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團媽
最近熱播的《夢華錄》不斷霸佔熱搜榜單。從劇中令人稱奇的茶百戲,到宋代的歷史文化,從獨立果敢的女性角色,到現實生活中的女性現狀,無不充滿話題,引發討論。
這部看似「大女主」類型的劇,生動刻畫出了顧盼兒、孫三娘、宋引章等不同個性的女性角色,展現出女性敢於抗爭不公、尋求獨立意識的女性形象。
這些反常規套路的女子們,或隱忍堅強、或乾脆果決、或才華橫溢、或機智聰慧,但她們的人生經歷和「京漂」歷程讓人不禁思考:我們到底應該培養什麼樣的女孩?我們希望女兒成長為什麼樣的人?
趙盼兒作為全劇智商在線的女主,堅強自信、獨立果決是她的標籤。
年僅9歲就經歷了抄家沒籍的坎坷,但聰明的她有著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為了不以色侍人,努力藏拙,反倒學會了記賬,學會了做生意。有幸脫籍後,不甘卑賤,在她的努力之下,將小小的趙氏茶莊做成了「江南第一」,在男權社會闖出自己的一小片天地。
即使流落東京,男主顧千帆多次承諾會給予她所有的幫助,但她還是在人員複雜的走馬巷,另起爐灶。
她說:「女子貴自立,一旦想要依靠別人,就有了弱點。」
她說:「買定離手,落子無悔,我在哪,我的背後就是退路。」
她還說:「有恩還恩,有怨還怨,不記過往,只遵當時本心。」
趙盼兒不像不諳世事的宋引章,深知求人不如求己,一旦下定決心,就義無反顧走下去。因為是「脫籍從良」的商女,趙盼兒唯有自我接納,才能清楚面對自己低下的社會地位,提前預設各種不利於自己的方案,從而在東京立足。
但優點亦是缺點,無論面對什麼問題,盼兒總是寧願自己承擔,自己解決,凡事都希望能做到滴水不漏,毫無錯處。即使遇到被行業封殺的困局,也不向男主尋求幫助。甚至在面對感情時,盼兒也總是冷靜自持,甚至讓三娘提醒自己,「無論什麼時候都提醒我,一定要清醒,一定不能讓他看不起我,我自己也不能看不起我自己。」
每每看到趙盼兒故作堅強的時候,她的這份過於要強,實際是「低自尊」和「低安全感」的表現。
太要強的孩子總是對自己有著極高的要求和期待,一旦期待無法達成,巨大的落差和無助感,就會讓他們難以接受。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心理科的副主任徐振雷教授,在總結多年的臨床經驗時發現,那些出現厭學、網癮、自傷等現象的孩子,大部分正是小學時「要強」的學霸。
這些「要強」的孩子因為缺乏足夠的安全感,不敢表現出自己的絲毫不完美,對未來的每一步其實都充滿恐懼,始終生活得戰戰兢兢,步步為營,甚至不願意和身邊親人分享苦痛。
唯有讓孩子真正感受到自身價值,父母能給予孩子足夠的底氣,才能讓孩子擁有安全感和自尊,去勇敢成為能夠犯錯、犯得了錯、也敢於犯錯的人。
正如顧千帆對盼兒說的:「物過剛則易折的道理,我希望你能夠明白。」我們要允許孩子上躥下跳,也要允許她瘋狂玩鬧,允許她肆意奔跑,也允許她痛快大哭,敢於肆意釋放自己,追求所愛。
孫三娘其實是最令人心疼的一個角色。她為了給丈夫做生意攢夠本金,從芊芊弱女子變成殺豬女屠戶,殺豬賣茶擔起了家庭的重擔;她努力「雞娃」,好不容易攢了半年的錢才把兒子送去讀書,每天追著打著讓兒子努力學習,沒想到,最後卻落得丈夫出軌,兒子不認娘。
萬念俱灰之下,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此時的她,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價值,丈夫和兒子就是她的全部,特別是兒子,寄託了她全部的希望,可難產生下的親生兒子,卻寧願選擇小三當娘。
但趙盼兒告訴孫三娘:「你叫孫三娘,又不只叫傅子方他娘。你為人仗義和善,做得一手好果子、好菜、好湯水。街坊鄰居都知道你賢惠善良,樂善好施。」
即使孫三娘在「京漂」的過程中,逐漸找回自己的價值,發現自己做果子和菜肴的手藝是一絕,但正如招娣一語道破:「你總說以前逼著子方念書,是希望他也能中進士能當上官,這樣你就能當上鳳冠霞帔的太夫人了,可是靠兒子,不也是靠男人嗎?」
很多女孩特別是開始戀愛後,很容易將自己的一切與對方綁定,遇到問題總是習慣性將責任歸咎於自己身上,忽略了自己的價值,最後失去了自我。
但懂得自己價值的女孩,更能自尊自愛,她們更敢於追求獨立自我,活得恣意瀟洒,不畏懼困境,也不怕外界的聲音。
如同飾演孫三娘的柳岩,她的經歷可謂令人唏噓。在最低落的時候,她也曾懷疑自我:「我應該是什麼樣子?你想像中的我應該是什麼樣子?」。
但現在的柳岩已經和真實的自我和解,她就像是本色出演孫三娘,但她又更清醒。柳岩曾在採訪中說:「我更渴望自我的實現和自我的價值,」若是能夠做到這一切,「我就是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充滿魅力的女性。」
也因此,她有了在《受益人》中的出色表現,有了「拚命三娘」的稱號,也獲得了觀眾的認可。
正如蘇格拉底所說:「其實每個人都是最優秀的,關鍵在於如何認識自己、如何發掘和重用自己。」
孫三娘在經歷了變故之後,也逐漸蛻變,不再妄自菲薄:「除了母親的身份,我首先是個自主的人。」
當女孩能夠看清自身價值,那她也將如同蛻變後的孫三娘,與自己和解,大膽追求自己的夢想,快意人生。
宋引章是典型的「養成系」角色,從一開始的乖巧女孩,整天做著依附他人脫籍的白日夢,到最後終於覺醒,獨自制服沈如琢,尋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其實,正是不少「乖乖女」需要經歷的成長之痛。
趙盼兒受宋引章姐姐的囑託,將引章視為親妹妹,細心照料,倍加呵護。宋引章在教坊司的時候,也只需彈琵琶不用過問世事,結果,宋引章雖成為了「江南第一琵琶手」,卻也像極了我們身邊那些從小聽話的乖乖女,真偽不分,全然不懂人情世故。周舍和沈如琢的幾句甜言蜜語,就能輕易讓她深陷其中。
宋引章並不笨,其實在「京漂」的時候,往往趙盼兒的幾句話,就可以輕易點醒她。但如三娘對盼兒指出:這些年,你把引章保護得太好了,她不是糊塗,她是不食人間煙火。
養女兒,不是養一隻歡樂的金絲雀,讓她成為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而應該讓她看到這個世間的美好和醜惡,才能讓她將來面對困境的時候,能夠有自己的判斷。不至於成為「遇事膽小怯懦,遇琴則沉穩有度」的宋娘子。
宋引章的「乖」,還在於她總是將自己置於弱者的位子,從而總將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
引章一心想要脫籍,但每一次都是想要依靠男人,卻又所託非人。前有周舍,後有沈如琢,只要有人許諾可以幫她脫籍,便瞬間依附上去。「乖乖女」一般的她,即使被周舍欺凌,也只會隱忍,想不到自救的方法,給了周舍一次次變本加厲的機會。
我們的身邊不乏這樣乖巧的女孩,她們從小就被家長灌輸「要溫柔、要懂事、要聽話、要像個女孩」,她們的獨立思想和個性就這樣被逐漸馴化抹去,最後變成了任人欺負的老好人,一味忍讓的受害者,甘於奉獻一生的犧牲者……
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檔節目中說道:「很多家庭都很努力把女孩子往大家閨秀的方向去培養,可是美好的女孩子,一旦遇見流氓就完全沒有自我保護的能力。因為她從小時候受到的教育都是特別文明禮貌的,克己守禮的。」
幸而宋引章在和花魁張好好的交往以及一系列風波之後,終於成長了起來,不再是唯唯諾諾的「乖女孩」,而是有稜有角、可以獨當一面的宋娘子。
「乖」不應該成為是否是好女孩的標籤,女孩同樣應該活得充滿力量、有所鋒芒。當內心有著堅定的自我,成熟的判斷,敢於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的女孩,才能直起腰板,不被欺負。
養育女兒,雖然我們無法給予她奢侈的物質條件,但作為父母,卻能給她足夠的支持和安全感,教會她獨立生活和保護自己的能力,唯有這樣,當她走上社會,才不會因為柔弱被欺凌,可以勇敢自信地面對生活中的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