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 見習記者 李丹萍
71年前,朝鮮長津湖,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極寒嚴酷環境下奮勇作戰,東線作戰部隊憑著鋼鐵意志和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一路追擊,扭轉了戰場態勢,打出了軍威國威;71年後,這段歷史被改編成電影《長津湖》。

《長津湖》由黃建新擔任總監製,陳凱歌、徐克、林超賢擔任監製及導演,由吳京、易烊千璽等主演。電影劇本共計37稿,前期參與人員達到了7000多人,加上後期,最終電影片尾字幕上的工作人員超過12000人。
「做了一輩子電影,從來沒這麼忐忑不安過。」在電影首映式上,黃建新如是形容自己的心情。
2019年底,《長津湖》主創團隊已經在東北丹東集結,結果趕上疫情,不得不停止,等到2020年底才重新開機。2020年11月24日,陳凱歌在浙江開機,成為整個電影恢復拍攝後第一個開工的導演。
等到徐克開拍的時候,氣溫將近零下30攝氏度,他們這組一直拍到初夏,演員們穿著棉襖,渾身是汗。
林超賢是最後進組的。「在寒冷的地方把電影拍下來,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天大的難題。幸好我們一步一步都闖過去,這個戲確實不簡單」。
三個導演三種風格,共同執導同一部電影,如何協調和統一影片的風格,是多人合作時大家經常面臨的難題。而林超賢認為電影《長津湖》並不存在這個問題。「每個導演處理什麼,我們其實分得比較清楚,不是那種你拍一場,我接著你拍,然後你再拍」。

成本、疫情、天氣等因素,都給《長津湖》拍攝帶來了挑戰。
由於抗美援朝戰爭是中美之間的對抗,電影需要用到很多美式坦克作為道具。國內的美式坦克稀缺,電影拍攝僅僅對道具坦克的需求就有80輛。黃建新透露,這部戲已經創造了製作拍攝的最大成本,但他們還是在省吃儉用。「我除了當過幾年兵,就是在做電影,這種情況完全超出我的經驗範疇。」黃建新說。
除了成本,疫情也對電影拍攝產生了很大影響。林超賢負責拍攝的部分里有幾個大規模場景,所需參演人員眾多。尤其是如美軍登陸、撤退等戲份,至少需要1400-1500名外國演員。然而在疫情之下,扮演美軍的群演只能在國內找,十分艱難。
對於林超賢個人來說,天氣是他最大的「敵人」。作為香港導演,在極寒天氣下拍戲對他來說還是第一次。「以前我一天能拍五十幾個鏡頭,但現在一個晚上可能二十個也拍不到」,林超賢透露,在《長津湖》拍攝期間有連續60天都是夜戲,當時劇組在山上,每一天都特別冷,「之前沒有這種經驗,這對我來說已經很難熬了」。
這段經歷讓林超賢對長津湖戰役中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產生了更深的敬意。「我們現在拍戲算什麼啊?當年是零下50度,你動都動不了,還能打嗎?但是他們還是在衝鋒陷陣」。

林超賢說,雖然電影不可能呈現出真實歷史的100%,但是他們在盡量還原歷史中志願軍的精神。「要呈現每個人的真實,要讓觀眾看到面對難關,他們怎麼過。」
在《長津湖》中,易烊千璽飾演的「伍萬里」是一個新兵。林超賢說,「伍萬里」剛到戰場時,別說開槍了,子彈是什麼樣都不清楚。「他在戰場里怎麼成長,成長後他怎麼看待戰爭?」林超賢介紹,在人物設計上,他們通過「成長」這個點,把「伍萬里」的角色建立起來。
「演員們6個月不離開組,這在現在的電影狀態里非常少有,每個人拒絕一切活動,投入到電影中,完成了他們心目中那一個戰士,那一個靈魂。」黃建新感慨,《長津湖》是他們這些人「一生難遇到的題材」,大家都投入了所有的精力和情感,到最後看片的時候,眼睛都是濕潤的。
「是那些英雄賦予了我們責任,我們想把它展示出來,我們要珍惜和平,做自己努力該做的事。」黃建新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