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是文藝界的,他們是流量界的,他們是被包裝炒作出來的塑料演員」,近日, 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陳道明在一次座談會上的犀利發言刷屏,引發廣泛評論。
什麼是「塑料演員」?人們或有不同定義,但無外乎華而不實、缺乏品質,以及沒有靈魂、沒有生命力等。與真正的演員相比,「塑料演員」劣勢明顯,但弔詭的是,一些「塑料演員」人氣高、出鏡率高,收入也高。
一些「塑料演員」為何成了「當紅炸子雞」?正如陳道明所言,「塑料演員」是包裝炒作出來的。對演藝人員的推廣包裝本屬正常,但完全不顧演員本分,脫離演藝事業規範,過度包裝實屬不該;流量並無原罪,流量至上則不可取。一些「塑料演員」缺乏起碼的演技,也完全沒有把心思放在提高演技上,在資本營銷中,借力畸形「飯圈文化」成為頂流,進而招搖過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這正常嗎?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些「塑料演員」「拍戲靠摳圖、對白念數字」,演技低到突破底線。據報道,演員王勁松曾談及某年輕藝人問他:準備戲是不是把台詞背下來?王勁松很生氣:「背台詞是演員上戰場的那支槍,你能告訴我,你到了戰壕里沒拿槍嗎?你多不要臉吶?」背台詞是演員的基本功,但一些「塑料演員」偏偏連最基本的事都不願做、不會做,這樣的演員還能成為「頂流」,豈非咄咄怪事。
引人深思的是,「塑料演員」演技再差,也仍能依傍資本、「飯圈」,在演藝界跑馬圈地、日進斗金。如此「劣幣驅逐良幣」,真正的演員還有空間嗎?個別靠過度包裝、無底線炒作起家的所謂明星,不僅毫無演技,更是缺乏藝德,牽涉各種劣跡,任由這樣的人成為「頂流」,這將帶來什麼樣的價值導向?對一些沒有演技更沒有藝德的「塑料演員」而言,等待他們的必然是涼涼。
當前,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正在加大治理演藝界亂象,深孚人心。比如,反對畸形審美、反對「唯流量至上」,還對明星天價片酬、「陰陽合同」、低俗炒作說不。有行業協會則提出,注重文藝作品的質量口碑,不以數據、流量作為主要評價標準,拒絕以重複刷量、刷單等方式進行虛假炒作。這些做法傳遞鮮明信號,靠資本製造的「塑料演員」行之不遠,沒有藝德和演技就沒有安身之本。
什麼是好演員,首先要品行好,遠離浮躁,努力涵育藝德,潛心鑽研,努力錘鍊演技,真正拿出好的作品,讓作品活在觀眾心中。演員專心於塑造角色,而不是沉迷於編造流量,這樣演藝之路才能越走越寬。
文/秦川
編輯/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