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壹心理,14年專業心理諮詢品牌,作者壹心理
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小時候父母不讓吃零食,長大後拚命吃;
小時候不讓買的玩具,長大後瘋狂收集;
小時候沒有新衣服穿,長大後天天買衣服;
小時候在家裡「缺愛」,長大後就在關係中拚命付出愛或者索取愛......
那些童年時我們想要卻得不到的東西,彷彿成了我們一生的執念。
於是,當我們長大有了獨立能力後,就會慷慨「宴請」小時候的自己。
在心理學上,這種行為被稱作童年報復性補償:
如果一個人在小時候,內心需求被長期忽視、抑制,就可能形成心理創傷,長大後就會想盡辦法不斷彌補童年的缺失,來填滿內心的匱乏感。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一聊:童年報復性補償行為。
讓我們一起回到童年,抱抱那個無助的自己,然後用更好的方式愛自己。
為什麼會出現「童年報復性補償行為」?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過:
「人的一生,總是在彌補童年的缺失。」
童年報復性補償行為,從心理學角度來解釋,是指成年人在行為上表現出對童年時期所經歷的不公、壓抑、限制等負面經歷的彌補和平衡。
其通常表現為過度的、不成比例的行為,如支配控制、追求完美、吸引關注、反叛等。
那麼,為什麼成年人會出現這種補償行為呢?
德國格式塔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也就是未解決的問題、未滿足的需求。
當我們對一件事有遺憾,或一些情感沒有被充分地體驗,這些「未完成事件」就會停留在潛意識裡,不知不覺被帶到以後的生活中。
比如我的同學小A,成年後一直想學鋼琴,她甚至夢過無數遍自己彈鋼琴的場景。
但小A已經學習大提琴多年,無暇再去學習另一種新的樂器。
小A一直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在長大後,突然喜歡鋼琴。直到有一次,她偶然和母親聊起這件事,才想起,原來她小時候一開始是想學鋼琴的,但因為父親更喜歡大提琴,所以強迫她學了大提琴。
所以,那些年少時期想要卻得不到的東西,我們以為早就忘記了,其實它已經深入骨髓。當我們每做出一些舉動補償童年的自己時,內心總會生出一種快感,好像可以填補童年的缺憾,讓內心得到滿足。
報復性補償的背後是一種情感上的反應、理性上的反思和行動上的嘗試。這種心理現象通常涉及兩個要素:被動的經歷和主動的反應。
在童年時期,個體經常會受到各種形式的傷害,包括父母缺席、不合理的期望、忽視和期待過高等。
如果沒有及時處理這些負面情緒,它們可能會在之後不斷積累,最終導致情感爆發和過度反應。
於是,在後來的生活中,這些個體可能會採取過分強烈的極端行為來回應曾經的經歷,以獲得心理平衡。
補償心理,究其本身也是一種「防禦機制」,是人在面對心理上的不安全、不舒適或不愉悅的情況時,採用的自我保護機制。
它旨在通過尋找新的方式和手段,來消除原有的心理缺失或創傷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從而緩解壓力和焦慮感。
簡單來講,我們拚命補償過去的缺失,只是為了讓自己能心安、讓自己好過點罷了。
一般來講,童年報復性補償又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物質上的報復補償
有的人小時候因為家庭條件、父母限制等原因,無法獲得一些東西,那麼長大後,這些人可能會用物質上的報復補償,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慾望。
這種補償方式,可能表現為過度購買物品或者追求奢侈品牌,也可能是不斷追求更高的社會地位和財富。
2、社交上的報復補償
在童年時期缺乏足夠的友誼、親密關係和社交支持的人,在成年後可能會試圖通過大量結交朋友的社交活動來彌補遺憾。
這種補償方式可能表現為頻繁社交、參加各種聚會、或經常主動與朋友聯繫等。
3、行動上的報復補償
在童年時期受到嚴格管控的孩子,可能會缺乏自主能力,因此在成年後會強烈追求自由、開放的生活方式。
比如小時候家長不讓玩的遊戲,長大後就拚命玩;小時候父母管控嚴格,分秒必爭,長大後就肆意浪費時間、報復性熬夜等。
同時,童年時受到很多限制的孩子,也可能會在以後的家庭、親密關係中表現出一些控制欲,試圖通過控制他人來獲得一些滿足感和掌控感。
難過的是,我們童年沒有得到的東西,成為了一個執念根植於心,長大後拚命自我滿足,只為治癒兒時的創傷。
為什麼我們補償了自己,還是不快樂?
我有一個朋友,小時候家裡條件不是很好,父母重男輕女,一直苛待她。
她曾經說過,自己的童年是黑暗的,常常吃不飽飯,穿的衣服也一直都是撿親戚家孩子剩下的。
好在後來,她考上了大學,徹底離開了那個小山村。畢業後的她,能力出眾,有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外表光鮮亮麗。
但童年的經歷一直影響著她,她每個月一收到工資,就開始瘋狂購物,看到漂亮的、可愛的東西就會立刻下單,即便她根本用不上。
她家裡有各種各樣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堆得滿滿當當,有一些甚至放到過期也沒有拆過包裝。
購物的支出,已經影響了她的正常生活,但她無法控制自己。
其實她每次花完錢後,也會為此感到苦惱,多次走進心理諮詢室尋求解決辦法。
適當地補償童年,是愛自己、治癒自己的方式,但為了治癒過去的痛苦,而補償過度的話,也可能迎來新的痛苦,甚至會對自己造成更大的傷害。
大部分的人,在進行童年報復性補償時,內心的快感一閃而過,隨即湧來的情緒卻是空虛和無措。
這是因為,童年時我們經歷的不僅僅只是物質缺乏,更深層次的是情感缺失。
我們所追尋卻一直得不到的,是「愛」。
所以讓成年後的我們無法釋懷的,從來都不是那個具體的東西,而是那個童年時提出需求,卻從未被滿足和重視的自己,是不被愛的自己。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里,女主角松子,因為從小受到父親的忽視,導致內心十分缺愛,童年的她,即便每天拼盡全力討好父親,仍然得不到太多關注。
長大後的她無法釋懷童年的傷痛,開始通過「報復性談戀愛」,來補償那個缺愛的自己。她一直都在向外界不斷索取愛,她認為自己沒有別人的愛,壓根活不下去。
為此,松子把人生的全部籌碼都壓在別人身上,一次次愛上不愛自己的人,最後遍體鱗傷。
她看似一直在「補償」自己,卻始終不知道自己內心最缺失的,是正確愛自己的能力。
童年時的我們,幼小、無助,一切都要依靠大人,如果那時我們無法在一個充滿安全感的、健康的成長環境下長大,那麼成年後的我們,就可能會因為缺愛,而產生沒有安全感、自我價值感低等負面影響。
而這些負面影響,放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是艱難且沉重的。
因為在我們需要的時候得不到,長大後即便拚命去夠到了,也早就變味兒了。
學會愛自己,才能和過去和解
幸運的人總喜歡回憶童年,而童年不幸的人,卻覺得終於從噩夢中掙脫,由衷地感慨一句:「長大真好」。
彌補童年的缺憾,是大部分人一輩子都要學習的課題,如果我們能儘力與自己的童年和解,就有可能迎來新生。
著名心理學家埃格爾博士告訴我們:
「自由的基礎是具備選擇的力量,而走出困境的關鍵在於以何種態度、何種方式回應我們的遭遇。」
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1、理解和接納自己的內心需求
如果你是一個有「童年創傷」的人,那麼我想先給你一個大大的擁抱:
一個人好好地長大,盡自己所能愛自己,你已經很棒了。
所以,請你理解、接納自己的這種補償需求和行為,不必為此感到過度愧疚。小時候很渴望卻得不到,長大後有能力了,你當然可以好好滿足自己,你不需要帶著太多遺憾過這一生。
2、探索補償行為背後的心理缺失
但如果你發現過度消費、進食、熬夜、在關係里過度付出等行為,沒有讓你變得更快樂,反而更痛苦了,不妨問問自己:
你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是那些外在的物質?還是不被重視、不被愛、不被接納的缺憾?你是否還有更好的方式愛自己?
否則做再多事情,都填補不了內心的黑洞。
3、平衡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關係
如果你發現,自己真正在乎的並不是那些物質,而是被忽視的情感和缺乏愛的體驗。
你需要認清一個事實:你已經是成年人了,不用再像孩子一樣,什麼事都需要聽父母、長輩的,你可以自己去生活,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勇敢和過去的自己告別,才有機會去擁抱未來。
你可以找一個合適的時間,與童年的自己舉行一場告別儀式。
比如,去一次童年時想去卻沒能去的遊樂園,從早玩到晚;回到小學門口的小賣部,把當年想吃卻沒錢買的零食,統統吃個遍;去見一個兒時的好朋友,和TA一起回憶過去,一起告別當年的自己;寫下一封信給過去的自己,告訴自己要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接受過去發生的一切,然後離開過去。
我們需要平衡好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關係,不要犧牲現在的生活來彌補過去的傷痛,也不要因為過去的傷痛而忽視未來的發展。
4、提升自我價值感,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愛是治癒童年創傷的良藥,即便我們無法要求他人來愛我們,但我們可以選擇愛自己。
只有先在意識層面發生改變,相信自己值得幸福與美好,你才有機會得到這一切。
然後,再慢慢試著重建「自我價值感」。
你可以通過看書、旅行、體驗新事物等方式,養成持續學習的習慣,從不斷完成一件件小事開始,增加自信和滿足感。
一定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生活。這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樹立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標,制定為之努力的計劃。
把注意力放回自身,不斷提升自我價值,才能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看到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時刻謹記: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認真照顧自己的身體和感受,在不傷害他人的基礎上,做一切能讓自己開心的事情,遵循自己的意願生活。
生活已經給我們出了很多難題,所以我們要學會放過自己。
雖然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我們要以更好的姿態去迎接未來。
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過去的不幸中告誡自己:
不要總是做最受傷、最吃虧的那個人。
寫在最後
如果有一天,能夠回到過去,遇見小時候的自己,我一定會抱抱她,安慰她:
「沒關係,總有一天你會長大,你會有能力好好愛自己。」
然而我們回不到過去,所以我們要常常抱抱現在的自己,告訴自己:
你不要彷徨,也不要害怕。
即便我們的童年不夠幸福,我們依然可以學會溫柔地對待自己的內在小孩。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原來還是會有人在背後,默默地愛著你。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佳霖
編輯:一顆多肉、Jessica
圖源:unsplash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14年專業心理諮詢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