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住進養老院,是不是子女後輩不孝?社交媒體上,經常會有這樣的討論。
一項針對265位老人和110位家屬的社會調查頗有意思:49%的受訪老人稱是自己主動提出搬進養老院的,而僅28%的家屬稱是老人想要搬進去的。兩個數字之間的差額,耐人尋味。
在傳統觀念中,很多人會把老人住進養老院等同於「子女不孝」,這樣的觀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人們對養老方式的選擇。
上觀新聞伴公汀欄目最近發表的《住養老院意味「子女不孝」?這些老人緣何改變了主意》一文帶來一些不一樣的視角。隨著住養服務品質、醫養結合水平、專業科技含量等方面提升,上海養老機構以更開放的姿態迎接老人的試住體驗與滿意度評價。
選擇養老院,老人最在意的是什麼?記者調查發現,能提供便捷就醫問診服務、醫養結合水平高的機構往往更受老人及家屬青睞。為打通老人就醫服務「最後一公里」,醫養資源正不斷與養老院聯通、共享。在記者實地探訪的一批養老院中,護理設施升級改造了,有的還應用了最新智能科技。住在其中的很多「90後」老太太,每天起床都會梳妝打扮,生活也很豐富,有人每天畫一幅畫,有人清早練太極拳,甚至有99歲老伯炒股,還有不少半夜起來看球賽的老人。這樣的生活,和刻板印象中「除了曬太陽、吃飯就無所事事」的養老院生活完全不一樣。
養老機構的專業護理能力讓老人的生活得到品質保障,也讓他們更能活力到老、樂觀對待每一天。我對此也深有感觸,我兩年前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位88歲的電視台編導就選擇住在養老院,養老院位於金山,她和愛人本來是兩個人共用兩室一廳,後來她愛人記憶力衰退,需要得到更專業的服務,就被安排到服務升級的單間。總之,養老院會根據老人們的身心各方面的綜合指標去匹配不同的服務。老人們平時的住宿環境有私密性,但打開自己的房門,又有書法、繪畫等各種活動等著他們。
一句話,養老機構已經變了,應該讓更多人看到這種改變。如今,越來越多的上海養老機構實施開放策略,紛紛打開大門,推出了試住、短托等方式,讓老人及家屬親身感受。有需求的家庭不妨去嘗試一下,通過親身體驗,選擇適合的養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