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方才讀懂一個「緩」字

驀然回想起前公司老總為我臨別踐行時說的一句話:什麼時候明白了「事緩則圓」,你也就差不多修鍊到家了。他說的漫不經心,我聽的毫不在意,躊躇滿志、意氣風發的我點頭稱是。光陰荏苒,待得讀懂人已不惑!

當今時代瞬息萬變,快節奏驅趕著人們爭分奪秒、一刻不停地埋頭向前奔跑。好像片刻懈怠,前方本屬於自己的一舉成名或是一夜暴富都將易主。可回望來路,除了疲於奔命、壓力山大和茫然不知所措,似乎只剩下碎銀幾兩。

我們孜孜以求的速度和效率難道不對嗎?

論語·子路》【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裡孔子告誡我們:急功近利地一味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

因而,我們需要辯證地審視快和慢。快慢之間的言行舉止,前人給我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寶貴經驗:事緩則圓、人緩則安、語遲則貴。

事緩則圓是認知高度的體現

事緩則圓是有理論依據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的著作《思考,快與慢》,深入研究和闡述了人類快慢兩個系統的思考模式。其中快思考是依賴直覺作出無意識的思考,而慢思考是人主動控制下有意識的思考。由於快思考系統運行快,腦力消耗不多,大腦天生的惰性往往選擇這種易導致偏見和失誤的模式,而忽視能夠主動控制、有意識的慢思考。這個獲獎的研究理論使我們明白:面對重要事物,最好跨越輕鬆快速卻易錯的快思考,冷靜一下,讓我們進入到受控且有意識的慢思考,往往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這則揠苗助長的寓言表明: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事物的運行有著其內在的客觀規律,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認清大腦的思考模式,並遵循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謀定而後動,定能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判斷。所以說「事緩則圓」是認知的體現。

事緩則圓是正確的處事態度

「事緩則圓」出自清代俞萬春的《蕩寇志》:「看來此事,事寬則圓,急難成效」。意思是遇事不要操之過急,而要慢下來冷靜思考,才能獲得圓滿的結局。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訟。訟者至,輒好言諭之曰:「明日來。」眾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來」之謠。及訟者逾宿忿漸平,或被勸阻,多止不訟。豫皦皦著名績,尤以愷悌稱。】

文章節選自《明史·趙豫傳》。講述了趙豫剛到任松江府時,擔憂那裡喜好訴訟的民俗。每每遇到訴訟者,他總是好言勸誡:「明日來」,眾人因此都笑話他,還有了「松江太守明日來」的歌謠。等過了一夜,訴訟的人忿怒漸漸平息,或者被他人勸阻,大多都停止了訴訟。趙豫在任不僅政績斐然,還以和樂平易而著稱。 故事告訴我們,遇事之初,人們往往很難在短時間內了解事物的全貌,也沒有充足的時間考慮,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捋清事物的前因後果,再來處理事情,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事緩則圓是一種曠達的氣度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一生勤於政務,經濟發展迅速,清朝因此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公元1674年,吳三桂耿精忠接連反叛,康熙卻一反常態地上幸南苑行圍,正是他的從容淡定給了群臣眾將信心,從而順利度過危機。 所以,遇大事時不能心浮氣躁,要以一種處變不驚、事緩則圓的曠達氣度,先冷靜下來、三思而後行。

人緩則安,人安方得持久

公元1356年,明太祖朱元璋全殲采石磯元朝水軍,進而佔據集慶(今南京),此時盤踞浙江、四川和湖廣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等相繼稱王,朱元璋深知自己力量還不夠強大,在強敵環伺的局面下,明智作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抉擇,最終一統天下,成就霸業。這不正是「人緩則安」很好的體現嗎?

再說當下,事事速度為先,君不見為了「爭分奪秒」,交通事故頻頻發生,家破人亡的慘烈場景著實令人心寒。要想人安必要人緩,人安方得持久。

水深則流緩,語遲則人貴

水深則流緩,語遲則人貴」出自西漢戴聖所著《禮記》。字面意思是水越深流速越緩,有涵養的人說話越慢。穩重的人說話總是慢條斯理、深思熟慮,既避免了禍從口出,也給人遇事沉的住氣,心胸寬廣的感覺。

號稱「華夏首望」的琅琊王氏,始於春秋,歷千年而不衰。門下人才濟濟,九十餘人出任宰相,著名大書法家王羲之也師出名門。琅琊王氏沿用至今的六字家規「言宜慢,心宜善」,應當是造就名門望族長盛不衰的不二法寶。

總而言之,情急招損,事緩則圓。謹記踐行「事緩則圓、人緩則安、語遲則貴」的金玉良言,必當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