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後,極簡生活最養人

醫學教授李軍紅在《簡養》中,寫過一段話:

「養生其實並不複雜,也不需要太多的技巧。

通過簡單的飲食、運動與休息,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就可以調理身體、保持健康。」

特別是中年以後,身體大不如前,心靈也疲憊不堪。

睜眼忙著家裡的瑣事、工作的難事,閉眼愁著兜里的錢、煩著孩子的學業。

大大小小的事,無時無刻不在消耗我們。

對此,山下英子說:

想要讓生活變得快樂,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扔掉那些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東西。

人到中年,對生活刪繁就簡,一切從簡,才是最養人的。

1

物質極簡

作家傅士德說,現代人的通病,是熱衷於擁有一切。

很多中年人因為混跡社會時間長了,物慾格外旺盛。

房子要跟人比誰大誰小,車子要與人比誰的奢華高貴,穿戴要顯示身份地位……

卻不知,人想要的越多,越是會淪為物質的奴隸,讓那些過多的慾望壓垮自己的身心。

懂得節制慾望,物質簡單了,你才能不為外物所累,活得舒適愜意。

錢鍾書在清華大學任教時,家中除了一張桌子和沙發外,幾乎沒有任何傢具。

連僅有的兩張椅子,也是用木箱替代的。

他家裡沒有電話,沒有電視,沒有錄像機。

但他一生都過得樂樂呵呵,隨心而自在。

正如白居易所說: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

到了一定歲數,一定要學會給物質做減法。

減少對物質的渴求,你才能回歸內心的寧靜和豐盈。

學會對生活去繁就簡,沒有了慾望帶來的負累,你才能精神飽滿,笑對生活的每一天。

2

言語極簡

你是不是經常為自己的話多而後悔?

年輕時總覺得滔滔不絕是一種能力,等你有了一定閱歷,慢慢就會發現:

對不該說的事保持沉默,才是最聰明的行為。

有一次,知名建造師李國強和老友一道參加飯局。

酒至三巡,很多人開始各種賣弄自己的知識。

他們有人肆意點評名家奇物,有人吹噓自己多厲害。

老友聽後,就跟李國強小聲說:

你可是行業大牛人,怎麼不說兩句。

李國強只是搖搖頭,轉而繼續看著那些人在那侃侃而談。

飯局散場後,李國強跟朋友笑道:

「我哪怕只年輕十歲,也會談古論今一番。但現在么,就算了。

我不喜歡聽他們吹牛,別人也不會喜歡聽我嘮叨。」

現實中有太多人習慣性吹噓自己,自以為什麼都懂。

卻不知話一多,只會惹人厭。

《心智》一書中說:表達欲太強的人,其實是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信心。

中年以後,與人交流,先收起說教欲。

不賣弄學識,不廢話連篇,不拐彎抹角。

能閉嘴就閉嘴,能少說就少說。

當你能守口如瓶、謹言慎行,就能避免80%的煩惱。

3

工作極簡

《麥肯錫極簡工作法則》中說:永遠不要雜亂無章地進行工作。

尤其是中年以後,精力快速消退,熬不夜,更拼不了身體。

這時,只有極簡工作,才能避免過多的自我消耗。

商業諮詢師大島祥譽,年輕時精力相當旺盛。

他能每天工作13個小時以上,大事小事悶頭就做。

可在41歲那年,他一下子覺得精力不夠用了。

一邊是孩子的教育,一邊是公司的管理,很多零碎小事讓他頭疼不已。

他當即意識到,自己不能再像從前那般無差別工作了。

他開始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來有序安排工作。

自己只抓最核心、最重要的事務,其他一律分配給下屬。

調整工作思路後,他的工作量減少了,精神也恢復了許多。

最終,他把公司做大的同時,還寫了好幾本暢銷書,成為知名作家。

正如法國作家拉羅什富科所說:

整天只知道為瑣碎的小事忙碌的人,必然成不了大器。

因為有目的地工作,人才不至於被瑣事消耗。

從今天起,為自己制定一份極簡工作計劃。

專註20%的要事,避免80%的雜事,工作才能順風順水。

4

關係極簡

作家孫犁在文章中寫道,他曾經很愛交朋友。

但凡有人上門,他都會一邊從書房跑出來,一邊高興地喊著:來了來了。

可後來他發現,這些人來看望他,都是別有目的。

對方要麼是托他辦事,要麼是請他題詞作文。

過多的人情來往,佔據了他的時間不說,還消耗著他大量的精力。

年輕時,他還尚能應付,可行至中年,他明顯力不從心。

白日里客套的寒暄,鬧哄哄的場面,更是環繞在耳畔,讓他難以入眠。

迫不得已之下,他決定能不見的人,堅決不見。

從此他開始深居簡出,這才得以創作出《風雲初記》《鐵木前傳》等名篇著作。

就像作家余華所說: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生命中有太多社交都是無用的。

泛泛之交不僅不會幫你排憂解難,還會帶來麻煩。

所以與其為之傷神,不如把重心內收。

用有限的時間,去做想做的事,去陪值得的人,才是中年人該有的醒悟。

5

信息極簡

有沒有發現,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每天大部分的閑暇時間都在看手機。

於是我們總會接收到各種亂七八糟的信息:有用的、沒用的,真實的、虛假的,積極的、負面的……

很多時候,人之所以感到疲憊,正是因為大腦接收了太多無意義的信息。

此外,它們還會誤導你、消耗你,蠶食你獨立思考的能力。

中年以後,人的精力、思維能力都開始走下坡路。

頻繁接收信息,會分散注意力不說,還會擾亂心智,以至於我們無法進行深度思考。

少看一會手機,少刷一會短視頻。

當你騰出了更多的時間去做有價值的事情,生活質量就會有大大的提升。

6

情緒極簡

醫學家露易絲·海曾研究過疾病與心理的關係,她認為:

「過度的憤怒會催生癤子;長久的情緒問題沒有解決,則容易導致高血壓;

鬱悶不樂、思想獃滯不流暢,和血液病有關;

長久忍受內心深處的憂傷與憤怒,則和癌症有關……」

對中年人來說,身體本就有很多疾病的潛在風險。

如果情緒再不處理好,則會雪上加霜。

著名中醫中里巴人說過一個案例。

有位中年人被裁員,一下子斷了收入。

心情不好的他,在開車時又跟人出了小磕碰。

想到要耽誤時間處理事故,那人氣得準備破口大罵。

結果還沒張口,因為急火攻心,引發了腦溢血,一下子倒在了地上。

自此,本就艱難的家庭,再遭重擊,妻兒只得以淚洗面。

所以人到中年,面對撲面而來的生活壓力。

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先排遣內心的情緒。

學會開解自己,凡事多往好處想。

放下負面情緒,保持心情舒暢,才能把身體調養好。

巴爾扎克曾說過:

人生的大風浪中,我們應該學船長的樣子,在狂風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貨物扔掉,以減輕船的重量。

人一旦到了中年,就成了掌舵的船長。

我們載著家庭和工作,跟隨著生活的浪潮,起起沉沉。

一事接著一事,一關緊著一關,讓人不得停歇。

如果還像年輕時那樣,事事滿負荷處理,日子只會越過越累。

學會抓大放小,該舍的舍,該放的放。

把生活調到極簡模式,卸掉物慾的枷鎖,以平和的情緒面對一切。

當身心背負的東西少了,人也就自然會變得輕鬆快活起來。

點個,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