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判斷迴避型對你的感情

2024年05月16日20:35:05 情感 1405

說到迴避型,嚴格來說,我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迴避型人格。我非常喜歡一個人的生活狀態,甚至喜歡到了享受的地步。


都說孤獨的最高級是一個人去醫院看病,而我竟然破級到在新加坡讀研期間,曾一人生病住院。那時候我家那位(當然現在已經是老公~最近發現他在我文章中出現的頻率還比較高,我就簡稱「老李」吧)一天起碼要打10個視頻電話來慰問我!使我有生之前第一次覺得男人可以比女人還煩。


我倆最大的分歧就在對於「休息」的定義上。


老李覺得倆人一起去星巴克待一會,或是到對方家一起看個電影是很好的休息放鬆的方式。


但對於迴避型的我來講,休息就意味著「我想一個人呆著」,我也想不明白,老李為什麼不能和我一樣認為見面是一個很耗神的事。


在我們交往的過程中,他總是提要求,想要進一步再進一步,而我總是在拒絕,想要退一步再退一步,拒絕的同時感到內疚,又感覺對方不了解自己。


焦慮型與迴避型依戀交往的日子,絕對可以用「相愛相殺」這個詞貼切形容。


之前,我對焦慮依戀型的伴侶做了詳細的分析,也指明了焦慮型的極其容易對迴避型的人產生愛的磁場


用一句話來說,當迴避型依戀和焦慮型依戀相遇時候,彼此就是遇到鏡面中的自己。


粗淺地用理智和情緒,來歸納兩者的外表和內心。迴避型依戀者,外表給人看起來是理智型的,因為他從不給人親近,從不敞開心扉。可是,真實內心,卻是非常情緒化的;


焦慮型依戀者,外表給人感覺是很情緒化,比如熱情和冷酷,愛憎分明。可是,內心深處的判斷標準,卻是理智主導的。


二者相遇時候,分明對方就是自己的鏡像。


如此看來,即便彼此無任何交流,也是正負極般的吸引。吸引的原因,雙方自己卻都無法意識到。


但是卻並非所有人都可以像我和我家老李那樣,一路磕磕絆絆最終組成圓滿的家庭的。


焦慮型和迴避型的兩個人,一旦不懂得正確處理矛盾的話,真實需求就完全被表面的焦慮和抗拒所遮掩了。


焦慮的一方容易產生「被拋棄」的恐懼感,所以拚命地嘗試不同行為想要拉近距離;而迴避型的人往往卻太親近的關係有逃避心態,很容易感到壓力的無處不在。


於是具有創傷強迫性的重複,很容易讓彼此陷入「你追我跑」的僵局中,因為雙方不能很好的識別內在的恐懼和真實的需求感,從而溝通上就會出現問題,很容易因為小事而引發大的爭執,最後分手就見怪不怪了。


如果你的伴侶是「焦慮型」或「迴避型」,那你就一定要重視起日常的相處細節,及時察覺到對方的心態,避免錯誤的延續。


迴避型的人其實絕大部分都會和我一樣,對於私密空間的需求感很高,處理不當就會非常容易讓對方誤以為你處於防備狀態。


直白來說,就是讓對方覺得「你不再愛了」以外,還有部分迴避型的人,表面看似高冷,實則對愛有著強烈的渴求,也就是所謂的假性獨立者。


我們常常壓抑自己對親密關係的訴求,借口不需要戀愛來逃避問題,所以對我們而言,進入一段親密關係是非常困難的。


最初受到外部傷害時候,迴避型依戀者會有理智的反應(即無外部反應)。


此刻,情緒會被加上一把理智鎖,情緒被屏蔽。


可是,情緒仍然會反撲。在後期收到的傷害時候,情緒鎖會加在理智線上,用情緒化選擇,替代理智分析應對。


通常在戀愛中表現為:遇到問題,通過換人來解決,就是這種內在邏輯的外化。


很多找我的來訪者都會說自己或是自己的伴侶是「迴避型」


保持距離,不喜歡過於親密的關係

不信任或依靠別人,也怕別人依靠自己

很少主動

在關係中習慣放棄和退縮

...


以上特點全部可以很好的概括,那才說明是一個迴避型。


當然,我並不提倡一個人需要去改變自己的依戀模式(迴避/焦慮/恐懼)。


相反,我認為每一種依戀模式都是通過自身經歷而形成的防禦機制。


你之所以會選擇迴避,那一定是這樣的模式曾經保護過你不受傷害,對你產生了正向反饋,才使得你願意接納它。


雖然安全型的人更容易找到和獲得穩定的親密關係,但是其他的有著缺點的依戀模式也是可以通過自我反省,或找到一個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作為你的情緒樹洞,來減傷它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


如果你的伴侶偏向於迴避型,想要長久的走下去,除了需要擁有我家老李的耐心和毅力外,也是時候引導對方去走出逃避的怪圈了。


當他們迴避的時候,千萬不要逼他們走出來,尊重他們的感受。


但是你可以帶著他們轉換注意力,這是為了情境轉換,讓對方意識到自己已經不在之前受傷的記憶里了,面對的人也不一樣。


他們覺得哪裡不好時,你就可以肯定他們的想法,並且引導他們來教你做,這樣可以逐漸建立親密的鏈接關係。


在相處的過程中,不要怯於隱藏自己的缺點。相反你需要及時表達自己不完美。


這是為了引導對方講出自己的共情感受,不然他們會覺得羞愧。


想辦法給他們證實「在別人面前,即使沒那麼完美,其實還是很受人喜歡的」的觀點,他們也會慢慢學上這種安全型依戀模式。


當迴避型覺得自己不完美的時候(他們會逐漸信任你),很肯定地告訴他們為什麼會愛他們這麼久的原因,你必須要說出到底哪裡他們做的很棒,在這之後一定要補上一句:


「其實你什麼都不做,我也覺得你很棒,人沒有缺點,只有獨特的地方。我就是喜歡這些獨特之處,怎麼辦呢。」


當迴避型在懷疑的時候,就會完全屬於理性模式,更有說服力的相信自己是可以把真心託付給你。


這時候你enjoy這段親密關係就好了~


中後期你需要注意過度依賴的問題,因為迴避型伴侶可能覺得你是第一個沒有推開他們也沒有逼迫他們的人,剛剛建立起來的安全型模式還沒有完全紮根。


他們會比較黏人,但是你也千萬不要推開他們。如果推開,前面大量的工作就白費了。


保持安全型的溫和。


一方面告訴對方自己在忙什麼。


一方面也引導他們繼續對別人也多接觸,這裡的接觸,並非迴避型以前那種「帶著面具」的接觸,而是告訴他們建立親密關係不可怕。


他們在接觸過程里,多關注,給予言語鼓勵。讓他們知道「我在這裡」很重要。


不管是你在忙還是在短暫消失,可以讓對方慢慢適應一下節奏,但消失的時候記得和對方說一下大概消失多久,以及如果延誤了,告訴對方自己出了什麼狀況,記得加上「但是已經解決了,謝謝你的理解呀,你真好」。


肯定他們的等待和耐心,不要視而不見,不要覺得理所當然,安全型已經建立這種模式很久了,但迴避型剛剛開始建立,多幫助對方建立內部安全感。


任何一種類型的依戀模式都不是固定的,暫時確定對方類型只是為了更好地以愛對方的方式去愛對方,而非一棍子打死,安全型伴侶,也同樣會有迴避和焦慮的時候,愛始終是相互的。


在與迴避型的伴侶交往的過程中,我不得不承認,確實大部分人都會非常的痛苦且難熬,常常不知道對方是否還有愛。


我知道,要你們做到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響去相信一個人是很難的,但是在親密關係中,確實必要的。

怎麼判斷迴避型對你的感情 - 天天要聞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愛情的盡頭,男人無法複合的堅決表現! - 天天要聞

愛情的盡頭,男人無法複合的堅決表現!

愛情,有時候就像一場絢爛的煙火,短暫而又耀眼。可當煙火散去,留下的只是無盡的黑暗和寂寞。你知道嗎?當男人真正決定放手,當他們到達無法複合的境地,他們的表現是那樣的堅決,幾乎讓人心碎。他不會再主動聯繫你。以前,他可能一天給你發好幾條信息,但現
比71歲的布麗吉特大3歲的婆婆,心甘情願認可了這個兒媳婦 - 天天要聞

比71歲的布麗吉特大3歲的婆婆,心甘情願認可了這個兒媳婦

跨越年齡的婆媳情:大兒媳如何贏得婆婆的心在繁華的都市裡,流傳著一個不同尋常的婆媳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71歲的美麗女子布麗吉特,以及她那位比她年長3歲、卻心甘情願認可她的婆婆。兩位智慧與魅力並存的女性,用她們的包容與理解,譜寫了一曲
【百合夜讀】懂得「麻煩」別人,才是真正的高情商 - 天天要聞

【百合夜讀】懂得「麻煩」別人,才是真正的高情商

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我們學會求助,是一種智慧當需要別人的幫助時,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顧慮:不好意思麻煩別人,很難張口向別人求助,總是擔心被拒絕。其實,真正聰明的人,都敢於求助,擅長「麻煩」別人。在社會中,沒有人是「孤島」,我們不可能憑個人能力解決生活中的所有問題,而你遇到的問題,別人那裡也許恰好就有解...
真正聰明的女人,婚姻里不會有「委屈感」 - 天天要聞

真正聰明的女人,婚姻里不會有「委屈感」

文\江左梅娘在親密關係中,許多人認為遷就對方、委屈自己是一種愛與善良的表現。然而,這種做法實際上是一種隱性的自私和不負責任,因為你無法一輩子維持這種遷就,最終只會給自己和伴侶帶來更大的失望和傷害。叢飛從說:「在關係里,委屈自己,遷就對方才是真正的自私、不負責任,因為你遷就得了一時,卻無法遷就一世。你...
人,心態好,一切都好!(說得太對了) - 天天要聞

人,心態好,一切都好!(說得太對了)

#頭條創作挑戰賽#​文/楠芝01馬斯洛說,心態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是啊,原來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改變,並不是一條路走到黑。有時候挺難,挺累,想得多了就會庸人自擾,想得多
「婚外情是真」!他公開致歉並退隊! - 天天要聞

「婚外情是真」!他公開致歉並退隊!

6月12日,參加過《樂隊的夏天》的「聲音玩具樂隊」 吉他手李哲回應出軌傳聞。他在文中寫道:抱歉是以這樣的方式離開樂隊。對不起家人是真、給團隊丟臉是真、婚外情是真、浪費大家的時間也是真、讓這個公共空間又髒了一些也是真。最後,向所有人真誠的說聲:對不起!隨後,李哲所屬「聲音玩具樂隊」回應:大家好,對樂隊成員...
夫妻生活就是沒皮沒臉? - 天天要聞

夫妻生活就是沒皮沒臉?

在繁華的都市中,李明和王麗這對夫妻過著平凡而溫馨的生活。他們的愛情並非如電視劇般轟轟烈烈,也沒有太多驚心動魄的故事,但正是這些平凡的日子,那些「沒皮沒臉」的瞬間,構成了他們生活中最動人的篇章。
人到中年賣保險 - 天天要聞

人到中年賣保險

「任何職場賽道轉化都有成本,它是否在你接受的範圍內?」文|凌馨編輯|王小不少人轉行賣保險了。2024年初,明和開始賣保險。他的上一份工作,是一家三甲醫院的麻醉醫生。雪瑩則再早些,2023年8月,她還是某央企養老公司負責政府公益服務的經理,帶著幾個人的小團隊。「十一」假日過後,已成保險代理人,並且開始招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