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文化】遇急事要緩,遇大事要靜,遇難事要變,遇順事要斂

品現於事,心藏於身。

生活中,很多人遇事時便沉不住氣。

但也有人「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在危機關頭,用清醒的頭腦想出辦法,來解決當下困境。

其實,一個人遇事的第一反應里,藏著他成長過程中所積累的學識、見識、品格和修養。

如何處理、解決問題,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氣度和胸襟,見識和格局。

01 遇急事要「緩」

格言聯璧》中說: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弟子規》也說:「事勿忙,忙多錯。」

急事,總是給人壓力,亂人心智。

緩,是先緩平心態,認真觀察,理清思路,確定方案,是給之後行動的準備時機,以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遇到急事,如果心浮氣躁,急於求成,往往會出錯。

清代周容在他的《春涵堂集》中,記錄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一年冬天,周容想從附近的河港進入縣城,吩咐小童用木板夾捆紮了一大摞書籍跟隨。

天色漸晚,太陽就要落山,望望縣城還有大概兩里路。

他問擺渡人:「城門關閉前,還來得及嗎?」

擺渡人仔細打量了一下書童答:「慢慢走,尚可;急忙走,就關上了。」

周容聽了認為擺渡人是在戲耍他們,便與書童快步前行。

走到半路,小童摔了一跤,繩子斷了,書籍也散了一地,等到把書整理捆紮好,前方的城門已經緊緊關閉。

周容在文後自評:

「天下事以自急自敗!事緩則圓,急難成效。」

與其忙亂中出錯,莫不如緩下來慢慢做好。

遇到急事時緩一緩,給自己一個做事的心情和環境,然後,沉浸於此,忘我工作,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心態和行動都穩穩的,終會圓滿。

02 遇大事要「靜」

《道德經》說:「靜為躁君。」

「靜」能克服人身上的急躁之氣。

守靜,就是一個人磨礪意志,修身養性的基礎。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很多無法預測的突髮狀況。

遇事越是著急,頭腦就會越混亂,就越容易把事情搞砸。

人生的很多智慧,往往都藏在沉穩與冷靜里。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對她的一句「不要緊」印象深刻。

家裡門軸壞了,關不上門,她笑著說「不要緊」。

錢鍾書頭上長了個疥瘡,心情煩躁,她安慰道「不要緊」。

丈夫每每遇到鬱悶的事情,她都會溫柔地勸道「不要緊」。

她一生平靜從容,不管遇到什麼事,似乎從來都不曾慌亂過。

簡單的「不要緊」三個字背後,藏著的是楊絳「靜心求穩」的處世哲學。

在臨事之時,能夠像沒事時那樣泰然自若,使種種憂慮平靜下來,那麼已經發生的事情也會自然消失。

沉靜才能謀定,謀定才能幹事,幹事才能成事。

03 遇難事要「變」

易經》有云:「曲成萬物而不遺。」

這世間萬物,往往很多都是迂迴曲折、循環往複的

人生在世,我們也總會遇見許多無法解決的難事。

遇到困難時,如果不及時轉變思維,會很容易陷在牛角尖里,無法自拔。

「山不過來我過去」,遇到困難時,懂得變通,給思維轉個彎,往往就可以解決難題。

人生就像一次打井的過程。

倘若在一個地方總打不出水來,你還執著地堅持繼續打,那麼只會浪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到最後只是徒勞無功。

及時變通,冷靜分析,尋找更容易出水的地方打井,方能覓得清澈的泉水。

宋朝李覲說:「救弊之術,莫大乎通變。」

江河因為善於轉彎,所以才會流向遠方;

有智慧的人,善於轉變思維,藉助外力,化解難度,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關鍵時刻,困難時需要變的,恰恰是我們的思維。

04 遇順事要「斂」

孔子有一句話,「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不把自己看得太重,是一種修養,是心態上的一種成熟。

「後定有來者,前亦仿古人。時時省吾身,定為人上人。」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格局大的人,越在「得意」時,越是內斂。

演員陳道明飽讀詩書,一身正氣,季羨林盛讚他的學問,錢鍾書與他結為忘年之交。

在人人自稱「老師」的環境中,陳道明始終以「戲子」自居,他說:「演員就是我的職業,我就是一個『戲子』。做人做事不能太把自己當回事。」

謙虛、低調、內斂,有度,會讓一個人的胸懷更廣博,格局更遠大。

時刻保持一顆謙遜的心,便是做人最大的底牌。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越是格局大的人,越懂得謙虛低調,以低求高,以謙自持,成就自己。

古人云:「品現於事,心藏於身。」

真實的人品和格局,都會體現在遇事的反應和處理中。

人生於世,我們要面臨無數的事情和選擇,胸懷足夠廣博的時候,困難就少了,眼光足夠高遠的時候,天地就小了。

關鍵時刻,放遠眼界,放大格局,我們的人生,就會到達不一樣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