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或不當媽,女性都會後悔嗎?

2025年05月11日14:30:18 情感 5499

溫馨提醒:母親節的祝福和禮物,你都有準備了嗎?

去年母親節,我們做了關於《母親節,宜聽媽媽的22個小秘密》的策劃,讓母親節變成傾聽媽媽們心聲的好時機。今年,我們想把關注點放在那些「糾結要不要成為母親」以及「成為母親後」的女性身上。她們的思考本身,就是「選擇是否成為母親」的重要一步。

很多人說,這一代年輕人比起上一代更恐婚恐育了。然而在深耕情感領域的作家毛利眼中,「生育」是比「結婚」更需要認真考慮的事。成為母親,會給女性的人生帶來怎樣的變化?

母親節來臨之際,城市畫報專訪毛利,與她聊聊這本探討現代女性的生育破局之選的新作《生女有所歸》。希望能為處於「生育搖擺期」的你,解開一些「當媽」的困惑。

當媽或不當媽,女性都會後悔嗎? - 天天要聞

文章比較長,奉上索引

本文我們討論了:90後的「生育猶豫期」/當代女性在生育議題上的兩種矛盾/生育可以是人生planb嗎/丁克=理想人生?/怎樣的男性才算合格的「爸爸」?

看完這個專訪,如果你對小說《生女有所歸》「雙女主」的故事感興趣,也推薦你入手一本。

90後在生育的選擇上更加謹慎

城市畫報:在《生女有所歸》動筆之前,您有沒有在身邊的朋友、年輕人當中做過一些小調查?大家的生育意願大概是怎樣的情況?

毛利:我對身邊人的觀察就是,90後相比起我們80後這一代,在生育的選擇上會謹慎很多。他們的「生育猶豫期」是非常長的。80後結婚生小孩,其實還是會有一個思維定式,好像不怎麼會想到「這件事我可不可以不做」。

但在90後當中,現在「不婚不育」的呼聲很高。在我35歲生二胎的時候,周圍還是會有一些比我年輕很多的90後,他們說到懷孕、生育對生活造成的困擾,我聽了會很驚訝。比如他們結婚了,然後準備要生小孩,但是很多人下班回家已經八九點了。吃個飯、洗個澡一眨眼就已經12點了,根本沒有心情。

城市畫報:這麼看來,工作時長對90後的生育意願有著不小的影響。下班後沒有自己的時間了,更何況是和伴侶交流的時間。以及網路新聞,比如女性生育損傷的報道,比如生育導致職場上的工作機會減少,似乎也在影響著大家的生育意願?

毛利:還有一點是,一旦想到小孩子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對待、養育的,90後們可能會覺得「我好像做不到這樣」,然後生育拖延的時間會越來越長。另外「生育損傷」的話題,好像讓大家不生育的,還不僅僅是那些能看得見的損傷。

也許就是看得太多這類報道了,會不自覺地把一些最不好的新聞都看在心裏面。我其實也會這樣。比如說我懷孕的時候也會想,如果我大出血沒了怎麼辦?

當媽或不當媽,女性都會後悔嗎? - 天天要聞

當代女性在生育議題上,存在的兩種主要矛盾。

城市畫報:《生女有所歸》書名出自杜甫《新婚別》。大意是說,女人總要有個歸處。而你筆下的兩位女性,一個是「找不到不生的理由」,一個是「缺乏生的必要條件」,最終她們都創造了各自的歸處。當時設定雙女主的時候,是否有特別的用意?

毛利:生育議題肯定是矛盾重重的,而我從中選了兩個比較典型的矛盾。一個是主角「文敏」,她有滿足生育的現實條件,但她會對自己的人生有一種「每一步都是腳踏實地得來」的感覺,不想輕易地去生小孩;另一個是主角「繆琪」,她很浪漫主義,很多決定都是一時興起的,她想生小孩卻一直沒能生。

據我觀察,讀者們普遍對「文敏」的現實主義故事有更多共鳴;但同時,大家更喜歡看「繆琪」的故事,喜歡充滿不確定性的故事發展。換句話說,大家哪怕很能代入「文敏」這個辛苦的角色,但還是會忍不住去期待「做夢」的部分。

城市畫報:在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中有句出現頻率很高的台詞。大意是女人從出生到成年,都很難擁有一個所謂的家或歸宿。哪怕是結婚以後,跟夫家離婚了,她甚至沒有可以回娘家的自由,沒有「歸處」了。

毛利:《苦盡柑來遇見你》裡面的案例,其實是韓國上一代女性很典型的處境。她的一生都是為了別人而活,她沒有自我。哪怕曾經有,她的自我也在別人一步一步的侵蝕中被吞噬了。

這就是上一代女性總是在催婚催育的原因。她沒有辦法想像,如果一個女人沒有丈夫,沒有小孩,要怎麼在社會上生存。這對她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考驗。催婚催育的行為釋放的正是她的恐慌。

當媽或不當媽,女性都會後悔嗎? - 天天要聞

生育可以是人生過渡期的plan b?

城市畫報:書裡面有一個劇情,是關於女性在事業低谷期選擇生育的。身邊似乎有一些女性會把生育作為人生過渡期的plan b,但在網上常常被解讀為這是對傳統婚戀觀的妥協。您是如何在故事中處理這種微妙的觀感的?

毛利:書中「文敏」就有著這種焦慮。當她的事業停滯了,身邊人尤其她媽媽就會勸她,「雖然你現在不能賺錢了但你可以去生小孩啊」,變相給她推入了一個「傳統女性」身份的恐慌中。她會覺得自己不能這樣,「我本來這麼努力想擺脫傳統,怎麼可以又回去。」 

但後來她的生育觀發生了改變,其實正是反對「女性是繁殖機器」的論調。就算2025年了,也經常會有人提這種論調。它本來就是一種自我矮化,認為女性生小孩就是家庭婦女了,以後就只有雞毛蒜皮,甚至這輩子就完了。但現在我們都應該有一個認識:女性能生育這個事情,是很偉大的。男人是做不到的。現在的女性是可以自己又當爹又當媽的。女性要認識到這一點,就不會繼續在傳統論調中自我矮化。

城市畫報:有人會熱衷於經營「寶媽」身份,在朋友圈曬娃,生活圍繞家庭和小孩;也有人對「寶媽」身份持偏負面評的價。您怎麼看待這件事?

毛利:以我為例,其實一開始被叫成寶媽的時候,我確實很不高興。但是後來又覺得隨便吧。比如現在我要帶小孩下樓玩,別人叫我xx媽媽,那也挺好的,因為我們確實是因為各自的小孩互相認識的。

另外一點是,社會對「寶媽」群體確實有種令人不太舒服的論調,認為你不工作了,在家帶娃了,就已經失去社會價值了等等。2013年我生了第一個小孩,感覺自己好像被文藝青年的圈子給踢出去了一樣,大家會覺得你已經徹底「庸俗化」了。

但我一直覺得「生育」是很值得討論的一件事。就像我們出門經歷了一些工作應酬,回到家中會發現,日常生活是重要的。它們並不是雞毛蒜皮,它們是值得重視、感受的。

當媽或不當媽,女性都會後悔嗎? - 天天要聞

選擇丁克,就能過上想像中的生活嗎?

城市畫報:現在很多育齡青年的生育理由都脫不開父母的關係。比如說一位女性她自己選擇丁克,那她很難迴避來自父母的壓力,甚至是情感勒索。假如選擇了丁克,您認為大家可以怎麼應對這份壓力呢?

毛利:可能要跟原生家庭做一點切割吧。如果每天跟爸媽一起住的話,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碰撞,每天都要吵架,做丁克確實很難。我身邊丁克的朋友還挺多的,他們一般跟爸媽住在不同的城市,可能每年節假日見一下吧。

我有個事情印象很深。有一次我們全家去澳洲開房車玩,遇到一對年輕的情侶,他們帶著各自的爸媽在澳洲玩。他們爸媽看到我們一家四口之後,忽然就開始轉頭教育自己的小孩,「你看看人家生了兩個才出來玩,你現在帶我們出來玩,我有什麼心情。」

城市畫報:催婚壓力無處不在。對已婚未育的人來說,已婚已育的朋友無形之中就變成了參照物。毛利老師觀察身邊丁克的朋友,他們是怎樣的生活狀態?選擇丁克真的能過上他們想像中的生活嗎?

毛利:選擇當媽的人肯定大部分時間要留給小孩。丁克的人大部分時間就是獻給事業、獻給自己的愛好。比如說我約同樣生了小孩的朋友一起出去玩、去爬山,可能約上五年都還沒有成行。但如果我約丁克的話,明天或者下個禮拜就可以去。

如果你說丁克將來老了以後會不會後悔,但像我,我也不太想過「子孫滿堂」的生活,我也希望小孩長大了,放我一條生路,讓我去好好完成自己的事業或者愛好。現在已經完全不是養兒防老的觀念了,新一代父母都特別希望小孩能夠有自己的世界。一想到將來他們要啃老的話,就會覺得人生要崩塌了。(笑)

當媽或不當媽,女性都會後悔嗎? - 天天要聞

母職懲罰與「去父留子」

城市畫報:作為媽媽,你親身感受到的「母職懲罰」有哪些呢?

毛利:最大的懲罰可能是,幾乎所有人還是覺得你的小孩如果有什麼病了,或者哪裡出問題了,媽媽是最大的責任相關方。這對媽媽是一個很大的心理負擔。

我覺得現在女性的生育猶豫期變長,也是因為她們對生育搭檔的要求提高了。很多男性其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還是會覺得「如果我肯幫小孩換幾片尿布,我已經做得很好了」。對父親的實際要求和技能,他遠遠沒有匹配上。

有一個朋友向我吐槽,她生了兩個兒子,只要她陪伴兒子的時間一多,她老公就會抱怨「你都光顧著忙小孩你都沒有陪我」。我就覺得她老公完全沒有成長。在看到自己老婆這麼忙碌的情況下,他都沒有想盡辦法去培養自己的育兒技能,去頂上這個空缺。

城市畫報:你身邊有獨自撫養孩子的女性嗎?她們是怎樣的狀態?

毛利:我有一個朋友,她跟前夫生了一個小孩,但是因為她覺得前夫很大男子主義,後來就離婚了,找了一個很年輕的男朋友。懷孕了,生了二胎,但是一直沒有跟對方結婚。我朋友的說法是,要再考驗他到底是不是一個成熟的父親,才願意跟他結婚。

我覺得這樣也挺好的。以前都是「結了婚了,就是你孩子的父親」。現在它是這種反向倒推,只有你讓我覺得你是一個成熟可靠的伴侶,是一個很好的育兒搭檔,我才願意跟你結婚。

但夫妻倆一起育兒,不吵架是不可能的。聽說目前「育兒觀念不同」已經躍升為離婚的三大原因之一,和家暴、出軌並列。

城市畫報:對於那些有生育計劃的男性,您可以給一些建議嗎?

毛利:要多多展現自己。要去鍛煉一些讓人覺得不可或缺的技能,不然很容易就會被取代或者「踢走」了。(笑)比如說男性能不能獨自帶著小孩在外面玩一天,給媽媽創造休息時間。比如說伴侶生病了,男性是可以隨時頂替上這個育兒位置的。或者一開始就站在「我就是主要的育兒能手」的立場,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技能。

寫在最後

在與毛利的對話中,我們有一個核心的目標:如何給正處於「生育焦慮」中的人傳遞緩解焦慮的觀點。

毛利以小說《生女有所歸》里「文敏」的故事為例子,如此說道:

「比如說文敏決定要生育的那一刻,就是因為她老公出了一次車禍。雖然車禍只是手骨折了,但是文敏開車去接他的路上發現一輛被毀得面目全非的車,心情還是很緊張。時常覺得生育這個事好像離自己很遙遠,但如果死亡擺在面前的時候,它就會變得非常具體。

書里也有寫,我們的上一代催婚,可能最大的原因還是希望你跟世界會有一個聯結。而不是說上一代走了,你就只是孤零零地活著。我可能要提出一個新的觀念:人再怎麼理想化,他都很難自己獨活一輩子。哪怕丁克,你晚年還是需要有朋友,有身邊的人去幫助你更好地生活。所謂『生女有所歸』,還是要創造自己的歸處。不管這個歸處是怎麼樣的,但如果是自己親手打造的,那我覺得就沒有什麼可後悔的。」

希望每一位已經當媽、計劃當媽、不打算當媽的女性,都可以親手創造自己的歸處,不被世俗壓力所迫,發自內心地找到自己與世界的聯結。

祝福每一位母親,節日快樂。

城畫君

責編 吳耀鋒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母親節,大家圍著老媽歡聚一堂。 - 天天要聞

母親節,大家圍著老媽歡聚一堂。

#頭條首發挑戰賽#​小妹昨天晚上說母親節這天下班晚,不知道啥時候下班。大哥也來電話說母親節這天上班,吃飯不用等他了,不行咱們就別聚餐了,不幾個人,讓我和老媽做點好吃的。我想了想,不聚就不聚吧!三弟母親節這天一大早去哈爾濱,也不在家。
一個女人,睡前有這三個行為,說明心裡不止你一個。 - 天天要聞

一個女人,睡前有這三個行為,說明心裡不止你一個。

一個女人睡前的種種迷惑行為可能都隱藏著她內心的惶恐和尋求刺激的心理。男女情感中,最可怕的不是三天一小吵,五天干一架。是明明兩個同在一張床上睡著,彼此的心卻不在對方身上。有些人白天把自己偽裝的特別好,溫溫柔柔的。有時還很體貼,一到晚上身體的本
我40歲未婚,做了個決定,我哥和我弟一個問我要房,一個要300萬 - 天天要聞

我40歲未婚,做了個決定,我哥和我弟一個問我要房,一個要300萬

"老劉,我房子要還是錢要?"我在電話那頭語氣平靜,但手心卻滲出了汗珠,緊握的話筒沾滿了濕意。我叫劉芳,今年四十歲,未婚。在黃河縣一家國企做會計,日子過得安穩卻單調,像秋日裡的一泓靜水,看不見波瀾。從沒想過自己的人生會在不惑之年突然面臨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