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門立雪」裡面的雪大不大,站在雪中不冷嗎?

有朋友提了標題的兩個問題,聽上去非常幼稚,實際上是符合邏輯的質疑。

何為「程門立雪」

北宋理學開創,有四大學術流派。

周敦頤的濂學,程頤、程顥的洛學,張載的關學,以及朱熹的閩學。理學大成於朱熹,因為他自號紫陽,所以閩學又被稱為「紫陽學派」。但是紫陽學派以朱熹為尊,而閩學脈絡中,朱熹只能排在「閩學四賢」的最後。

「程門立雪」的主角楊時,才是「閩學四賢」之首,是閩學真正的創建人。

楊時,號龜山,世稱「龜山先生」。他先學於程顥,後學於程頤,學業突出,成為程顥最得意的門生。他與游酢、呂大臨、謝良佐被時人稱為程門「四大弟子」。後來楊時因事離開穎昌,程顥出門相送,感慨地說「吾道南矣」。

意思是說,「我的理學,將要南渡了」。

事實也正如成老夫子所言,楊時在南方開闢了理學的新天地,著書立說,廣收門徒,先傳羅從彥,再傳李侗,三代而至朱熹。與羅從彥、李侗並稱為「南劍三先生」,被後世尊為「閩學鼻祖」。他將「二程」洛學傳播至東南廣大地區,在「二程」和朱熹之間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為閩學及其思想體系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

程顥去世八年後,楊時從瀛洲調任瀏陽,途中繞道洛陽,與游酢以師禮拜見程頤。當時程頤正在靜坐冥休,楊、游兩人恭恭敬敬地站在門廊下等候。天寒地凍,大雪紛飛,等程頤醒過來的時候,地下的雪已有一尺有餘。

這就是「程門立雪」的來歷。

「程門立雪」這件事,體現出楊時謙恭好學、尊敬自己老師的良好品質,這種品質在當代仍然有著極其重要的精神價值。

歷史記載

記載「程門立雪」的文獻最早是主要有兩個。一是《二程語錄·侯子雅言》:

游、楊初見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覺,顧謂曰:「賢輩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

楊時和游酢去拜見他們的老師程頤時,程頤正在閉目養神,他們就在老師身旁等候。等程頤瞑坐後睜開眼睛,天色已晚,程頤就讓他們明天再來。這時,門外下的雪已經有一尺深了。

二是《宋史》中的《楊時傳》記載:

(楊時和游酢)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第一個問題,雪大不大?

我們看記載,就會發現。程頤小寐了一會兒,門外的雪就有了尺余深了。這是什麼概念?

根據考證,宋朝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30.72厘米。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這場雪的雪量。我們計算雪量,區分雪的大小,降雪量是氣象觀測人員用標準容器將12小時或24小時內採集到的雪化成水後,測量得到的數值,以毫米為單位。

而在12小時內降雪量達到6mm,就被稱作暴雪了。就算程頤睡了幾個時辰,差不多半天12小時,30cm高的雪就算是化作水來計算雪量,無論如何都超過暴雪的程度了。

你說這雪大不大?

第二個問題,他們立在雪裡冷嗎?

楊時是儒學家、是理學家、是閩學家,並不是白痴。為什麼程頤在睡覺,兩人非得站在門外淋雪?

我們看兩段記錄,可有一個字寫兩人站立在雪裡?

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

要出門了,發現門外雪深一尺了。

楊時和游酢兩個人就站在程頤睡覺的暖炕旁邊靜立等候,雖然是尊敬不敢擾動程頤,但是也並非後人所臆想的兩個傻子站在雪裡面變成了雪人——去搜索「程門立雪」的圖片,基本上都是這種想當然的發揮。

這不但是把閩學宗師楊時當傻子,還把讀者當傻子,所以這些故事,大都是騙騙小孩子。騙著騙著,就都以為真的站成大雪人了。

楊時和游酢尊師的行為是值得學習的,這是文化人的自身素養,不擾人,心向學,是所有高素質人的自我要求。

但是他們不是二百五,程頤的家人、下人也不是二百五,不會做讓客人站在雪裡面一直淋雪的蠢事。中國是禮儀之邦,儒家是禮儀門派,理學更是講究規矩,所以不會有這種不講邏輯的事情發生。

立雪,是站立到雪深過尺,並不是站立在雪裡。

希望我們以後給孩子們講「程門立雪」的故事的時候,理清楚一些東西,別被忽悠帶歪了思維,別讓這種三歲小孩都可能提出的問題給難倒了。

順帶一提,二程故居的立雪碑上程頤所作稱讚二人品行的《立雪詩》,其實也並非程頤作品。作者是明代人陸宜春,此詩原名《題立雪閣》。

很多東西,都是想當然地張冠李戴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