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的不能太閑。
這篇文章來自於醒讀哲學。
《勸民》中說:「不見閑人經歷長,但見勞人筋骨實。」太閑不是一件好事,就像有句話所說:「閑一點是一種福氣,太閑就會變成一場災難。」因此,人的一生真的不能太閑。如果一直太閑,會毀掉一個正常人。
羅曼·羅蘭說過:「生活中最沉重的負擔不是工作,而是無聊。」確實如此。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忙也是生活的常態。在現代社會,有一種群體被稱為「啃老族」。
其實,有些人並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動放棄了就業的機會。他們一直閑著,衣食住行各種開銷都靠父母,被社會學家稱為「新失業群體」。但是,長期沒有工作一直閑著真的是一件值得慶幸的好事嗎?並不是。一個整天無所事事的人,久而久之,只會失去獨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一個成年人追求的應該是人格獨立、精神獨立和經濟獨立,而不是整天遊手好閒,想著依靠父母。長期閑著真的會毀掉一個正常人。人空閑久了,很容易變成怨天怨地怨社會,滿腹抱怨的人,甚至活著沒有方向,人生失去價值。
人可以暫時不工作,但在過渡期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多讀書多學習,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如果每天都在閑著,沉迷於玩遊戲、刷視頻、吃喝玩樂,只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消極,廢掉了本應該積極向上的人生。
我的前半生中有一句台詞:「人呀不能太閑,得有事做,既能排憂解悶,關鍵時刻還能助自己一臂之力,不至於沒了依,靠就倒下。」走不動路,讓自己忙起來,有事做的人才能找到自己。人生的主旋律,靠自己的努力贏得想要的人生,忙起來會更滿足,一直閑只會更累。刀越用越光,腦子越用越靈活。忙起來的生活會讓人更好地創造價值,收穫滿足感和幸福感。而閑著只會讓一個人患得患失,將自己弄得身心俱疲。
沈從文先生說過:「我一生最怕的是閑,一閑就把生命的意義全失去了。」因此,他這一生都沒有隨便閑著,而是把人生活的極致,努力實現人生的價值。冬天沒有生活的屋子裡,依舊是他在不停寫作的身影。到了晚年,他也依舊在查閱整理資料,完成了中國古代的服飾研究。無論別人在幹什麼,也無論外界看他的眼光如何。他始終都在堅持忙碌的生活,成就了他的一生。
繪畫大師齊白石也是一個閑不住的人。他曾言「不教一日閑過」,他每天至少堅持做5幅畫,90多歲時依舊每日揮筆不墜,生日宴上耽誤的時間。他都要第二天起個大早,繼續埋頭作畫,還要補上昨日的5幅畫。家人不解,他卻說昨天生日客人多沒作畫。
今天畫了幾幅畫,用來彌補昨天的浪費時間。齊白石先生的忙碌生活賦予了他的人生無限意義。他的眾多作品備受世人推崇。他沒有虛度光陰,而是創造了更多的價值。這種充滿熱情的生活,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而不是讓自己陷入焦慮和迷茫,讓自己忙碌起來,過著自律的生活,這才是生命的真諦。
很多人感到疲憊不堪,是因為太閑了,所以胡思亂想,這樣只會越來越累,讓自己變得忙碌起來,也沒有時間多想,讓生活變得充實,人生充滿意義,有忙有閑才能更好地體驗生命的意義。梁秋實說過:「閑要有滋味,忙要有價值,這樣才像一個人。」
梁實秋先生在山東大學任教時,身兼數職,一邊授課一邊研究,非常忙碌。但他一直很有時間觀念。上課時間絕不遲到,下課鈴響絕不拖延。他說,上課時一分鐘也不能浪費。課間是學生活動和休息的時間,一分鐘也不能侵犯。因此,上下課必須準時,在忙碌中享受到閑適,才能更好地感受生命的意義。
蘇軾的一生,詮釋了「忙出價值,閑出滋味」的真諦。他忙著賑災、挖井、引水,創辦安濟坊,救治逃難的災民。他修繕西湖、疏浚航道,完善水利系統。但他也會種田。他喜歡飲酒賦詩,和朋友遊玩,放鬆心情。他的一生中有起早貪黑的忙碌,也有以苦為樂的清閑。蘇軾造福百姓,功績卓著,他也享受生活,吟詩作樂,成就了蘇東坡。
最好的人生就是忙出價值,閑出滋味,在忙碌中創造生命的價值,在閑暇中感受生活的意義。忙起來讓自己擁有穩定的快樂,閑下來讓自己欣賞壯麗的山河,這樣的人生才更加有意義。
俗語說:「閑人愁多,懶人病多,忙人快活。」人閑是非多,忙碌能解千愁。適當的休閑是對生命的一種修復,忙碌則是對生命更好的詮釋,在忙碌中創造生命的價值,避免讓生命失去意義。清醒的人生不會讓自己閑太久,願你把握生命的節奏,在忙碌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這裡是心閱誦讀,感謝您的聆聽和關注。