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好客的民族,「以禮待人」幾乎是每個中國人都會認同的為人處事知道。在著名歌曲《歌唱祖國》當中,也有著「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有獵槍」這樣情感鮮明的歌詞。
這也反映出在文化的影響之下,中國人在傳統上其實是很願意有親友到家中做客的。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
相信現如今的人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看法,那就是將別人請到家裡來做客似乎越來越不受歡迎了,甚至對於大部分人而言,讓別人到家裡來做客所帶來的「壓力」是相當明顯的,尤其是大多比較「社交恐懼症」的年輕人。
其實不光是對於年輕人來說,即便是有些閱歷豐富、與人交往經驗充裕的老年人,現如今也不太願意請人到家裡來做客。
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在他們正值壯年的年代,將親朋好友請到家中做客幾乎可以說是對於客人的「最高禮遇」了:不但讓客人感受到家的溫暖,更是親手烹飪菜肴給客人吃,可謂是「賓至如歸」。
然而在如今,為什麼連老年人也不願意這麼做了呢?其實當我們仔細去思考這個問題時,還是可以結合當下的社會環境得出一些結論的。
1.由口頭語看待客之道變遷
其實我們都非常熟悉,口頭禪從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某個群體在某個時代當中所受到的文化的影響。
在傳統中國,人們生活在一個非常典型的人情社會當中,大家在一個小的圈子當中相互見面打招呼的時候,頭禪往往就是「吃了嗎?沒吃上我們家吃去吧。」這樣非常「接地氣」的問候。
這並不是表示當時的人們喜歡以吃飯來衡量彼此之間的關係,而是切實地反映出了請別人到家裡吃飯或者做客這個行為。
在之前傳統社會當中是非常受到認可的,人們將被邀請以及邀請別人都視為是一種關係親密的認可。
但是到了今天,一方面人們愈發的傾向於在一個小的社會空間當中相處,不管是自己的家庭當中,還是自己的工作單位。
往往人們的生活半徑是一個非常小的範圍。所以漸漸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開始變得冷淡,通過邀請別人到家中吃飯來表達問候的方式,也逐漸看不到了。
現在人們見面之後打招呼的方式更加傾向於一些寒暄或者是就當下的熱點問題展開一定的討論,然後匆匆的分別,幾乎不願意再多待上一分鐘。
再加上互聯網和移動媒體的發達。移動設備和網路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人們先前社交的缺點,有的人寧願在家中看電視,看手機,刷短視頻,也不願意親自走出門去和他人進行交往。
所以我們簡單地通過人與人之間問候語的變化也可以發現,社會在發展人員之間交往的方式也在變化。總而言之,在當今社會邀請他人到家中做客似乎是一件難以開口的事情。
2.成本與精力的消耗
除了人與人之間距離感的增加之外,是為了表達我們對他人的一種認可,對於彼此關係的一種肯定,加上我們的傳統文化對於待客之道的強調。
所以一般家中來客人的時候,主人都會把家中收拾一番,同時以最好的吃食招待來訪的客人。
這樣一來,從比較實際的物質角度出發,當有人到家中做客時,無論你們的關係如何,從主人的角度來看,一定要拿出最好的態度去面對。
這樣一來準備食物的成本、收拾屋子的成本、甚至是由於招待客人而空出來的時間成本,都是作為主家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對一個普通的上班族而言,假如有同事表示到家中來做客,那麼勢必會挑一個自己休息的時間,好好準備一桌吃的喝的,然後將家中好好地打掃一下,等朋友走了之後還要收拾。
這樣下來不但犧牲了自己寶貴的休息時間,還不得不因此而花費一筆錢,還要付出一定的勞動力。
這樣的請客經歷,想必對於很多人而言都是難以承受的,甚至有的人會想我如果有時間,為什麼不自己休息一下吃點好的呢?
儘管這一點的看法有一些物質,但不得不說這是十分實際的影響。人們在進行社會交往時,同樣也要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
3.客人有可能會帶來不便
社會交往的前提是平等,簡而言之就是相互尊重,所以當其中某一方有一些令人難以接受的習慣或者是行為時,就會導致彼此之間的關係受到消極影響。
比如說去別人家中做客這件事,有的人難免會有各種習慣,比如說有的人喜歡抽煙、有的人喜歡喝酒卻又不勝酒力、還有的人做客的時候話非常多......這些所有不太好的行為,雖然並不是其本人有錯誤,但是當其去別人家中做客時,總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於是對於那些老人來說,他們會認為,自己已經一把年紀了,既然還要與人進行社會交往,那麼目的就是發自內心地與之進行交流。
所以即便是請客,也是請最親密的家人或者是幾十年老交情的人,一旦有人抽煙、喝酒或者是不太愛惜別人家裡的東西,那麼等他們離開之後,家裡就會非常亂,同時也很影響心情。
但是如果依然要請人進行交往,那麼他們一般會選擇去外面的飯店吃飯,這樣雖然會多花一些錢,但是在吃完飯之後不必再考慮收拾家裡的事情,同時也顯得比較「有面子」,也是在此前提之下,各種飯店的生意越來越好,人們也開始形成一種「請人在外面吃飯」的觀念。
總而言之,儘管請人到家裡吃飯的行為是有著諸多好處的,但是對於現在社會當中的人們,尤其是老年人來說,「請客」有諸多不便,漸漸不受歡迎。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達
編輯 | 萬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