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詩人海涅說:我寧願用一小杯的真愛織成一個美滿的家庭,不願用幾大船的傢具,組成一個索然無趣的家庭。
由此可見,一個幸福的家不在於它有多少間房子、多少件傢具,而在於它蘊含了多少愛。
01 家人和睦相處就是幸福
《禮記》里寫道:父之篤,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意指:父子親近,兄弟同心,夫妻恩愛,家人齊心,財富就會自然聚集而來。
的確,家人和睦相處,是一個家庭興盛的根本。一個人縱然是家財萬貫,如果家裡整天雞飛狗跳,「戰爭」不斷,他的生活也是苦不堪言,而且霉運也會接踵而來。
三世同堂,好比廚房裡的鍋碗瓢盆,哪有不相碰的?難免有矛盾、爭執。
但是,家庭又不是法庭,爭個誰輸誰贏又有何意義呢?婆媳之間如果總是斤斤計較會讓雙方心存介蒂,長此下去,不僅讓婆媳關係緊張,還會直接影響到兒與媳的婚姻質量。
因此,婆婆啰嗦,媳婦不要厭煩,兒媳年輕,老人應該忍讓。只有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將心比心,才能避免爭執和誤會。
夫妻相處難得糊塗,太較真就會橫看豎看都不順眼。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男女,如果戴著放大鏡看自己的配偶,自然會覺得對方一身毛病。當夫妻吵了架,千萬不要記仇,要多念對方的好處,不要總是窮追猛打「翻舊賬」。
人常說:家和萬事興。吵鬧生災,和氣生財。一家人同心同德,事事都會順順利利,夫妻關係也會如琴瑟和鳴。反之,即使整日錦衣玉食,也不會覺得幸福。
正如歌德所說:無論是國王還是農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
02 親人經常相伴就是幸福
漫漫人生路上,因為有了親人的陪伴,我們的心才不會孤獨凄涼。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會變得孤僻;妻子缺少丈夫的陪伴會變成怨婦;老人缺少子女的陪伴會變得抑鬱。
曹雪芹說過,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這說明在感情這方面,女人心思細膩敏感,比男人更渴望心靈的撫慰。
女人心細如髮,所以更注重點滴的瑣碎的愛。在她的生日里,她可以不介意你送給她的禮物是否貴重,但一定是你親手為她點燃了生日蠟燭。節假日,她可以不介意你沒能力讓她出國旅遊,但你能騎著摩托車帶她兜風就會讓她倍感幸福。
在女人看來,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相守是最溫暖的承諾。
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樣: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陪你一起慢慢變老。因為你的陪伴,所以她更依賴你,因為依賴你,所以她更愛你。
女人最害怕深愛的男人冷落她,因為冷落往往是拋棄的前奏,而陪伴則是在意和珍惜的表現。所以千萬別安慰女人: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做為男人,別讓妻子長期獨守空房就是你最好的愛妻子的方式。做為父母,也不要總是把孩子丟給電腦、丟給爺奶。任何遊戲和節目的樂趣也代替不了父疼母愛的快樂,而父(母)子(女)情也絕非祖孫情能夠代替。
做為成年的子女,經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聊聊天、下下棋就是對老人最好的安慰。別讓父母親手操持了一桌好菜,盼你回來吃頓團圓飯都成了一種奢求。
有多少空巢老人都是兒女雙全的,卻只能天天形影相弔,獨守空宅,只能倚門翹首,對兒女望眼欲穿。這是多麼令人心酸又無奈的現實!
陪伴親人是你的義務,也是表達愛的一種方式。萬貫金錢怎能填充精神的空虛?豐厚物質怎能彌補情感的缺憾?
因此,讓人倍感幸福和溫暖的事就是有親人經常相伴。
03 夫妻白頭到老就是幸福
在今天這個離婚率直高不下的年代,「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白首夫妻更顯可貴。
多少人結婚後大呼:進了愛情的墳墓!他們卻忘了當初是自己自掘「墳墓」。
富蘭克林說過:結婚之前要睜開你的眼睛,結婚之後可要一隻眼睛開一隻眼睛閉。
可是,那些熱戀中的男女往往在婚前被愛情眩惑了眼睛,才會情人眼裡出西施。而婚後卻又過於明察秋毫,覺得愛人身上無一是處,這才導致雙方不能堅持走到最後。
其實不是愛情過期變了質,也不是婚後愛人「原形畢露」,只是因為他們一直沉醉於愛情的羅曼蒂克,無法溶入柴米油鹽的平淡生活。
愛情是浪漫的,但婚姻是現實的。男人走進婚姻,不僅要犧牲以前的瀟洒自由,還要增添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而女人進入婚姻,就意味著不能再當嬌公主了,你要擔當起持家和相夫教子的責任。
婚姻生活里不全是浪漫唯美,更多的是平平淡淡的真實。正如巴法利·尼克斯所說:婚姻是一本書,第一章寫的是詩篇,而其餘則是平淡的散文。
那些熬不過「七年之癢」的夫妻,是因為沒看透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不過只有一步之遙,但這一步卻是雙方用信任、理解、尊重和包容鋪出來的。
巴爾扎克說:夫妻間是由相互認識而了解,進而由彼此容忍而敬愛,才能維持一個美滿的婚姻。
因此擁有一個愛你、懂你、讓你、敬你的伴侶,你就是人生最大的贏家,因為你收穫了最美滿幸福的婚姻。
人生在世,住別墅豪宅、享榮華富貴也算不上幸福。真正幸福的家,是家人和睦共處,是夫妻恩愛互助;是父母健康常在;是兒女承歡膝下;是所有親人都一生平安!
(編後語:朋友們,這篇是我19年發表在百萬粉絲的大號正能量上的一篇爆文,相信你讀了一定會產生共鳴。覺得文章不錯,還請點贊轉發。也歡迎你留言,談談你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