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智慧的活法:退

作家亦舒說:

「命運的旅途中,每個人演出的時間都是規定的,該退場的時候,多麼不捨得,也得退場。」

事物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物極必反,水滿則溢,月圓則缺。如果你已經抵達一定的高度,捨不得退場,命運必然是登高跌重,萬劫不復。

一個人最智慧的活法,就是遵循天道,知退。


該退的名利,要退

越王勾踐是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他的成就得益於兩個人的輔佐,文種范蠡

他們功成名就之後,范蠡找到文種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現在越王已經打遍天下無敵手,我倆沒什麼用處了,還是及時隱退吧。

文種不以為然,認為自己功勛赫赫,正是享受功名富貴的時候,怎能捨棄大好前程。

范蠡說不動他,只好獨自離開,隱居山林,泛舟五湖。而文種果然被越王賜死。

老子說:功成身退,天之道。

追名逐利是人的本性,但我們必須保持清明的理性,功成身退,不讓自己成為別人的犧牲品。


該退的圈子,要退

生活中很多人都只能陪你一程,而不能陪你一生。

當一個人的位置,資源和層次改變了,他的圈子也會隨之變化,這不是世故或者勢利,而是事物應有的發展規律。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里的祁同偉,有本事有才華,也有大好前程。但他一直被原有的圈子消耗,比如在他當上公安廳長之後,一事無成的發小來找他安排工作,村裡面的七大姑八大姨紛紛找他辦事情,祁同偉不惜違反原則和法律,幫助大家排憂解難。

他的老師兼上級高育良說:他恨不得把老家村子裡的土狗,都弄到公安廳來當警犬。

正是因為講情義,好面子,被原有的圈子消耗和拖累,讓祁同偉逐漸喪失做官的原則和底線,一步步滑向深淵。

一個人只有遠離消耗自己的圈子,靠近滋養自己的圈子,才能擁有積極健康的生活。


該退的慾望,要退

胡惟庸是洪武年間非常有作為的一個丞相,他的能力大,野心也大,本事多,慾望也多。

他不滿足於做一人之下的中書省丞相,一邊勾結驕兵悍將,掌握軍權,一邊束縛朝廷百官,把持朝政,並且一而再再而三挑釁朱元璋的忍耐力,最後,朱元璋斬殺胡惟庸及其黨羽三萬多人,並在中國歷史上徹底終結了丞相制度。

古話說: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人生就是一團慾望,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會感到痛苦,慾望得到滿足,就會感到空虛無聊。只有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清退生命中的一些慾望,清心寡欲,才能平安喜樂,行穩致遠。


結語

有一首著名的禪詩:

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凈方成稻,後退原來是向前。

往後退是為了明哲保身,往後退是為了更好的向前走,往後退是一種深邃宏大的人生智慧。

知退,人生才能遊刃有餘,從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