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妻子實名舉報某高校副教授許某婚內出軌,校方將女方晚上約出來,在公園傳達校方處理意見,要求女方保密,此後,校方稱許某已離職,不再回復女方公示處理意見請求,這位年輕母親在產後三個月發現丈夫與女助理的曖昧聊天記錄時,或許從未想到,這場婚姻背叛會牽扯出高校師德監管的「地下操作」。
梳理時間線,處處是諷刺。許某在妻子懷孕期間成立公司,將女助理頻繁帶回家中,以「幫忙看孩子」為幌子發展婚外情;女助理男友主動聯繫曹女士揭發,手機里的露骨聊天記錄讓背叛無處遁形;更奇葩的是,承諾「嚴肅處理」卻選擇深夜在公園宣讀「停科研、打卡上班」的輕罰,學校官網至今未公示結果,涉事教師簡歷悄然消失,校方告知曹女士許某離職後,彷彿事件已經與學校無關了。(源自大河報、網友@我是星星xy文章等)
曹女士發文質問,師德問題的處理僅以離職作為重點,怎麼能形成震懾?會不會損害公眾對教育的信任?我們在傳遞怎樣的價值觀?為下一代樹立怎樣的生存法則?
怎麼看待校方的處理?
根據《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師德舉報應24小時內上報、2個工作日內啟動調查。但曹女士的舉報拖了三個月,最終竟以「非正式通報」草草收場。更諷刺的是,校方自詡「依規處理」,卻連最基本的調查流程都不敢公開。
對比教育部通報的同類案例,該校差距立現。2021年,教育部下發的師德警示案例中,某高校教師郭某婚內出軌,被處開除黨籍,崗位降級,解聘;某高校教師與女大學生發生不正當關係,被處刑2年多,喪失教師資格,解聘。而此事件中,許某僅被暫停科研(教師核心工作之一),教師資格毫髮無損。校方辯解「許某是校聘副教授(無編製)」,但這恰恰暴露監管盲區——非在編教師就能降低道德標準?
有網友尖銳評論:「今天辭職躲過處分,明天換個學校繼續禍害?」 事實上,《教育部師德專題教育資料彙編》明確規定:師德失范者即使離職,也應納入行業黑名單。但現實中,缺乏全國聯網的師德檔案系統,讓「換個馬甲重出江湖」成為可能。
這起事件最可怕的,不是一個人的墮落,而是一套監督系統的失靈。從「小樹林密談」到官網撤簡歷,校方所有操作或在避免留下書面證據;曹女士要求公示處理結果,反被校方報警指控「擾亂秩序」,印證了《師德問責》研究的結論——高校常把舉報人當「麻煩製造者」而非監督者;當985博士、哈佛聯培精英的光環與孕期出軌掛鉤,公眾對「教授」二字的敬畏正在瓦解。
寫在最後
當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把師德處理變成「小樹林里的秘密」,傷害的不僅是曹女士,更是千萬家庭對教育的信任。
建議有關部門調查並公示結果,追究校方違規操作責任,給曹女士一個交代;將師德污點納入全國教師信用系統,讓離職≠洗白,給行業立規矩;別再讓公園小樹林成為教育恥辱的見證地,象牙塔的光明該照進每個黑暗角落,給社會以信心。
畢竟,容忍一個出軌副教授的代價,可能是整個時代對高等教育的信仰崩塌。
你怎麼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路,圖文不相關,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