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授李軍紅在《簡養》中,寫過一段話:
「養生其實並不複雜,也不需要太多的技巧。
通過簡單的飲食、運動與休息,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就可以調理身體、保持健康。」
特別是中年以後,身體大不如前,心靈也疲憊不堪。
睜眼忙著家裡的瑣事、工作的難事,閉眼愁著兜里的錢、煩著孩子的學業。
大大小小的事,無時無刻不在消耗我們。
對此,山下英子說:
想要讓生活變得快樂,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扔掉那些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東西。
人到中年,對生活刪繁就簡,一切從簡,才是最養人的。
1
物質極簡
作家傅士德說,現代人的通病,是熱衷於擁有一切。
很多中年人因為混跡社會時間長了,物慾格外旺盛。
房子要跟人比誰大誰小,車子要與人比誰的奢華高貴,穿戴要顯示身份地位……
卻不知,人想要的越多,越是會淪為物質的奴隸,讓那些過多的慾望壓垮自己的身心。
懂得節制慾望,物質簡單了,你才能不為外物所累,活得舒適愜意。
錢鍾書在清華大學任教時,家中除了一張桌子和沙發外,幾乎沒有任何傢具。
連僅有的兩張椅子,也是用木箱替代的。
他家裡沒有電話,沒有電視,沒有錄像機。
但他一生都過得樂樂呵呵,隨心而自在。
正如白居易所說: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
到了一定歲數,一定要學會給物質做減法。
減少對物質的渴求,你才能回歸內心的寧靜和豐盈。
學會對生活去繁就簡,沒有了慾望帶來的負累,你才能精神飽滿,笑對生活的每一天。
2
言語極簡
你是不是經常為自己的話多而後悔?
年輕時總覺得滔滔不絕是一種能力,等你有了一定閱歷,慢慢就會發現:
對不該說的事保持沉默,才是最聰明的行為。
有一次,知名建造師李國強和老友一道參加飯局。
酒至三巡,很多人開始各種賣弄自己的知識。
他們有人肆意點評名家奇物,有人吹噓自己多厲害。
老友聽後,就跟李國強小聲說:
你可是行業大牛人,怎麼不說兩句。
李國強只是搖搖頭,轉而繼續看著那些人在那侃侃而談。
飯局散場後,李國強跟朋友笑道:
「我哪怕只年輕十歲,也會談古論今一番。但現在么,就算了。
我不喜歡聽他們吹牛,別人也不會喜歡聽我嘮叨。」
現實中有太多人習慣性吹噓自己,自以為什麼都懂。
卻不知話一多,只會惹人厭。
《心智》一書中說:表達欲太強的人,其實是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信心。
中年以後,與人交流,先收起說教欲。
不賣弄學識,不廢話連篇,不拐彎抹角。
能閉嘴就閉嘴,能少說就少說。
當你能守口如瓶、謹言慎行,就能避免80%的煩惱。
3
工作極簡
《麥肯錫極簡工作法則》中說:永遠不要雜亂無章地進行工作。
尤其是中年以後,精力快速消退,熬不夜,更拼不了身體。
這時,只有極簡工作,才能避免過多的自我消耗。
商業諮詢師大島祥譽,年輕時精力相當旺盛。
他能每天工作13個小時以上,大事小事悶頭就做。
可在41歲那年,他一下子覺得精力不夠用了。
一邊是孩子的教育,一邊是公司的管理,很多零碎小事讓他頭疼不已。
他當即意識到,自己不能再像從前那般無差別工作了。
他開始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來有序安排工作。
自己只抓最核心、最重要的事務,其他一律分配給下屬。
調整工作思路後,他的工作量減少了,精神也恢復了許多。
最終,他把公司做大的同時,還寫了好幾本暢銷書,成為知名作家。
正如法國作家拉羅什富科所說:
整天只知道為瑣碎的小事忙碌的人,必然成不了大器。
因為有目的地工作,人才不至於被瑣事消耗。
從今天起,為自己制定一份極簡工作計劃。
專註20%的要事,避免80%的雜事,工作才能順風順水。
4
關係極簡
作家孫犁在文章中寫道,他曾經很愛交朋友。
但凡有人上門,他都會一邊從書房跑出來,一邊高興地喊著:來了來了。
可後來他發現,這些人來看望他,都是別有目的。
對方要麼是托他辦事,要麼是請他題詞作文。
過多的人情來往,佔據了他的時間不說,還消耗著他大量的精力。
年輕時,他還尚能應付,可行至中年,他明顯力不從心。
白日里客套的寒暄,鬧哄哄的場面,更是環繞在耳畔,讓他難以入眠。
迫不得已之下,他決定能不見的人,堅決不見。
從此他開始深居簡出,這才得以創作出《風雲初記》《鐵木前傳》等名篇著作。
就像作家余華所說: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生命中有太多社交都是無用的。
泛泛之交不僅不會幫你排憂解難,還會帶來麻煩。
所以與其為之傷神,不如把重心內收。
用有限的時間,去做想做的事,去陪值得的人,才是中年人該有的醒悟。
5
信息極簡
有沒有發現,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每天大部分的閑暇時間都在看手機。
於是我們總會接收到各種亂七八糟的信息:有用的、沒用的,真實的、虛假的,積極的、負面的……
很多時候,人之所以感到疲憊,正是因為大腦接收了太多無意義的信息。
此外,它們還會誤導你、消耗你,蠶食你獨立思考的能力。
中年以後,人的精力、思維能力都開始走下坡路。
頻繁接收信息,會分散注意力不說,還會擾亂心智,以至於我們無法進行深度思考。
少看一會手機,少刷一會短視頻。
當你騰出了更多的時間去做有價值的事情,生活質量就會有大大的提升。
6
情緒極簡
醫學家露易絲·海曾研究過疾病與心理的關係,她認為:
「過度的憤怒會催生癤子;長久的情緒問題沒有解決,則容易導致高血壓;
鬱悶不樂、思想獃滯不流暢,和血液病有關;
長久忍受內心深處的憂傷與憤怒,則和癌症有關……」
對中年人來說,身體本就有很多疾病的潛在風險。
如果情緒再不處理好,則會雪上加霜。
著名中醫中里巴人說過一個案例。
有位中年人被裁員,一下子斷了收入。
心情不好的他,在開車時又跟人出了小磕碰。
想到要耽誤時間處理事故,那人氣得準備破口大罵。
結果還沒張口,因為急火攻心,引發了腦溢血,一下子倒在了地上。
自此,本就艱難的家庭,再遭重擊,妻兒只得以淚洗面。
所以人到中年,面對撲面而來的生活壓力。
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先排遣內心的情緒。
學會開解自己,凡事多往好處想。
放下負面情緒,保持心情舒暢,才能把身體調養好。
▽
巴爾扎克曾說過:
人生的大風浪中,我們應該學船長的樣子,在狂風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貨物扔掉,以減輕船的重量。
人一旦到了中年,就成了掌舵的船長。
我們載著家庭和工作,跟隨著生活的浪潮,起起沉沉。
一事接著一事,一關緊著一關,讓人不得停歇。
如果還像年輕時那樣,事事滿負荷處理,日子只會越過越累。
學會抓大放小,該舍的舍,該放的放。
把生活調到極簡模式,卸掉物慾的枷鎖,以平和的情緒面對一切。
當身心背負的東西少了,人也就自然會變得輕鬆快活起來。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