是三不五時就獻上,早已變成常態。
遭大殃的,就是這些我們引以為傲的美人面孔。
說實在的,在內部環境里,這種東西看麻了後未必會覺得突兀。
可每逢有女星走向國際,對比之下,「家醜」就暴露無遺了。
先說一個,章子怡。
不知怎的,時尚資源極多的章娘娘在內地頂刊上的造型永遠只有兩個。
一種,是單手掐腰,雙眼迷離地望向鏡頭,自帶一種董明珠式商務感。
《世界時裝之苑》(18.10、16.10) 《服飾與美容》(15.8、13.7、18.2) 《時尚芭莎》(17.9)
另一種,則是側著身子,四肢僵硬,滿臉堆著蘇芒同款的中年成功女性禮貌微笑。
《世界時裝之苑》(19.10、17.12) 《紅秀》(17.3)
不誇張地講,真白瞎了這張電影臉。
要知道,哪怕是一向被認為和時尚產業沒什麼關係的東南亞,都不至於拍得如此死板乾癟。
越南版《ELLE》至少如實呈現了美貌,泰國版《芭莎》則很值得贊一句高級。
ELLE Vietnam(14.3) BAZAAR Thailand(10.1)
而到了韓版雜誌,則又到降維打擊時間了。
2009年,章娘娘攜生涯污點《非常完美》來到首爾宣傳,備受矚目。
但韓版《Vogue》卻沒有選用這部電影里的搞笑女設定。
而是搞了個極度暗黑的惡女概念。
Vogue Korean(09.9)
同年早些時候,章子怡在《騎士》中飾演的,正是一個白切黑的邪惡美人。
這固然也是部爛片。
但韓版抓得很准——章娘娘偶爾走下這個路子,可比那些企業年刊同款的寫真帶感多了。
再說,曾和章娘娘一同闖好萊塢的鞏俐。
鞏皇實際上算是本文中一個「異類」——她封面的難看,有挺大部分原因是她自己造成的。
多年來她每年只登一次《嘉人》的九月刊,其他一概不上。
上雜誌只用指定攝影師馮海,其他一概不拍。
拍封面則必定化著白骨精眼妝,用濃郁的修容瞥著我們。
時尚度一概沒有。
《嘉人》(15.9、16.9、18.9、19.9、21.9) 《服飾與美容》(21.10)
去年《服飾與美容》10月刊把她老人家請來了,整個時尚圈還驚呼了一下新主編章凝的人脈之強。
然而,鞏皇的任性結合雜誌的助攻,離譜程度居然還再創新高。
成品出爐,讓人嘆為觀止——這種時尚對人類而言,似乎還為時過早。
《服飾與美容》(21.10)
其實我也不是嘴癢想罵人。
而是真的可惜。
真正的一流美人,其實不需要太多包裝點綴的。
2005年,章子怡和鞏俐在《藝伎回憶錄》宣傳期間登上美版《Vogue》。
明明都是素麵朝天,卻真正美得纖塵不染。
章子怡清雅,鞏俐妖冶,兩種東方氣質以最簡單的方式被表達到極致。
Vogue US(05.12)
最讓我感慨的是,明明為宣傳還不得不穿著異邦的服飾。
但這兩張面孔一點沒有被和風的局促和陰沉感裹住,依舊大氣明朗。
在西方鏡頭凝視下,她們的東方美坦坦蕩蕩。
當然,外國人肯定沒辦法盡得咱們美學的精髓。
但對比來看,很多國內雜誌為女星梳上仿自國外的bobo頭,套上洋裝,滿臉貼著不合理到猶如長瘡的水鑽。
這難道不是真正的對東方美的浪費和蔑視?
《時尚COSMO》(22.9)
甚至,連很多代表了我們審美高度的電影,都被糟改得一塌糊塗。
很多雜誌已是命里有土了,還非去沾這種藝術性的東西,收效自然更慘烈。
致敬《一代宗師》。
愣把章子怡從宮二拍成了威虎山壓寨夫人,是為內娛限定土財主。
《嘉人》(22.9)
復現《畫皮》。
有周迅的臉頂著,倒也說不上多醜。
只是這壓根不是孤傲如霜的狐妖小唯,而像偷了那英假髮要去乘風破浪的櫃姐。
《嘉人》21年美妝大片
雜誌仿拍電影確實有難度。
但你瞄一眼台灣版《Vogue》。
一本省級發行量的刊物,連女主角舒淇本人都不需要出現。
照樣把經典電影《最好的時光》的氣質復刻得分毫不差。
《Vogue》台灣版(20.12)
侯孝賢鏡頭裡的頹靡、肉慾、光怪陸離,一組時尚大片也頗得精髓。
《最好的時光》
各大雜誌中文版主編們如果翻開同行們寄來的樣刊,不覺得丟人嗎?
更何況,這並不是把一個女明星拍得好不好看的問題。
往重了說。
其代表的,也可以是一個審美危機。
其實時尚雜誌不時尚的原因可以很簡單——商業化。
不僅是中文版。
包括義大利、法國版《Vogue》這些一向被奉為時尚聖經的雜誌,也已經漸漸褪去了鋒芒,和市面上其他雜誌沒有了區別度。
Vogue Italia(22.7) Vogue France(22.2)
原因是,這種封面被檢驗過了更適合於下沉市場的審美,太前衛時髦反而不好賣廣告。
但我並不接受這套洗白邏輯。
大眾不是美盲,我們也不是瞎子。
你們拍出來的東西,究竟是為了服務多數人,還是服務自己的惰性,能看不出區別?
再看看咱台灣版吧。
千禧年初時,拍舒淇也是土得不遑多讓。
《Vogue》台灣版
但在這兩年,這個小版本奮起直追,早已是全亞洲都領先的審美水平。
更難能可貴的是,還不只是流行嗅覺一流——借花卉的意象討論環保議題。
《Vogue》台灣版(21.4)
展現少數民族風采及地區人文景觀。
《Vogue》台灣版(20.8、20.3)
還有濃艷又新雅的國風主題。
《Vogue》台灣版(19.2)
這其中很多大片,其實超出了單純的「時尚」範疇,而已經頗具藝術性。
被一本地區刊物吊打成這樣,實在說不過去吧。
前文我說,「丑封面」不只是時尚的問題,而關乎一種整體的審美意識。
這話一點沒誇張。
一本面向國際社會的雜誌做得好不好,其實完全體現了我們自身對美的感知和挖掘。
還是韓國版。
我不是無腦吹,而是真的忍不住感慨,乃至畏懼他們的創造力。
不單是時尚完成度一流。
韓國雜誌甚至已經代表東亞,開始做一些非常東方誌趣的東西。
水墨寫意、道法自然、精怪誌異……各色主題,早被他們玩出了花。
Vogue Korean(21.10)
連一組配飾廣告,都能引入古琴、漆器等傳統工藝品,拍得十足禪性。
Vogue Korean(19.2、21.8)
如今有種論調是,韓國的各種娛樂產業雖然發達,但都已經被歐美的價值觀和審美滲透。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今年早些時候,整個東亞時尚界都在拍虎年特刊。
十二生肖,原屬於我們的民俗文化,現在為許多國家所共享。
而韓國作為中國文化的受惠者,拍出來的是這個水準。
Vogue Korean(22.1)
當然,你未必會習慣這種古典摩登范的表達手法。
但請看咱這邊——這是泡夜店的楊冪。
《時尚芭莎》(22.1)
這是混迪廳的舒淇。
《嘉人》(22.1)
說這是在表現傳統文化,你願意認嗎?
反正我不願意。
網上現在總愛揶揄韓國是「偷國」。
然而說句政治不正確的。
僅在時尚圈,有些文化挪用的慣犯居然能把從中國發源的古典文化,和國際性的流行趨勢如此完美地結合,怪不得會對我們的東西生出虛假主人翁意識。
與此同時我們在拍什麼?
影樓古風寫真?景點遊客照?打傘招魂現場?
《趨勢》(22.6) 《瑞麗》(20.11) 《時尚芭莎》(21.10)
文化瑰寶被偷我這次先不罵,但目前看,我們自己反正先糟踐了一遍。
說到底。
審美被商業邏輯劫持是一回事。
在經濟思維里放棄了對美的堅持,一味擺爛丟人,則是另一回事。
國內不是沒有做得出色的雜誌。
《卷宗》《桑拿》《悅游》……雖小眾,這些雜誌卻始終質感滿滿。
從流行屬性到美學屬性,都做到了非常高的水準。
《卷宗》 (18.7、19.1、20.4)
對中國傳統和民俗的關注及展現,更是值得褒獎。
《桑拿》(003號刊) 《悅游》(21年1號刊)
其實,我們從來不缺優秀的審美眼光和人才。
正相反,我們擁有的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文化寶庫、美學積澱。
也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做好。
關於「偷文化」的爭議,我還有另一層概嘆。
這問題的核心,不僅在於誰是文化的創始人,更在於,誰是文化的強勢者。
歷史上,扮演這個強勢角色自然是我們。
但如今旁人已經把文化元素用到某種極致,甚至形成了一套在國際上有說服力的自創美學。
這不是我們願意見到的。
Vogue Korean(21.2、19.6)
尊重美,維護美,表現美。
不只是為了做好一份雜誌,一齣電影,一部劇。
而也關乎我們的文化認同,以及我們的文化底氣。
我們看似從來不缺這底氣。
但底氣代表的絕不僅是創造它、擁有它,更是用好它、表達它。
時尚不僅是一個產業,某種程度上,它也是我們的一張「臉」。
其上勾畫著彰顯中式審美的油彩,也描繪著代表民族性格的臉譜。
回頭去看近百年前的國產時尚畫報《良友》和《玲瓏》。
時代久遠,可一點沒妨礙它們把國民風尚呈現得生動迷人。
性感香艷的、健康大氣的、奔放自信的、文藝知性的……
我們可太懂「美」字怎麼寫了。
可到九十年代,只剩港台小眾雜誌能做到真實記錄、完美呈現這份獨屬於中國面孔的氣質。
張藝謀、趙雅芝、劉德華、張國榮,P.S.當時《霸王別姬》還沒上映
再到如今,這張「臉」不但連年邋遢著、油垢著。
甚至還被勾勒成他人的輪廓,反讓我們失卻了自己的面目。
多悲哀。
我們太習慣於對這個圈子的醜態或無腦吹捧,或嬉笑怒罵,或冷嘲熱諷。
在追趕所謂潮流的過程中,反而丟失了許多東西。
比如,一些人人生而自帶的美。
比如,一些代代凝念出來的美。
看笑話之餘,背後被笑的其實是誰?
「時尚」大片們,別再丟我們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