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感力」,是一種真實生活態度的呈現
俗話說「人爭一口氣佛受一炷香」,在這個競爭不息的時代我,我們很多在社會潮流的裹挾之下,我們已經很難看得到這個時代的美好究竟在哪裡,那種不在乎他人評價的勇氣,在這個時代里變成了「躺平」「佛系」,時代意義中的我們已經很難再次置身事外,在接受這個世界給予我們的評價的時候我們很難再擁有《不在乎的勇氣》。那麼,這樣的一種態度在資深心理學家、心理諮詢師,暢銷書作家大島信賴的筆下,呈現為什麼態度?閱讀這樣的書,我們可以得到什麼?鈍感練習又可以怎樣幫助我們擺脫不安、憂鬱、焦慮不定,從而找到內心安定的自己呢?
也許你也有疑惑,但是你可以在這裡找到解決的方案,比如第一章《為什麼受傷的總是你》,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真實的人的橫截面,當我們打算全力以赴完成一件工作的時候,突然就有人來打擾,或者以請求的名義來要求你提供幫助,當你謹慎地衡量之後,打算博得一個優秀的印象的時候,也許你就難以得到往後的安寧。這裡有一點我非常贊同,那就是「自信心」,當你太在意別人的時候,其實僅僅只是因為你不惜打亂自己的節奏來迎合別人而已。所以,大島信賴說「謹慎」其實是一個心理折射:1.因為不想被旁人厭惡。2.無法想像自己堂堂正正的樣子。3.意識到自己正生活在噩夢中。這樣的勇氣是值得我們咱們,也讓我們懂得如何做得更出色,被周圍的人所認可,也許你有更多的自信,當然,也有可能讓你深深陷入到他人的生活之中去。
不知道你是怎麼思考這個問題?但是我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內心是頗有觸動呢。以前的人講究「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然而在這個時代的另外一個角度,我們卻也可以看到「不由自主」「厭倦不已」。可見,其實「過於敏感」的人永遠都無法真正投入這個社會,更容易讓他們在這個時代的背後被完全脫離,自然,未來的道路越走越窄。
這個問題,我想很多社會人其實都遇到過得,那麼,我們要怎麼解決他們呢?大島信賴給出了答案——練習鈍感力。也就是說,大多數人所在意的事情,你應該學會如何認真地去面對然後解決,比如「分清哪些該在乎,哪些是不必要的」,在為別人做事與定位自我的時候,我們應該先在意是否因此付出我們自身自由的代價,尤其是對那「攻擊型人格」的思考,我們更應該將自己擺放到一個相對比較平穩的位置,所謂的「不卑不亢」,帶著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的人,很多時候其實很難真正找到可以讓自己依賴和信託的人。
除了這種現實生活的告誡和思維上的提升之外,職場上的經驗在大島信賴的這本書里也有很多體現出這一點,比如關於人生的對比和姿態,你要如何才可以學會「無視」技能,從現實生活出發,然後給出了具體的建議,針對的都是我們生活里常見的個人人際交往和生活所在的感受,比如受到傷害的傷害的時候,我們為什麼優先考慮了對方,但是我們還是受傷了?答案就是,你將自己的姿態擺得太低,所以無法與對方同等對話,自然容易成為情緒的傾斜窪地。比如太過在乎對方怎麼辦?那是因為你對對方的認知不夠全面,當你懂得知曉人和人之間都有彼此的優劣的時候,你就懂得發掘自己了。對於這樣簡潔而又直接擊中現實靶心的問題,提出的這些回答,的確是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但願你也閱讀,你也可以過上自己的喜歡的生活,活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