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丨見過世面的人,脾氣都很小

按鈕 收聽朗讀音頻

文/洞見pumpkin

電影《一代宗師》里有一句話:「練武之人有三個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其實,一個人的修養,也是這樣的三重「境界」:見自己,觀本心而愈豁達;見天地,覽乾坤而容不同;見眾生,閱萬物而生善意。

胸中有丘壑,眼中自然無風波。見過世面的人,都會有溫和穩定的情緒。

見自己,內心強大

有一隻獅子被一隻小老鼠不斷挑釁,卻紋絲不動。

別的動物很納悶,問它:「你是百獸之王,還怕老鼠嗎?」獅子說:「我不是怕它。對它發怒只會顯得自己心胸狹隘,而這隻老鼠卻會獲得挑戰百獸之王的殊榮。」

弱者易怒如火,強者平靜似水。

如果一個人自身沒有定力和自控力,便會很容易被周遭的事物牽著鼻子走,被情緒左右。如若他可以時刻保持內心的簡單和澄明,為人處事便會用一種超脫和瀟洒的態度來應對。

有人問余光中:「該怎樣應對那些天天找你茬,追著罵你的人?」余光中說:「他天天罵我,證明他生活中不能沒有我,而我不搭理,證明我的生活可以沒有他。」

「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器量小的人,任何風吹草動,雞零狗碎的小事,都能讓他們跳腳;器量大的人,遇到天大的事情,都能穩住情緒,收住脾氣。

當你凡事內省,內心堅定,所有來自旁人的評價,都是在幫你更好地修鍊自己,成就自己。

見天地,包容不同

當一個人局限於一方天地,看不到遼遠的世界,他就只能困於自己既有的生活經驗。一個人所站的高度,思想的深度,決定了他的胸襟和氣度。

魯迅和林語堂,曾是至交。後來時局動蕩,林語堂性格隨和,用柔和的筆調,曲折地表現對現實的不滿,魯迅剛勁生猛,則以文字為匕首,化身文學鬥士。理念上的不合,使兩人漸行漸遠,從此再無合作。可即便最後分道揚鑣,他們仍能理解和尊重彼此的處境和選擇,保持著君子之交的體面。

1936年,魯迅因肺結核逝世,林語堂聞之大悲,寫下:「魯迅與我相得者二次,疏離者二次,吾始終敬魯迅……大凡以所見相左相同,而為離合之跡,絕無私人意氣存焉。」

見過世面的人不偏狹,能尊重與他不一樣的人,儘管彼此立場不同,所站高度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會不同,但仍能尊重與他不一樣的人,並不會把個人想法和觀念強加於人,更不會隨意放縱自己的情緒。

走的路多了,看的景多了,自然有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胸懷。和不同的人交流互動,領略差異化的生活方式,就有了「大度兼容,萬物兼濟」的格局。

真正見過世面的人,胸襟越大,眼界越高,就越能理解更多不同的人和事。

見眾生,懂寬恕

網上有人問:「怎樣才算見過世面?」

有個高贊回答說:「有能力而懂謙卑,有財富而懂節約,有地位而懂弱小。」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見過世面的人,不是沒有憤怒的情緒,只是因為經歷過,所以也想給別人撐起一把傘。

木心曾有過一段多年艱難的牢獄之災,他被關在陰暗潮濕的防空洞里,喝的是污水,吃的是餿饅頭和霉鹹菜,終日與老鼠、蒼蠅為伴。深夜無人之時,他拿出偷偷藏起的筆墨,寫下65萬字的《獄中筆記》。全文沒有控訴和譴責,有的只是對藝術、美學以及音樂的思考和感悟。

梁文道曾看到木心50多歲時的照片,驚嘆道:「這哪裡像是一個坐過牢的人,好奇怪,好奇怪的一個人。」因為照片上的木心,臉上沒有一絲抱怨和苦難。他不曾怨天尤人,撰寫苦難回憶錄時,只留下輕輕一句:「不知原諒什麼,誠覺世事盡可原諒。」

人生一定會遇到許多挫折或挑戰,每個人也會經歷一段至暗的路。但那些如履薄冰的日子,往往最能激發出人內心的能量,賦予與命運抗爭的鬥志,所以永遠不要低估自己的心力與鬥志。

余秋雨在《山居筆記》中說過一段話:「成熟,是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喧囂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能夠看得很遠卻並不陡峭的高度。」

目之所及皆是風景,所到之處皆被暖陽。

願我們都成為見過世面的人,站得高、看得遠,內心強大而充實。

主播:丁謙

媒體人

文章來源:洞見(ID:DJ00123987)

作者:洞見pumpkin,不是每一種觀點,都可以叫洞見。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編輯部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註民生的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