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人世間」故事|張興芬:我家的兩個「寶貝」

在端午節這一天,老母親不幸去世,在收拾母親的遺物時,發現在內室的角落裡用床單蓋著兩個「寶貝」——姐姐的縫紉機和父親的自行車。這兩個老物件勾起了我年少時的回憶,這兩件「寶貝」有著太多的故事。

姐姐沒有上過學,但很擅長做手藝活,能把窗花剪得有模有樣。姐姐十二歲的時候,母親就把她送到鎮子上的裁縫店學習縫紉技術,由於不識字,學習縫紉非常困難,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學會了做衣服,因此姐姐總是叮囑我們好好學習,千萬不要像她那樣做個「睜眼瞎」。自從姐姐學了裁剪縫紉技術以後,她是多麼想擁有一台屬於自己的縫紉機。勤勞的父親看透了姐姐的心思,為了圓姐姐的夢,變賣了家裡的驢和豬,七拼八湊,終於給姐姐買回來了一台黝黑髮亮的「工農牌」縫紉機。

那時的我們買不起新衣服,姐姐就到集市上買來大小相當的粗布,用尺子給我們量好尺寸,然後用粉筆在布上畫滿各種各樣的線條,再用剪刀裁好,最後通過操作縫紉機,我們弟妹幾個的衣服就成型了。

姐姐不僅給自己家人做衣服,也給街坊鄰居做。在我的記憶里,姐姐總在忙活,尤其過年的時候,是她最忙碌的日子。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做衣服的布料會接二連三地送來,只要有人請求,姐姐便滿口答應著,白天在田裡幹活,晚上便忙活著趕製衣服。姐姐做衣服是分文不取,老鄉們便會帶些花生瓜子等年貨略表心意,姐姐也總會婉言謝絕。姐姐始終覺得能為全村的鄰居們縫補衣服,是最開心的事。這讓父親感到驕傲和自豪,經常教育我和弟妹們要向姐姐學習。

難忘1983年的除夕夜大雪紛飛、寒風刺骨,為了讓鄰居們能在過年時穿上暖和的新衣服,姐姐把做好的一大摞衣服挨家挨戶送去,直至全部送完,姐姐才鬆了一口氣。可是姐姐在回家的路上,不慎滑倒跌落山崖,因傷勢過重不幸離世,年僅22歲。全村人含著悲傷送走了姐姐,那年的春節全村都沒有放鞭炮。

雖然父親已經去世三十多年了,但是父親與他的自行車的故事卻令我記憶猶新。那是1980年,我們全家人省吃儉用攢了兩年錢才買了第一輛自行車,同時也是全村的第一輛自行車。父親整天把車子擦得鋥光瓦亮,還在車尾繫上大紅綢。儘管父親對這輛「座駕」倍加珍愛,只要街坊鄰居來借用,都會爽快地答應,毫不吝嗇。

父親作為一名黨員,也是村裡的副書記,經常要半夜起來去很遠的地方開荒種地,帶領鄉親們發家致富。那輛自行車就是他最忠實的「伴侶」。那輛自行車的運載能力很強,割下來的高粱、成袋的地瓜干在貨架上用長繩捆綁好,從後面根本看不見推車子的父親。每到秋收時節,父親推著自行車先幫村裡有老弱病殘的人家一趟趟地把農作物從地里運回家。再到運自家的地瓜干時,經過三天才晒乾的地瓜干已被大雨淋濕。那時年幼的我總是在心裡埋怨父親只知道幫人家幹活,而完全不顧自家的糧食情況。

這輛承載著父親的希望和滿滿的貨物默默運轉著的自行車成了我家的「功臣」。父親最大的心愿是能讓全村人吃飽穿暖。不知道是姐姐的早逝給父親的打擊過大,還是父親勞累過度,父親帶著遺憾於1989年病逝,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如今,姐姐的縫紉機和父親的自行車也退出了舞台,家裡的衣服不用再手工製作,而是直接買新衣服,自行車也不再是稀有的寶貝,家家戶戶都有了私家轎車,老百姓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我會繼承母親的遺願:把這兩個寶貝收藏好,把樂善好施、助人為樂的情懷傳承下去。

(作者:臨朐縣第三實驗小學 張興芬)

來源:「學習強國」濰坊市臨朐縣通訊站

作者單位:臨朐縣第三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邱琳 莫元婧 陶雲江 鄭志俠

轉載:郝鳳婷

審核: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