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王酩:逝世25年後,妻子延續他的路,但最怕春晚看到李谷一

2022年04月09日22:13:20 娛樂 1384


作曲家王酩:逝世25年後,妻子延續他的路,但最怕春晚看到李谷一 - 天天要聞

青年時的李谷一和王酩

王酩是我國著名作曲家,一位為音樂而生的人, 或許現在很多人沒聽過他的名字,但每當《邊疆的泉水清又純》、《金色的小船》、《妹妹找哥淚花流》、《媽媽看看我吧》、《忘卻少女的往昔》、《難忘今宵》等音樂響起時,又都是那麼的熟悉。

早期王敏給電影《海霞》創作了插曲「漁家的姑娘在海邊」,給電影《黑三角》創作了主題歌「邊疆的泉水清又純」,給《淚痕》創作了「心中的玫瑰」等等。

對於很多人來說,電影主題曲意味著一個時代的回憶,伴隨著影視作品越發繁榮,這些歌曲也傳唱四方,打破了當時港台歌曲紅極一時的局面,也造就了一批流行歌手,因此即使時至今日,音樂人仍然難忘王酩。

作曲家王酩:逝世25年後,妻子延續他的路,但最怕春晚看到李谷一 - 天天要聞

曾經的新時期青年作曲家「三駕馬車」王酩、施光南王立平三人都是多麼的有才華,但是當王立平提起王酩的時候,他說:

「王酩是這一代里最優秀,最具代表性的一個」

王酩結婚很早,妻子王香珠是我國舞台表演藝術家,兩人結婚30年相濡以沫,雖然王酩有時候會沖她發脾氣,但這些點點滴滴最終都成了王香珠難忘的回憶。

1997年,63歲的王酩因腦溢血在北京逝世,妻子多年無法走出悲痛,如果25年過去了,王香珠的生活狀況如何?

她又是以怎樣的方式懷念逝去的丈夫,為何害怕在春晚看到李谷一?

作曲家王酩:逝世25年後,妻子延續他的路,但最怕春晚看到李谷一 - 天天要聞


01

王酩擁有著對音樂的熾愛和神童般的天賦,但降生在一個非常貧困的家庭中,讓他的音樂路註定充滿荊棘和坎坷。

1934年的冬天,王酩在上海郊區的一戶花農家庭出生,上面還有一個哥哥。

每當花開的季節,就是一家人最忙的時候,因為賣花是他們僅有的收入來源,靠著父親將花背到集市上賣掉,掙到的錢才能讓他們兩兄弟來年有學上。

後來哥哥跟著父親一起賣花,才勉強讓王酩讀完了上海交通中學。

在讀書的時候,王酩就在一些歌詠活動中接觸到音樂,那種對音樂的熱愛便逐漸顯現出來,也開始有了自己對音樂的理解。

作曲家王酩:逝世25年後,妻子延續他的路,但最怕春晚看到李谷一 - 天天要聞

要說他是音樂界的「神童」也不為過,因為他一旦真正接觸到,學習到音樂,那種天賦就難以阻擋。

1949年,王酩被送到青年文工團組織的訓練班學習樂理、作曲和指揮,此刻剛剛踏進音樂圈的他,就如同鳥兒到了天空,魚兒到了海洋一般,創作出的第一首歌《南下參軍歌》就獲得了歌詠比賽一等獎。

這時候老師們見識到了王酩的才華,給他建議考上海音樂學院

但是當時王酩因為一場大病,沒能考上,而且父親的身體也不好,為了照顧家庭,他選擇在當地小學當一名音樂老師。

作曲家王酩:逝世25年後,妻子延續他的路,但最怕春晚看到李谷一 - 天天要聞

在這期間,每當他領到工資就會將大部分拿給家裡,剩下的錢幾乎都拿來買有關音樂的書籍。

為了能夠更深地了解音樂,王酩還找到了一個姓陳的音樂教授,想拜他為師,但身上的三瓜倆棗又不夠學費。

於是王酩找到陳教授的時候說:

「你能教我音樂嗎,我真的很喜歡音樂,但我身上沒錢」

陳教授讓他展示一下自己,沒想到他剛開口就得到了認可,陳教授很惜才,一聽便知王酩是個音樂界的好苗子,所以決定免費教他,並讓王酩每天晚上七點來找他。

作曲家王酩:逝世25年後,妻子延續他的路,但最怕春晚看到李谷一 - 天天要聞

但有一天下了很大的雨,泥巴路上都是一個個的小水塘,當時陳教授以為王酩今天不會來了,沒想到過了十分鐘左右,突然有人敲門。

「老師,我今天遲到了」

對音樂的熱愛到了這種程度,陳教授差點沒忍住淚水。

五年後,王酩重新報考上海音樂學院,最終以和聲滿分的成績進入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

在學院里又是一個五年的時光,期間他不僅學習學校教的理論知識,還自學民族民間音樂,當時只要是有關音樂的事情,王酩總是第一個參加,這也給他未來的音樂風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曲家王酩:逝世25年後,妻子延續他的路,但最怕春晚看到李谷一 - 天天要聞

1964年,王酩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央樂團創作組,住在一個十幾平米的房間里,沉浸在音樂創作中。

1967年,33歲的王敏結婚了,妻子王香珠是我國最早一批的女高音歌唱演員。

結婚之後,王香珠才發現,生活中的王酩有多粗心。


02

王酩對音樂的痴迷已經到了忘卻形象的地步,經常一個人待在房間里,一件衣服一雙鞋能穿很久,不是不想換,而是忘記了,他的腦海里只有各種音符。

作曲家王酩:逝世25年後,妻子延續他的路,但最怕春晚看到李谷一 - 天天要聞

有一次,妻子王香珠像往常一樣煮好一碗面端進他房間,她發現王酩腳上穿的鞋都已經破了個洞,對他說:

「等你創作完了,帶你出去買雙鞋」

過了好久,王酩從房間里走出來,似乎忘了剛剛妻子說的話,還在回味剛剛創作的音樂。

於是王香珠拉著他就去了王府井附近的一家鞋店。

老闆問他穿多大碼的鞋,王酩說:

「我也不知道啊」

於是妻子從38碼開始試,一直到41碼,還是40碼的鞋最合腳,於是對王酩說到:

「你的腦海里只有音樂,記住了,你以後要穿40碼的鞋」

作曲家王酩:逝世25年後,妻子延續他的路,但最怕春晚看到李谷一 - 天天要聞

結婚不久後,兩人就因為工作原因分居了。

1969年,王香珠懷孕生孩子的時候,在外地的王酩根本沒有時間回來看望她,於是王香珠把母親接到身邊,兩人住在狹小的房間里。

那時候沒有視頻通話,也沒有便利的交通,王酩要想回家看望妻子,只能等到過年過著放長假的時候。

一直到孩子出生,王香珠都是和母親住在一起。

等到王酩回來看他們的時候,孩子對他都有一種陌生感,這一點也讓王酩很難過,所以他很想儘早回到母女身邊。

作曲家王酩:逝世25年後,妻子延續他的路,但最怕春晚看到李谷一 - 天天要聞

為了打消王酩的顧慮,王香珠總是給他寫信說現在過得很好,其實過得並不如意,這樣做也是為了讓王酩能夠靜下心來專心創作。

1973年,王酩給電影《海霞》創作了主題曲「漁家的姑娘在海邊」,但是因為時代原因,這首歌被雪藏了。

當時這部影片的導演,製片人等都受到了批評,王酩也沒例外,甚至讓他以後不能創作音樂。

那段時間裡,王酩總是將自己關在房間里,手裡的煙一根接一根,手指都被熏得焦晃,睡不著的時候就倒一杯劣質的白酒喝,每天鬱鬱寡歡。

作曲家王酩:逝世25年後,妻子延續他的路,但最怕春晚看到李谷一 - 天天要聞

不久後王酩就被下放到蘇北勞動。

當妻子得知王酩的現狀後十分心疼,又因為不能在身邊照顧他而自責,只能用寫信的方式安慰他。

經過一年的勞動,王酩回到中央音樂團,終於見到了分居七年的妻子,兩人緊緊相擁。

當時他們還是住在那個十幾平米的房間里,一家三口顯得十分擁擠。

但沒辦法,王酩的事業還沒迎來上升期,王香珠也剛被調到北影製片廠擔任化妝師。

現在他們雖然艱苦,但也算穩定了,未來的路也將越來越順。

作曲家王酩:逝世25年後,妻子延續他的路,但最怕春晚看到李谷一 - 天天要聞


03

1975年,電影《海霞》公映後引起了極大反響,其中的主題曲也很受歡迎,自此王酩終於迎來了事業的上升期。

後來的幾年時間裡,王酩陸續給影片創作了很多主題曲。

他創作的歌曲也有很多登上了春晚,就像李谷一演唱的《難忘今宵》。

創作的角落之歌》讓朱明瑛從舞蹈演員轉型為歌手,使得她脫穎而出。

作曲家王酩:逝世25年後,妻子延續他的路,但最怕春晚看到李谷一 - 天天要聞

不過王酩的婚姻生活中,少了些許對妻子的愛。

他總是熱衷於創作音樂,而忽視了身邊人的感受。

有一次,王酩在房間里創作時,王香珠煮好了一碗熱騰騰的面還煎了一個荷包蛋放上面,等他拿到王酩旁邊的時候他卻說:

「去去去,你打斷我的思路了」

本以為自己精心準備的晚飯會得到誇獎,沒想到卻是冷漠地推開。

這樣的事情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會難過,如果是不了解王酩的人,或許還會和他吵一架。

作曲家王酩:逝世25年後,妻子延續他的路,但最怕春晚看到李谷一 - 天天要聞

但兩人結婚多年,王香珠了解他創作的不易,於是把熱騰騰的麵條端了出來,坐在板凳上悄悄抹淚。

王酩創作完出來後,三兩口就把那碗已經坨了的麵條吃完,並對妻子說:

「還是你理解我」

這句話彷彿將妻子內心的委屈都打散了,這種互相理解的婚姻,才是他們30年相濡以沫的秘訣。

所以後來王酩不管做什麼決定,王香珠都不問他原因,總是在背後第一個支持他。

1987,王酩開辦通俗音樂培訓班,熱衷音樂的他也想將這份熱愛傳承給下一代年輕人。

作曲家王酩:逝世25年後,妻子延續他的路,但最怕春晚看到李谷一 - 天天要聞

在挑選合適的學生時,王香珠為他四處奔波,尋找那些有才華的學子,其中他最著名的學生孫浩就是王香珠挑選出來的。

後來孫浩學成後,用一個月的工資買了一塊手錶送給王酩老師。

當時王酩也喜歡帶手錶,但他的手錶都是獲獎的時候發的,所以他最喜歡的一塊表,還是孫浩送給他的那塊。

1994年,王酩已經60歲,當時身體狀況已經開始下滑,但他還是喜歡每天喝點小酒,這讓妻子更加擔心。

因為去醫院檢查的時候,醫生總會叮囑他以後少抽煙少喝酒。

作曲家王酩:逝世25年後,妻子延續他的路,但最怕春晚看到李谷一 - 天天要聞

所以當他端起酒杯的時候,王香珠都會一把奪過去不讓他喝,嘴裡還不停地叮囑,「醫生都說了不讓你喝酒你還喝」

王酩卻是低聲笑了笑說道:

「最後一次,最後一次」

其實人老了也就那點愛好,妻子臉上顯得很嫌棄的樣子,其實內心也很心疼。

當時王酩的女兒已經嫁人成家了,也沒什麼顧慮,或許當時他還擔心的就是那些學生了吧。


04

1997年的春天,孫浩又提著大包小包地去看望王酩老師,還對他說:

「老師,你今天想吃什麼我帶你去」

作曲家王酩:逝世25年後,妻子延續他的路,但最怕春晚看到李谷一 - 天天要聞

王酩平時喜歡吃川菜,於是孫浩就帶他去了川菜館,看著老師大口吃飯的樣子,孫浩很開心。

1997年夏天,王酩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幾乎每天只能待在醫院裡,當時很多歌唱家都去看望他。

朱明瑛從醫院走出來的時候說:

「從醫院出來我迎著風哭了很久,我在想生命這麼脆弱,而王酩老師卻活得精彩,他不僅托起了一代音樂,還托起了我們這許多人」

作曲家王酩:逝世25年後,妻子延續他的路,但最怕春晚看到李谷一 - 天天要聞

當時孫浩每天都在醫院陪伴王酩,其實他能和王酩感情這麼深,是因為他成為王酩的學生的時候,王酩和王香珠兩口子已經把他當成了自己的孩子來照顧。

所以如今老師重病,他就像親人離去一般的難過。

他總會在王酩的病床旁邊說:

「老師你快醒來吧,我帶你去染頭髮,我們漂漂亮亮地活下去」

作曲家王酩:逝世25年後,妻子延續他的路,但最怕春晚看到李谷一 - 天天要聞

可是1997年12月,王酩還是離開了,享年63歲。

他走的時候,還帶著孫浩送給他的那塊表。

彼時最難過的,就是他的妻子王香珠,她甚至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不願意接受現實。

每天以淚洗面,當她走進房間里,就好像看到了王酩在坐在那創作的影子,每當聽到他創作的音樂響起時,也會想起亡夫。

當時王香珠為了避免睹物思人,還將王酩生前留下的物品都送人了,也不讓家人放王酩創作的歌曲。

但是每年到了春晚,李谷一幾乎都會在春晚上演唱《難忘今宵》,而這首歌就是王酩創作的,當她聽到這首歌的時候,還是會想起亡夫,忍不住淚流。

作曲家王酩:逝世25年後,妻子延續他的路,但最怕春晚看到李谷一 - 天天要聞

所以每年到了春晚,王香珠都害怕看到李谷一。

看到母親因為思念父親而難過,女兒王卉總是會安慰她,有一次她說:

「爸爸已經走了這麼多年,肯定不想看到你這個樣子,他肯定有未完成的事情,你去幫他完成吧」

這句話就好像點醒了王香珠一樣,瞬間化悲痛為力量,王酩最大的夢就是音樂。

為了王酩的這個夢,王香珠決定幫他延續下去,從而以這樣的方式懷念他,也算是最後為他做一點事情。

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奔波,王香珠漸漸走出了悲傷,並且因為這件事她變得開朗起來。

作曲家王酩:逝世25年後,妻子延續他的路,但最怕春晚看到李谷一 - 天天要聞

2005年10月7日晚, 「海珠之聲·難忘今宵——王酩音樂作品音樂會」在廣州星海音樂廳隆重舉行,李谷一、李素華等知名歌唱家,在舞台上含著淚花演唱王酩的經典作品。


2017年9月,央視文藝頻道舉辦《向經典致敬——王酩專輯》,王香珠含著眼淚在紀念冊上簽名:

「王酩,你為音樂生,你為音樂去。我們永遠愛你。」

時至今日,王酩已經逝去25年,王香珠仍在音樂的道路上,延續著王酩的夢。

如今,王香珠已經80歲,他沒有停止對王酩的思念,丈夫走了25年,她的心裡也沒有再裝下其他人,她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王酩的專一和懷念,如果他真的能看到,一定會感謝遇到王香珠這樣的妻子。

作曲家王酩:逝世25年後,妻子延續他的路,但最怕春晚看到李谷一 - 天天要聞

30年的婚姻背後,有淚水,有幸福,有冷漠也有溫暖,他們不僅是柴米夫妻,更是音樂上的知己,相互體諒,相互理解,相濡以沫。

人生能有幾個三十年,而王香珠最珍貴的三十年,是王酩陪伴著她,她曾說:

「我能夠和王酩先生生活30年,我很幸福很幸運,也很知足」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 天天要聞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過期藥品與保健品:家中的小藥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一些過期的藥品和保健品不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誤服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大掃除時,務必檢查並清理這些過期物品,確保家庭用藥安全。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 天天要聞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上海觀眾以包容態度看待新編劇目,《織造府》演出現場的熱烈感覺撲面而來。」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李曉旭攜新劇《織造府》登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她分飾曹雪芹、賈寶玉兩角,帶領一群年輕演員展示不一樣的《紅樓夢》故事。《織造府》作為畢派小生,李曉旭對上海充滿感情,「我是畢春芳...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 天天要聞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電 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作者 傅天騁 黃梅戲遇上相聲曲藝,歷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聲館裡,每天都上演著傳統曲藝與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劇場創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韻相聲」以來,「95後」至「00後」觀眾佔比突破80%,百餘座位周周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