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可以堪稱人類好奇心與想像力極度膨脹的產物,因為只有在對現實社會不滿足或過度滿足的條件下,人類才會充分發揮想像力去找到一個方法,幫助人類對過去、未來「一探究竟」!那些前往電影院觀看科幻電影的觀眾以及科幻電影中的人物同樣如此。
在1985年拍攝的這部《回到未來》中,主人公馬丁對他現在的家庭狀況並不滿意。父親的懦弱,哥哥姐姐對他的嘲諷,以及母親並不討人喜歡的態度,都讓他想要逃離自己的原生家庭,或許是基於此,他結識了「科學怪人」——布朗博士。這對兒忘年交竟然陰差陽錯地完成了人類穿越的實驗。藉助博士發明的「流量容器」,駕駛一輛使用鈈元素作為燃料的跑車,當車速達到88邁的時候,就會實現穿越。
作為一部科幻電影,在嚴謹性上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是時間的嚴謹,《回到未來》一開始,伴隨著秒針和鐘擺的聲音,畫面中出現了掛在牆上的各式各樣的鐘錶,它們都指向同一個時間(臨近8點)。接下來又多次出現了時間的提示,最直接的就是博士打電話給馬丁,似乎已經「預感」到馬丁會來自己的實驗室,然後牆上的鬧鐘響起,博士問到:現在的時間是不是八點,其實並不是鬧鐘慢了25分鐘,而很有可能是從25分鐘後打來的。換言之,博士穿越到未來去了。
其次,科幻電影中需要一個科學家的形象,作為科幻電影嚴謹性的象徵。科學家可以有一些怪異的行為,奇裝異服,腦洞大開的發明等等。但同樣需要有科學依據或者能夠佐證科學的元素存在。比如掛在博士家裡的科學家畫像,甚至連博士養的狗也被稱為愛因斯坦。包括博士發明流量容器時的靈感來源,和牛頓發現的萬有引力如出一轍!科學並非完全的按部就班,科學的偶然性與必然性是相輔相成的。
最後,人物關係和道德層面的嚴謹。很多時候,科學與道德之間充滿了曖昧與爭鬥,即使是電影,也不能企圖越過這兩者之間搭建起的圍牆。馬丁穿越後遇到了年輕時的母親,母親對他一見鍾情,但是他也只能想辦法和母親保持距離,並努力促成父母的感情。當馬丁想要把關於博士「被殺」的消息告訴他時,博士果斷拒絕了!但是最終他死裡逃生,也符合博士放蕩不羈的性格。即使是在擁有了穿越的能力的電影中,主人公也不能肆意妄為,無視科學發展規律和道德底線。之後一直欺負父親的畢夫,由於馬丁的穿越經歷,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成為了馬丁家的傭人,也是在合理想像範圍內的改變。
《回到未來》系列與其他同題材影片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擁有將先鋒的科學幻想與妙趣橫生的喜劇因素糅合在一起的獨特風格,並且影片的實質是以重返過去為結構框架。落筆於普通美國人的現代生活與情感,從中引出無數極富人情味的笑料,這種首創的嘗試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是絕無僅有的。
彩蛋:本片上映時間是1985年7月3日,足比影片故事發生的時間早了三個半月,換句話說,電影首映的時候,觀眾們正在看的是未來發生的事,這一點相當諷刺。
儘管「科幻電影」一詞出現於1926年左右,但是早在電影誕生之初,科幻片的雛形就已隨之產生,如法國導演喬治·梅里埃的《月球旅行記》(1902年)、《太空旅行記》(1904年)和《海底兩萬里》(1907年)。科幻電影是基於科學(現有科學和假設科學)而假想出來的;在現實世界中,它們是不可能發生的或還沒有發生的。電影本身同樣也是藉助於科學理論和發展,在不斷地實現其作為「電影」的功能。普遍的觀點認為:當科學觀念、藝術想像和電影手段三者結合時,科幻電影亦隨之產生。其通常會涉及的主題有四個:宗教與反叛主題、凡爾納式科學享樂主義主題、權力與秩序主題、罪惡與拯救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