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到調解員來了,求助人紅利趕緊開口訴苦,她和丈夫結婚二十四年,不求大富大貴,只圖個家庭和睦,團結一心。
這個小小的願望,對於她來說,卻是奢望。
近兩年,她和丈夫跟公婆關係緊張。
接著,紅利領著調解團隊趕去公婆家,見到了滿頭白髮的婆婆張老太太,還有卧病在床的公公。
一見到兒媳紅利,婆婆張老太太氣不打一處來,對著兒媳嚷嚷,沒啥可說的。
家裡的房子,她好不容易拿回來了,就不可能再輕易交出去。
兒媳就死了那條心吧,別再盯著家裡的房子了。
聽得調解員一愣一愣的,不過似乎和房子有關。
紅利解釋說,十幾年前,他們村房屋拆遷改造,家裡總共分得五套房子。
這五套房子,一套一百二十平米分給了小姑子,剩下四套,公婆原本說是屬於他們家的。
可是,兩年前,公婆反悔了,將房子都要了回去。
四套房子的其中一套房本,寫了婆婆和小姑子的名字,另外三套都是在婆婆一個人的名下。
等於說,她和丈夫連一套房子都得不到。
這事,相信換作誰,都覺得委屈。
當初,老宅建房也有他們的份,拆遷分到的房子,自然也有他們的。
婆婆的做法,顯然是不合理的。
張老太太不認為自己的做法有錯,兒子和兒媳不孝順,兩年來對她和老伴不管不顧,不聞不問。
所謂養兒防老,權利和義務對等。
兒子不付出,就別想得到。
她當然得收回三套房子,過戶到了她的名下。
這樣一來,她和老伴至少有保障,不至於生個病,連治病錢都沒有。
調解員又問張老太太,那四套房子,不是說給了兒子一家嗎?
張老太太搖頭,沒有,當初就分了三套給兒子,另外兩套,一套給了女兒,一套是她和老伴自己住。
不是她和老伴狠心,是兒子他們有錯在先。
老伴不幸得了腦梗,幾乎失去了自理能力。
兒子一家同住一個小區,僅僅隔著一棟樓,卻很少過來看望老伴,來的次數甚至比他們老人的一些朋友還少。
這種做法,漸漸讓她和老伴寒了心,對兒子一家徹底失望。
紅利背靠著椅子,慢慢和調解員解釋,這兩年,他們確實比較少關心老人,但這也是有原因的。
兩年前,小姑子指著丈夫破口大罵,小姑子的丈夫還動手打了丈夫。
小姑子的丈夫,人高馬大,身強力壯。
丈夫個子比較矮小,人又瘦,哪裡能受得住小姑子丈夫的拳頭,倒在了地上。
她看到丈夫受傷,心疼死了。
不管怎樣,不該動手打人,下手還這麼狠。
丈夫被打了,老人不批評小姑子和小姑子丈夫,還是一味袒護著。
她和丈夫感到不公平,心裡滿是不甘,索性賭氣不關心老人了。
張老太太直言,這一切的根源,都在兒子身上。
記得那一天,她頭暈眼花,又有些犯噁心,整個人難受得要命,給兒子打了電話。
兒子很快就來了,她安排兒子給她買點葯。
買了葯,兒子往桌上一放,燒開水,伺候她吃藥,就讓孫子看著她,自己忙家裡的事。
孫子給女兒打了電話,女兒和女婿很快趕過來,看到她病怏怏躺著,臉色蒼白。
女兒氣得大罵了兒子,說老人病得迷迷糊糊了,為啥不送去醫院?
說著說著,他們就動手了。
她那會全身無力,眼皮很重,不曉得是誰先動了手,也沒力氣去阻止。
打了好一會,幾個人才將她送去醫院。
紅利認為,婆婆生病的事,不怪丈夫,葯買了,婆婆也吃了。
誰都沒想到婆婆病情變嚴重,小姑子一上來就指責,接著打了人,本就是不尊重丈夫這個哥哥,欺人太甚。
何況,婆婆去了醫院,受傷的丈夫也有跟著去,並沒有置之不理。
婆婆將所有的錯歸結到丈夫身上,真的很不公平。
說白了,公婆就是偏心小姑子。
在公婆眼裡,小姑子做啥都是對的,說啥都是真理。
錯的人,只會是他們一家。
她和丈夫對小姑子已經足夠忍讓了。
結婚二十四年,小姑子做了不少過分的事,她和丈夫都沒有指著小姑子鼻子罵,更沒有動過小姑子一根手指頭。
小姑子的性子,說得好聽一些,那就是有個性,不好聽一些,那就是強勢霸道。
一點都不知道收斂,將他們的忍讓視為理所當然,行為越發張揚。
老人也真的是有問題,明明是老人不願意去醫院,安排丈夫買葯。
結果出了事,又怪丈夫沒有及時送去醫院,比竇娥還冤。
在這件事之前,他們一大家子關係還算不錯,至少表面上是和諧的。
婆婆沒有調解好丈夫和小姑子之間的矛盾,任由兩人相互置氣,就是老人不作為。
婆婆身體利索了後,她曾經開口和婆婆建議,找個時間,婆婆喊上小姑子一家,和他們一起,一大家子人將這事給說開了。
該道歉就道歉,該和解就和解。
同時,再商量下公公後續的治療,該怎麼解決,免得以後再次發生兄妹動手打架之類的。
一家子和和美美,齊心協力。
然而,婆婆沒給她答案,顧左右而言他,一直壓著不提這件事。
估計是,婆婆想不了了之。
可是,丈夫都受傷了,她怎麼可能讓事情沒給說法就過去了呢!
所以,婆婆不願意處理這件事,不給他們一個說法,她和丈夫就繼續賭氣。
一拖再拖,直到現在,他們還是沒得到一個說法,反而連房子都被婆婆收了回去。
心裡可委屈了。
他們也就這兩年不太關心老人,以前二十二年,丈夫和她也在贍養老人,照顧老人。
眼下,婆婆卻抹殺掉了他們曾經的付出,揪著這兩年不放。
嚴格要求他們,卻對小姑子特別寬鬆包容。
再次提及兄妹打架一事,張老太太有些為難,也有些慌亂,她說女兒當時跟她講得很清楚,不道歉,不認錯。
要是她強行要求女兒認錯道歉,女兒也就不管老人死活了。
娘家的事,和女兒再沒有任何關係了。
紅利冷笑,看吧,小姑子威脅婆婆,婆婆依舊不說小姑子的不是。
只敢拿她和丈夫出氣。
丈夫和她後來又退讓了,說不需要小姑子和小姑子丈夫道歉了,至少聚在一塊,保證以後不動手,遇事只管用嘴商量。
即便如此,婆婆依然不願意配合。
調解員也認為老人處理不妥當,子女鬧了矛盾,尤其是因為老人的事發生了衝突,老人更應該出面處理,做好一個中間人,起到緩解消除隔閡的作用。
張老太太終於承認,她當時確實做錯了。
不過,一碼歸一碼,兒子沒有女兒貼心,有時只會給她添堵受氣。
在女兒和兒子打架前幾天,她已經去了一次醫院,還在醫院待了四天。
住院四天,都是女兒一個人細心照顧著她,兒子和兒媳不說來醫院看她了,就連一個電話也沒有。
越想,她就越覺得心寒,難道她在兒子和兒媳眼裡一文不值,連一句關心都沒有。
紅利聽了很無奈,當時,丈夫在家忙著照顧不能自理的公公。
而她,一直在上班掙錢。
她覺得,小姑子在醫院照顧婆婆,也是合理的安排,一家照顧一個老人。
至於打電話啥的,她承認是自己的疏忽。
加上,小姑子做事靠譜,她和丈夫比較放心,自然沒考慮太多。
沒想到,婆婆和小姑子居然那麼在意。
調解員認為,就算婆婆住院的事,他們夫妻有些疏忽了,可這兩年來,他們仍舊賭氣不關心老人,就顯得有些離譜了。
偶爾過來看望老人,待一會就走,跟客人一樣,老人會很傷心的。
紅利咬牙堅持說,真心換真心。
別人怎麼對她,她就怎麼對別人。
樹葉不是一天變黃的。
老人一碗水端不平,太偏心小姑子了。
她實在是搞不懂,丈夫是老人的親生兒子,老人為啥對丈夫那麼苛刻?
而小姑子,明明是公婆抱養的孩子,卻得到了公婆所有的呵護與關愛,對小姑子無限包容,各種遷就。
她並不是瞧不起抱養身份,只是實話實話,就事論事,不求丈夫得到比小姑子多,不過求得到的東西和小姑子一樣多。
張老太有些生氣,兒媳這會子說得漂亮,可她知道,兒媳心裡沒有這樣想。
在兒媳眼裡,女兒是養女,就得感恩老人,只有付出,不該分老人的東西。
老人病了,女兒照顧是理所當然的。
女兒分到拆遷房,這就有問題了。
這種想法,她聽了很生氣,抱養的孩子又怎樣,依舊是她和老伴的女兒,是這個家的一份子。
女兒本是娘家哥哥的孩子,嫂子沒了,正好她和丈夫想要一個女兒,哥哥也同意了,她就抱過來養了。
那會,女兒剛滿月,從小養到大,跟親生女兒一樣了。
女兒也將丈夫和她當親生父母,對他們特別孝順,老人生病了,女兒跑得可勤快,還經常給他們買東西。
不過,女兒醜話說在前頭,老人生了重病,兒子必須出頭,簽字啥的,都得兒子來簽,承擔風險。
沒和兒子賭氣之前,兒子由於工作的原因,跑長途貨運的,沒法頻繁過來看望她和老伴。
這些年,都是兒媳和女兒,經常跑家裡看望照顧他們。
紅利點頭,小姑子對老人是不錯,可這也是應該的。
老人全心全意為小姑子付出,有求必應,小姑子當然跑得勤快了。
說到這,兒媳紅利再次抱怨公婆偏心小姑子,她結婚那會,婆婆連兩千塊錢改口費都不捨得給。
那時,老人張嘴閉嘴,沒錢,沒能力,沒辦法。
她嫁過來,啥都沒有,房子也是破舊的。
到了小姑子結婚,公婆態度就不一樣了,嫁妝啥的都有,捨得砸錢置辦傢具家電。
而且,他們結婚和小姑子結婚的時間,相隔並沒有多久。
一對比,她心裡能好受嗎!
此話一出,張老太太忍不住責罵兒媳,她怎麼就偏心了。
兒子結婚那會,家裡條件困難,她倒是想置辦,可得有能力才行!
家裡沒錢,她能怎麼辦?
那會,她和老伴也說了,家裡就這情況,能結就結,不能結,當是沒緣分。
女兒結了婚後,沒有得到老伴和她的補貼,人家有說什麼嗎!
兒子和兒媳婚後,她和老伴沒少補貼,家裡吃喝啥的,都是老人在承擔費用,他們沒給家裡交一分錢。
兒子做事失敗了,欠了錢,窟窿一個又一個,還不是丈夫和她給填補的!
他們都這般付出了,兒媳還說她偏心,簡直是胡說八道。
再說了,分房子的時候,她可是分了三套房給兒子一家,女兒只得一套,已經是偏向兒子家了。
女兒也沒說啥,怎麼安排,人家都接受。
三套房子被她收回來,也是因為兒子不作為。
至於兒媳說的結婚改口費,他們當時根本不興這一種,聽都沒聽說過,家家戶戶都這樣。
家裡條件擺在那,她想給也給不起。
紅利聽了又說,公婆根本沒把她當成一家人。
二十四年前,她和丈夫結婚已經存在改口費了,這是對兒媳的一種認可和尊重,其他錢可以沒有,可這改口費必須有。
她的朋友們,還有娘家姐姐,結婚都有改口費。
就算公婆沒有兩千塊錢,至少給一些,意思一下。
可是,他們依舊分文不掏。
還有,她生孩子那會,婆家人應該多承擔一些,可婆婆卻不怎麼管,還得她開口跟娘家借了幾百塊錢。
張老太太很是無奈,那個年代,大家都窮,她的錢已經用來養家了,哪裡有多餘的錢去大包大攬兒媳生孩子。
當時,她干掃地的活,一個月也就掙個二百四十塊錢。
丈夫掙得也不多。
說著說著,張老太忍不住哭了。
調解員覺得,大家各自都各自的難處,就該多多包容與理解。
一些事,他們家得坐一塊好好說開了。
這時,老太太點頭,沒再反對。
最後,兒媳紅利也願意放下過去,與婆婆重新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